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小頂

2010-03-03 17:03:52

男性視角的女性電影:《破碎的擁抱》


推薦理由:阿莫多瓦的第十七部影片,雖然不夠驚艷,但依然精彩。
片名:《破碎的擁抱》
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主演:佩內洛普•克魯茲、布蘭卡•波蒂洛
類型:劇情
上映時間:2009年5月
讀家:白小頂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雖然是男性的視角,但是說的還是女人的故事,依然是女性主義電影

初看到這部戲,熟悉阿莫多瓦作品的人馬上會想起他的《不良教育》,同樣是現實和過去交織,同樣是時間和空間的錯位,同樣是由回憶推動情節。與前者關注邊緣人群不同,除了雙目失明的前導演,這一回所有的角色身份都很正常,少了幾許衝突和對峙。
沒有了《對她說》娓娓道來的曖昧情愫,也沒有《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絢麗繽紛的色調,更沒有《回歸》中把家庭女性成員間錯綜關係和情仇發揮到了極致,用「情婦的情人」足以概括劇情,——這是一個關於愛、背叛和慾望的故事。
熟悉的主題,老套的內容,重複的方式,唯一的變化男人地位的提高,甚至取代女人成為了事情的敘述者,儘管視角有變化,但是運用的方式和元素都是阿莫西瓦最擅長的,表現的也是女性的自我身份論證,所以很難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於是,很多人只看到了一個冗長,糾結,乏味的多角戀故事,其實這並不是全部。
電影採取了戲中戲的形式表現,已經改名為哈里•肯,成為作家的馬蒂奧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昔日拍攝電影時發生的一段令人惆悵的情傷。不僅有導演和女演員麗娜為愛出走的回憶片段,還有關於那部《女孩和手提箱》作品的拍攝和表演,更有負責監視女演員的富商兒子鏡頭中的影像,從電影的選角,到拍攝過程,到惡意剪輯,到失敗首映,到重新恢復,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的向我們解析這段「一部電影是如何煉成的」。
拋開主角之間的恩怨情仇,影片用現場記錄,導演回憶、事後交待等多種手法交織了一個在經紀人、導演、演員和製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而一部作品的成敗往往是眾多因素共同的結果,可以說在眾多貌合神離、紛紛擾擾情感的背後,更是對整個電影產業規則的揭露,這比起阿莫多瓦以往只侷限於人物個體感受的作品,無形中增容了不少,所以,親自參與編劇的阿莫多瓦稱這部非典型女性作品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色彩和情色一直是阿莫多瓦作品中典型的標誌。《破碎的擁抱》中沒有那麼多艷俗明媚的顏色,而情色鏡頭卻依然存在,對於阿莫多瓦而言,這些鏡頭本來就可以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與其欲蓋彌彰,不然坦坦蕩蕩來的直接。
電影沒有選擇在那個煽情而動人的擁抱時結束,最後十分鐘展示馬蒂奧重新剪輯後《女孩和手提箱》的片段,這是電影最閃光的地方。
這個幽默,諷刺充滿了黑色喜感的故事,竟是阿莫多瓦向自己作品《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致敬的,——用一種荒誕的方式為自己總結,向經典的時代致敬,只有阿莫多瓦敢用他用這樣的方式向電影示愛,可以說,《破碎的擁抱》是融入阿莫多瓦個人情感最多的一部電影,與其說是寫給電影的情書,不是說是阿莫多瓦寫給自己的情書。儘管難有驚艷,但是依舊保持精彩,而阿莫西瓦對電影的感情更是無法讓人忽視。
相信影片之所以叫「破碎的擁抱」,正是因為作家的碎片式的回憶串起了整個故事,也像徵著他和女演員那雖然美好卻無情破碎的愛情,——身份或許更改,回憶只有片段,愛人可以紅消香損,而影像已然超越了情感,得以長存。


阿莫多瓦獲獎作品回顧:
  1988年,《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獲歐洲電影節最佳青年電影獎;
  1991年,《高跟鞋》獲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1999年,《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對她說》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最佳編劇獎,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獎;
2006年,《回歸》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美國全國評論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