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

6.7 / 26,543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荷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2-08 07:33:03

聯想:狗屁愛與和平


一和「革命」、「浪潮」、「解放」這些玄而又玄的名字聯繫起來,什麼東西總會看上去很美,就像和「無政府主義」聯繫起來就顯得很酷一樣,伍德斯托克就是這樣。當然某種程度上它是美的,因為脆弱無力而美,因為短暫殘缺而美。安導顯然明白這一點,看完這部電影,慶幸他沒有花人力物力在「愛與和平」這一主題上浪費時間,而以一個40年後的人的目光去還原這一事件,以一個40年後「青年」(內心的)的心去還原這一事件。
伍德斯托克是一個神話,我們沒經歷過越戰,但對於我們這些沒經歷過的人,那時青年們終於擺脫家擺脫社會各種約束,終於可以什麼都不用做不用愁,終於可以集體離家出走,終於可以集體合法嗑藥,終於可以在某個口號的掩護下肆意妄為無拘無束,這絕對是神話般的一刻。它實現了從人類社會形成以來青年們就一直在想,卻一直沒有成功的事情。這一刻的夢幻就凝結在主角與眾人在海中「漫遊」的一刻,我們和主角一起激動得流下眼淚。
以主角為一個側面,安導告訴我們,伍德斯托克對於大多數青年來說是一個自我解放的過程,就像主角明確了自己的性向,明確了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成功實現(要成功實現是多麼的不容易)青年們的精神解放。這也是它影響力之大的主要原因,包括隨之而來的的性解放、藥物合法化,加上之前的垮掉派最主要就是告訴了世界:什麼都是可能的。所以在那以後,一切都成為可能。
但是我始終覺得伍德斯托克的價值就在於這一點:思想解放。愛與和平這一口號,不過就是一口號而已。在這一口號下,大家都做愛不作戰,也就是說把別人肚子搞大了也不用負什麼責任,反正這是追求和平。記得看過一本親歷性解放者自述的書,上面記錄了這些浪潮過後,有多少女人糊里糊塗的懷孕,有多少未成年的父母和沒人管的小孩,有多少人沉迷於毒品不能自拔,總之追求夢想爽過之後,剩下的爛灘子還得自己一點一點收拾。這一點我特別明白,華麗麗的夢想之後伴隨的是如狗的生活,這時候所有人將會顯得一點都不酷,一點都不愛與和平。除非你不與人類生活了,除非你逃到火星上,否則你將花你生命的大把時間做你從前最不願做的事。
愛與和平這個口號,本來就是不適用於人類的,就像無政府主義一樣,在你追求前先好好研究一下,無政府主義意味著你的東西也是別人的東西,你的媳婦別人也睡,這些你都能做到嗎?即使你做到了,你能保證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都做的到嗎?即使無政府主義在哪個國家實現了,但它周圍都是有政府的國家,它能存在幾年?恐怕沒幾年就被別人炮轟了。人類本來就是進化不全面的物種,自私,嫉妒,極端這些不論程度多少,但都是人性的一部份,有這些存在,還談什麼愛與和平,還談什麼無政府?再根據我的觀察,人類內心存在著一種被領導、被管轄的特性,存在著無法改變的對規律原則的依賴性,即使再追求價值多元。換句話來說,無政府和追求價值多元本身就是矛盾的,無政府不也是一種主張,如果追求價值多元,你憑什麼要求那些極權主義者必須聽從你的主張呢?你這不是也是種強權嗎?這也是學術界無政府主義被質疑最主要的地方。
Janis Joplin說:「極端的自由就意味著你沒什麼可失去的。」,親歷過伍德斯托克浪潮的人看得比我們都清楚,這一切是無意義的。 愛與和平就像我們青春期追求的自由,也像是後來英國由Sex Pistol一夥朋克鼓吹的無政府主義,不過是個口號。我們總是特別容易追求一些我們自己都不理解的事情。在愛與和平的旗下有多少齷齪的事情,這些無政府這又有多少是極端激進的極權分子、同性戀歧視者、種族主義者?這些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也不願這麼想,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夢。
伍德斯托克告訴了將近半個世紀後的我們:愛與和平很美,但就是個狗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