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马耳他之鹰/枭巢喋血战/群雄夺宝鹰

8 / 166,679人    100分鐘

導演: 約翰休斯頓
編劇: 約翰休斯頓
演員: 亨佛萊鮑嘉 瑪莉亞絲桃 Gladys George 彼得‧羅瑞 Barton MacLan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2-21 21:57:01

硬漢偵探,一場男性神話的破滅——從《馬爾他之鷹》到《死吻》


硬漢偵探,一場男性神話的破滅
  ——從《馬爾他之鷹》到《死吻》
  
  一.黑色起源
  1941年,約翰休斯頓拍攝了他的導演處女作,《馬爾他之鷹》。由這部電影開始,一個充滿了犯罪、暴力、懸疑與陰影的電影時代開始了。由《馬爾他之鷹》開始,包括《大夢》、《蘿拉》、《玻璃鑰匙》這一批擁有相似特質的電影,如雨後春筍一般佔領了美國的螢幕。這些燈光陰暗,人物複雜,氣氛低沉的電影,美國的電影人,在大戰的年代,用無比粗俗和懷疑的目光,進行著一場對於大蕭條時期,遲來的反思。經過大洋彼岸的法國人的總結,這些陰暗的電影,被給予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Film Noir黑色電影。從此一個新的電影類型誕生了。
  
  細說黑色電影來源,從影像風格來說,無疑是來自於德國表現主義,注重陰影和不對稱的傾斜構圖。但在故事結構和人物設置上,卻是受到美國30年代黑幫片的影響。
  
  二.迪林傑死了,斯派德活了
  20,30年代,禁酒令下的美國,黑幫橫行,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約翰 迪林傑了。他四處搶劫銀行,販賣私酒。但作為一個暴徒的同時,他又劫富濟貧,愛憎分明,在被報紙,電視傳奇化以後,這位頭號通緝犯,似乎也成了那個時代,美國的頭號明星。
  
  而在當時好萊塢的螢幕上,最紅的,也是這樣的黑幫電影。以愛德華 G 羅賓遜為代表的好萊塢硬漢明星。在30年代的黑幫片中,也是像迪林傑一樣,橫行無阻的。他們殘暴,又不失義氣,他們愛錢,又不失風度。但是,這些以一己之力對抗社會的黑幫分子,在內心的某個隱秘之處,也總有著自己的弱點,而這樣的弱點,可能是愛情,可能是親情,甚至還會有些不倫之情。和他們的原型迪林傑一樣,敢愛敢恨,可以成就他們,但這樣的性格,卻終將將他們引向悲劇的結尾。這是社會環境的要求,更是角色自身的軟弱。
  
  所以,最終,黑幫電影如同迪林傑本人一樣,慢慢的沉寂了,消亡了。而硬漢的形象,卻被保留了下來。
  
  山姆斯佩德,影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硬漢偵探。他保留了30年代黑幫人物亦正亦邪的特質,也保留了社會邊緣人的身份,但不同的是,他更加的消極,更加的精明,他了解了自己的弱點,並且知道如何克服他。同時,他又是沒有目的,只有自我的,作為一個偵探,雖然有著敬業的探尋真相的勇氣,卻不敢站出來挑戰體制,挑戰社會。雖然少了黑幫分子的那份豪氣,但他們卻是那些,在黑色的時代,存活下來的人物。
  
  在《馬爾他之鷹》中,漢弗萊 鮑嘉飾演了達希爾 哈密特筆下的這位偵探。但很大程度上,導演休斯頓,對這個角色加入了更深的層次,和自己的解讀。這也使斯派德成為最標準的硬漢偵探的形象。
  
  在哈密特的小說中,斯派德是一個殘酷到冷血的偵探,基本沒有情感,冷靜行事,同時又是一個有著略微厭女(這個形象其實更接近《死吻》中的偵探,將在文章的後半部份,進行闡述)。其中,在最後一章,小說中的一句台詞很能說明問題,當斯派德對布里吉德攤派的時候,便有這樣的一句話,「我愛你,那又如何,也許下個月我就不了」。
  
