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窒愛--Brothers

兄弟/窒爱/血海兄弟

7.1 / 146,461人    105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大衛班尼歐夫 蘇珊娜畢爾
演員: 傑克葛倫霍 娜塔莉波曼 陶比麥奎爾 拜莉麥迪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影網

2010-02-11 04:24:16

重拍電影的火線追緝令


不管在IMDB還是國內的豆瓣以及Mtime,《兄弟》(Brothers,2009)的評價基本上以褒揚為主。導演Jim Sheridan口碑實力兼具,他1993年的《因父之名》當年感人至深;還有三個目前好萊塢最當紅的俊男美女,估計給高分的不少是他們的粉絲。但是很顯然,眾多的讚揚者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原版,丹麥導演Susanne Bier2004年的Brødre。與丹麥語的母版比較,Jim Sheridan這次的改編簡直有點慘不忍睹,猶如當年《我的野蠻女友》美版給我造成的休克。我已經開始擔心正在進行後期製作中的Susanne Bier另一部電影《婚禮之後》(Efter brylluppet ,2006)的美國重拍版是不是也一樣如此不堪了。

1、「我是你兄弟!」 電影題目叫做《兄弟》,也許導演覺得自己在人物關係處理和矛盾設置上不能表現出這種手足之情,於是拼命的用吼叫來表示這種親情的厚實和震撼力。「我是你兄弟。」當Tobey Maguire扮演的山姆由於懷疑和嫉妒失去控制拿著槍在院子裡對著警察狂叫時,托米(Jake Gyllenhaal)對著他狂叫。而結尾兩兄弟復合時也是用「我們是兄弟」來表示前嫌盡棄。很顯然,這個「兄弟」在這裡蘊含了兩人之間的無限親情,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中。我之前覺得沒有什麼,覺得導演目的就是如此。可是當我重看了一遍丹麥版本的《兄弟》時,從電影開始到最後的衝突,Ulrich Thomsen扮演的Michael和Nikolaj Lie Kaas扮演的Jannik之間從來沒有稱兄道弟,但在兩個人的舉手投足眼神表情之間卻讓能感受到蘊含其中的手足深情。於是,美版中的干吼對我來說成了一個諷刺。是兄弟就不會愛上兄弟的老婆?手足相殘的電影悲劇多了,何況又不是港片的江湖情義。我反而想起了水滸裡的武松,估計只有潘金蓮向武松勾引時,武松才會大吼道:操你媽,他是俺哥!

2、抽取了原版中的精髓,徒留故事的軀殼。在美版的故事中,並沒有對著丹麥版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照搬,這很顯然是應該的,新版總有些新意,但是問題在於改編後的電影中只留下一個空洞的軀殼。在Susanne Bier的故事裡,很顯然《兄弟》是通過兄弟兩人之間的誤會來表現戰爭對普通人家庭造成的傷害,所以電影中才有獲悉Michael犧牲後Jannik匆忙趕回家中,安慰正在收拾唱片的母親,才有Michael回來後一身戎裝去探望被自己殺死的戰友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可是美版的電影前一個場面剪掉了,將後一個場面用山姆聽到了妻子和戰友妻子的對話那呆滯的表情一筆帶過。或許是導演考慮將焦點集中在表現兩兄弟之間的傷害,可問題是最後完全失去了電影原版存在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托米over-night的轉變顯得不太真實,缺少應有的鋪墊。一個二進宮的慣犯在知悉長兄戰死後一夜之間轉變成了一個好兒子,好叔叔。這個轉變電影其實有過鋪墊,特別是托米和伊莉莎白以及和他父親之間的那幾場對話,言下之意就是因為托米在家庭中受不到重視,一直生活在兄弟的陰影之下所以才自暴自棄,電影並且很巧妙得用山姆的兩個女兒來暗示父輩覆轍重蹈。看似合情合理,但是較之於原版中那幾個被刪掉的場景,這個轉變力量依舊顯得單薄,不夠說服力。丹麥版中Jannik安慰母親已見他良知未泯,之後葬禮上教堂裡的誦唱可見他心潮澎湃;和父親葬禮之後的那場爭吵是他憤而離去,獨自在酒吧埋頭苦飲;而最後是隔天父親對他道歉後的一番說教:你他媽的要不就幫你哥把廚房弄好!較之於美版,這裡的步步鋪墊讓最後他的轉變水到渠成。

