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往日情懷 --The Way We Were

往日情怀/俏郎君/往日情怀

7.1 / 19,101人    118分鐘


演員: 詹姆斯伍德 導演: 小霍華科奇 薛尼波拉克
編劇: Arthur Laurents
演員: 芭芭拉史翠珊 勞勃瑞福 Bradford Dillm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illie

2010-02-22 04:49:21

太輕與太重的人生


       這部片的主題曲是我最早喜歡的外文歌之一,the way we were -也是我的往日情懷,因此才去看了這部電影。
    看了一點就發現,這並不是我想像中舊情人相逢的場面,像casablanca一樣,充滿了未解的誤會和對昔日的追悔感傷。也不像往常的好萊塢電影一樣,相愛的戀人受到來自外界的破壞和阻撓,無奈分開。是的,所有戲劇需要矛盾與衝突,但這衝突恰來自於這對戀人自身,最本質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註定的失敗的戀情。
    katie是個活得太過認真的女人,她無比認真的對待學業,工作,社會活動,打很多份工,激情澎湃地去演講,精心準備作業期待老師表揚。
她的心中中充斥著政治,戰爭,革命,理想,承擔著這個時代的不能承受之重。這樣很累。男主角對她說:"I will live longer than you."就是這個意思吧。她批判hubbel-也就是男主角的生活方式和他周圍的圈子,覺得無聊,愚蠢,腐化,墮落,她很愛以自己的眼光丈量別人,好教訓人,但她與那些道德家所不同的是,她對待生活真的有股子吸引人的熱情在裡頭,她的認真也別有一番可愛,男主角也是因此愛她吧。
    我對生活的態度接近男主人公,政治-不值一哂,文學在政治和歷史面前發出響亮的笑聲。生活中真的有那麼多無法侵犯的東西嗎?有那麼多值得我們去戰鬥,做積極或消極的抵抗?沒那麼多吧。生命雖然珍貴,但我們無需要求太多,期待太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如慢慢走來,反而一路驚喜。或者只是慢慢享受(並不是享樂主義),不是更好?
    這種想法是很現代主義的,昆德拉迴避政治,博爾赫斯加入保守黨(據他說是因為這是一個唯一不會煽起政治狂熱的黨),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證明保守黨和共和黨沒有區別,革命和戰爭並不能帶來本質的改變,政治戰爭軍隊都是腐化人的東西,為理想而去的人最終會被弄得沒有理想。現代的人們不相信政治,更不相信政客,儘管他們還是還會有政治狂熱。看到歐巴馬演講時我感嘆了一下辭藻和排比,僅此而已,沒激起任何感動,當初我就有些懷疑他是否真的能拿出什麼有效的行動,如今他的政策更證實我當初的懷疑。
    katie無疑是很古典主義的,她的古典主義的對愛的真摯(當男主角可以對她說:"don't be serious."時,她卻為她的愛人而妥協),她的古典主義的對理想的忠誠(向任何人宣傳她的理念,為捍衛偶像羅斯福的尊嚴而大吵大嚷)。她從來不怕失敗,不怕失望,永遠不放棄。永遠那麼努力不會因知道無用而不挺身而出。我真的很欣賞,甚至對照自己會生出淡淡的慚愧和羨慕,但我絕不會像她一樣生活,男主人公應該也作如是想。她對自己的一切都太篤定,太知道想要什麼,確信自己是對的,真是這樣嗎?我不敢苟同,但同時,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像我這樣的人太早就知道了是非黑白的模糊,猶疑而不敢輕信,所有的理念都了解一點,卻都未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記,而像碳棒磨過的紙面,黑灰白一片。
    而對自己這麼篤定的katie曾對hubbel說:"people are their principles."而我在心裡反駁她說,不,人有感情,我就做不到大義滅親,也不喜歡大義滅親的人,人與人的珍惜不比虛無的原則更重要嗎?那始終太抽象。而片中katie也為hubbel放棄了她的原則,她說她的選擇是他,不也證明她並不像她表面那樣了解自己,篤信自己的原則嗎?
    這部片好在它說出了人們心中鬥爭的兩種聲音:妥協的避退的和挑釁的進取的。這遠不僅是政治的對立,而是兩種人格的追求。這部片子的目的也不再討論那種觀念更有價值,它只是一種探索,一種矛盾衝突的展現,就像前面說的,是非黑白分明的時代,早已過去。
    這種衝突的展現並不僵化生硬,而有血有肉。台詞無比完美地展現了男女主人公的人格,每一句話甚或都是一個隱喻。曾經相愛的兩個人終於在衝突中消磨盡了愛情,雙方都沒有錯,這是怎樣的無奈?
多年後相見,百感交集,多少欲說還休,還是有點愛吧?只有擁抱了。清冷的秋的街上,katie又重為她的理想的事業奔走呼號,又響起了那首the way we were。
    
    在這裡更加印證了先前一個想法:相伴一生的伴侶重在是否投契莫逆,而不在於你精神上有多愛,肉體上多吸引。
    被人了解被人認同的需要會使我們對心靈上相似的人產生親近,這種感情才是最持久,平熨而使人寧靜的吧,這才是現代人需要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