  但在約翰 休斯頓的電影裡,這些屬於下層人的粗俗烙印被抹去了,類似以上的台詞,也被刪去了。電影裡的斯派德,機智,冷靜,有著深藏其表象下的對事物,對社會深深的洞察力。但同時,他又是羅曼蒂克的,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他嚮往愛情,嚮往穩定,一方面他又深深的看到了,這個時代這個環境中,家庭與愛情的本質。在他的生活中,所有的人都是爾虞我詐的。他必須痛苦的做出,讓理智戰勝情感的選擇。而事實上,儘管斯派德是浪漫的,但他終究還是現實的,這一點,也使得每一個硬漢偵探,儘管會有搭檔,會有愛人,但終究還是孤獨的。
  
  以上的這一切特質,其實便就是一個經典的黑色電影偵探的典型。如同那時大多數的黑色電影一樣,在這個類型發展的前期,所有的偵探都是如此。性格迷人,值得信賴,又有非常的反體制,反社會情緒。而這樣的人物設計,也是最接近於男士觀眾的審美需求,使得早期黑色電影,更接近於一種男性神話。如同《馬爾他之鷹》,片中所有東西都在強調斯佩德的男性氣質和反角們的「女性」氣質之間的鮮明對比。
  
  而黑色電影的這種男性至上,和反對女性的氣質,也使得這一類的電影主角,缺少一些浪漫的元素。與黑幫片的,極盡理想化,可以最後為了一個簡單的理念而死,相比,黑色電影在人物塑造上,更多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表現。
  
  而黑幫電影浪漫氣質,大多是轉移到了,與黑色電影子乎同時興起的西部片上。西部片作為一種古裝片。自然更適合觀眾和電影作者,寄託夢想。但與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完全不同,西部的世界沒有那麼多曖昧的人物,有的大多只是非黑即白的對立。西部片中的獨行客,大多是敢愛敢恨的,知道自己支持什麼,反對什麼,有著與黑幫分子相似的性格,但同時,他也繼承了這三種主人公的共同問題。就是,他們都是遊走於社會或者社區之外的邊緣人。西部牛仔,同樣,渴望家庭,渴望溫暖,但他們孤獨和無私的特質,又逼迫他們,必須為了社區,為了別人而選擇折磨自己。當這樣一個獨行俠,拯救了社區以後,他的孤獨和遊蕩的本性,也會讓他,慢慢的離開社區,消失在西部的沙漠中。而無處逃離的黑色電影主人公,只能是在折磨自己中,痛苦的堅持下去。
  
  三.戰後的瘋狂
  
  隨著戰爭的逐漸結束,黑色電影也經歷了若干重大的改變,和發展。其中,1944年的《雙重賠償》誇大了電影中的黑色氣質,並且加強了黑色電影的場景轉換。使得黑色電影,能夠逐漸從一部偏向於對話的室內情節劇,變成一種風格更加明顯的類型片。
  
  隨著戰爭之後,對於戰爭的反思,開始越來越密集,戰爭讓美國電影的黑色,加重了。而這種黑色,開始越來越多的,帶有某種悲涼的成份。絕望的倒序,金錢對人的吞噬,以及越來越迷茫無力的主人公。斯派德和馬洛的那種超脫的優雅,已經不在了,更多的是,那些努力維持生計,不擇手段的絕望主角。甚至在《瘋槍》中變成了一場自我放逐的公路瘋狂之旅。
  