4、托米的那一吻。這一吻在兩部電影中意義相差甚大。美版電影中托米和葛洛斯(Natalie Portman)爐前的那一番談話,從音樂的共同愛好到抽菸,之後托米「禁不住」吻了嫂子一下;這裡是托米主動。丹麥版本中那天晚上的談話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不過在嫂子的生日會上,莎拉(Connie Nielsen)被女兒拖到屋外看Jannik準備的生日禮物——一輛自行車,然後抱著Jannik吻了一下;這裡是嫂子主動。前者托米的那一吻已見小人之心,存有勾引之意;後者嫂子的那一吻,則有無限意味,有對他們母女的照顧的感激之情,有一種對Jannik重新認識的感慨,還有那一絲曖昧。托米的那一吻來得早了些,和他在其他方面的改變顯得不太融洽;丹麥版本中在Michael住院後Jonnik回來重新幫忙修理好廚房的那個晚上,莎拉在樓上洗澡,他有心上去卻在門前止步,然後毅然掉頭走人的場景更能說明此時小叔子已經對嫂子產生感情。三人之間的感情在此時才到了複雜難言的地步,美版中很顯然弱化了這點。

5、山姆的被俘。在美版中,山姆被俘時屢次對著同伴吼叫「你要挺住,不要說任何事情」,英雄主義十足,而最後在威逼下突然發飈抓狂,砸死了戰友。丹麥版本中,Michael被俘時對著戰友安慰時說的就是「我們會活下去的」,更是為了求得戰友和自己能有水喝而向恐怖份子講解武器的使用方法,當最後恐怖份子追問他時他的回答就是「我想活著」,沒有英雄主義,只有生存下來的意念。但是我們無法說他就是懦弱,因為電影中表現得就是他不顧一切要回家和妻女團聚的強烈求生慾望。很顯然,後者才讓這部電影更具有現實意義,而不是那種空洞的英雄主義,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美國戰爭片嗎,哪能少得了表現一下。突然覺得美國戰爭電影越來越像中國幾十年前的戰爭片了,這是閒話。

6、演員。美版電影中最大的一個敗筆是用「蜘蛛人」來扮演兄長這個角色,蜘蛛人幪著一副套頭飛來飛去時帶著呆滯夢遊般的表情無可指責,但是在這部人物心理戲份量十足的電影裡,Tobey Maguire根本讓我找不到應該有的角色位置,從頭至尾,都是那股夢遊般的呆滯,即使爆發時也似乎只有徒有其表的抓狂。還有就是他和Jake Gyllenhaal之間的化學反應不對。很多人對扮演山姆的大女兒伊莉莎白的小演員Bailee Madison印象深刻,特別是最後餐桌上的那場戲,Bailee Madison表演確實老道,演技驚人,但是放在這部電影裡卻被導演有點濫用的嫌疑,過了點。於此相反,丹麥版本中的幾位演員不管是角色演繹還是互相之間的配合都顯得天衣無縫。我毫不掩飾自己對丹麥子位演員的稱讚,我可以由衷得說,丹麥確實有太多好演員了,和很多所謂的電影大國相比起來。

7、鏡頭畫面。美版確實在畫面上色彩飽滿,空間感十足,有一種唯美的情調。可是看了丹麥版本,儘管Susanne Bier道格碼式畫面粗糙,鏡頭搖晃,可就是採用了手持攝影機的跟拍以及聚焦的人物面部特寫,才讓演員更多的心理活動表現在螢幕上。不管是道格碼作品《永遠愛你》(Elsker dig for evigt,2002),還是《兄弟》、《婚禮之後》以及去美國拍攝的《往事如煙》(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2007),Susanne Bier用不同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同樣的故事,在(即將或者已經)失去愛人的時候,如何面對自己心裡產生的對另外一個人的愛。她擅長於讓演員在這種道德焦慮和情感折磨的境況下,如何更為真實地將演員的內心活動呈現給觀眾。所以她的電影始終帶有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更重要的是,儘管她每次講一個重複過的故事,總是能夠依舊將這個故事講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看了美版的《兄弟》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她的電影確實不適合別人重拍,特別是美國導演,因為如果連Jim Sheridan也失敗的話,似乎已經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