  隨著黑色電影類型的增多,標準的硬漢偵探主人公,便開始減少,但這一類型的人物,本身也有著不同的發展。像是弗里茲 朗的《大熱》,便描寫了一個無比自大的硬漢偵探,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魯莽,衝動,和斯派德相比,《大熱》的主人公,完全缺少一種冷靜的分析。只是憑著直覺,走一步算一步。在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這種衝動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妻子被殘忍的殺害了。但妻子的死,並沒有讓這位魯莽的偵探改變作風,他反而變本加厲。甚至,這位偵探,還將潛藏的,不易察覺的淪喪的道德觀念,發揮了出來。作為一個偵探,他的原則讓他不能使用不當的方法復仇,所以,他選擇了,利用一個女人的手,來幫他完成最終的復仇,當然這個可悲的女人甚至自己都不知情,最終,她也代替這位偵探,走向了死亡。與斯佩德在玩笑之中可以輕鬆的為自己的搭檔復仇不同,在如此黑暗的戰後社會,想要獲得真正的勝利,硬漢偵探們,不得不出賣自己所僅有的一點點道德。從而走向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黑暗。
  
  從這部電影開始,黑色電影的男性神話,已經開始慢慢的走向末路了。
  
  最終,在1955年,羅伯特 奧德里奇拍攝了一部真正具有顛覆意義的黑色電影——《死吻》,黑色電影內心深處的穩定也在這裡,被嘲諷,和打壓了一番。根據保羅施拉德的說法「《死吻》便是私家偵探的墳墓」。
  
  這部電影,改編自斯皮蘭的同名小說,小說描述了一個偵探調查一個半路出現的陌生女人的死因,從而捲入一場爭奪巨款的危機之中。聽上去,和《馬爾他之鷹》爭奪黑鷹的故事如出一轍。
  
  不過,奧德里奇的電影,卻不是要講一個如此尋常的故事,從影片開場,故意倒放的片頭開始,奧德里奇就告訴我們,他是來做一次真正的顛覆的。影片主角,馬克 哈默,是一個充滿暴力,又有著低俗品味的偵探,他是一個厭女者,一個種族主義者,一個復仇的無產者,他粗俗,愛貪小便宜。甚至連奧德里奇自己都說:「我要的就是這一團亂麻的感覺」。確實,他也在片中,時不時的批判一下,這個男性至上,自我為中心的偵探。他藉著片中無數被他吸引的女性之口,來平價這個自以為了不起的偵探(雖然這些女人都無一例外的墜入了哈默的情網)。
  
  哈默偵探,從他的工作方式開始,就是缺少原則的詐騙,他的主要收入來源,竟然是讓自己的秘書,去勾引富豪,從而拿照片進行敲詐。而這種工作方式,絕對是馬洛和斯派德們所不齒的。而他,卻引以為驕傲。同樣,作為一個偵探,他依然保留有不服輸,和追根究底的性格。但他的追查,更多的還是源於自己男性尊嚴所受到的損傷。這麼看來,他確實是一個可笑的偵探。
  
   這個遊走在後現代都市的男權主義者,有著各種足以解構經典的現代象徵,比如,造型誇張的答錄機,穿著性感緊身衣跳舞的秘書,消費主義下的豪華跑車。他最好的朋友,竟然還是一個聒噪的義大利汽車修理工,似乎關於黑色電影,那機智又古典的一切,在這裡都被無情的撕毀和解構了。
  
   而最終的結尾,更像是一個誇張的玩笑。這也是奧德里奇對小說,所做的最重大的改編。各種勢力所追逐的東西。不是珠寶,不是金錢,也不是不需要任何意義的隨便的麥格芬。而是一個極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原子彈盒子。
  
   當女主角像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一樣,打開這個盒子的時候,一場巨大的原爆,將這可笑的一切都摧毀了。
  
   被燒燬的,不僅僅是片中,那個可笑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場轟轟烈烈的男性神話,在這裡,終於,得到了一次完全的顛覆。
  
   《死吻》的前後幾年,黑色電影越來越開始走向衰敗,雖然零星的有一些傑作,但終歸是懷念大於創造。
  
   這樣的作品包括,標誌著蛇蠍美人的遲暮的《日落大道》。
  
   以及最後,1958年,黑色電影的墓誌銘,《歷劫佳人》。
  
   在這些懷念之後,一場男性神話最終還是走向了破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