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匈奴王傳奇--Attila

匈奴大帝/匈奴王阿提拉/AttilatheHun

6.6 / 11,121人    177分鐘 | 60分鐘 (3 episodes) | Finland:184分鐘 (TV) (4 parts) | Finland:171分鐘 (DVD)

導演: 迪克勞瑞
編劇: Robert Cochran
演員: 傑瑞德巴特勒 鮑爾斯布瑟 Simmone Mackinnon Reg Rogers 愛莉絲克瑞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2010-01-30 06:20:07

匈奴——遠去的民族


    元朝時期,蒙古人被稱作「匈奴人」;二戰時,德國人被稱作「匈奴人」。似乎「匈奴」一詞,已然成了驍勇和殘暴的代名詞,而「成就」這些的,正是匈奴王阿提拉。

    史書上對阿提拉外貌的記載是:「身材矮小,胸膛廣闊,頭大眼小,鬍鬚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體形長等不太均稱。這些都是匈人常見的特徵之一。」

    很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東方人形象,中國人的眼睛就普遍比歐洲人小,也往往沒有西方人的高大鼻。然而電影《匈奴王》卻由英國演員傑勒德·巴特勒來飾演阿提拉,部落裡的居民也大多由西方人扮演,再配上東方風格的服飾,未免有些古怪。

    當然,傑勒德·巴特勒的演技還不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我的彆扭感。個人覺得片中阿提拉的哥哥似乎更東方一些,單從外表來看,他似乎更接近上邊的那段匈奴人的外貌描述。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分數雖然偏低,但我個人覺得還算不錯,3小時的內容一口氣看下去並不覺累,只是略嫌音樂不夠民風,缺乏一種大草原的感覺。


    影片以阿提拉唯一的一場敗仗——夏隆之戰告終。在這場戰役中,匈奴軍遭遇了慘敗,而羅馬軍則是慘勝,羅馬的同盟軍領袖西哥德王狄奧多里克還在此戰中被擊斃(電影中則是被埃提烏斯害死)。

    不過,歷史上雙方的戰爭還沒完,就在次年,阿提拉重整旗鼓再次進軍羅馬,這次阿提拉吸取了之前失敗的教訓,重挫了羅馬軍隊,許多名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此之後,阿提拉才突然辭世。西方人認為阿提拉是上帝派來懲罰文明國度的,是對文明人的一次重大考驗,因此稱阿提拉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匈奴內部又鬧起了內訌(重複了他們在東方時的覆轍,人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話,那是很可怕的),匈奴帝國的輝煌從此一去不復返(至少在歐洲是這樣,中國境內的匈奴還沒鬧完)。

    雖然這部電影叫《匈奴王阿提拉》,實際上卻有兩個一號主角。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講,另一個主角埃提烏斯的形象更鮮明些。歷史上埃提烏斯正如影片所講述的那樣,在為羅馬立下大功後就被皇帝瓦倫提尼安殺死了,時人評價「皇帝用左手砍斷了自己的右手」,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說,就是「自毀長城」,羅馬果然從此走向了消亡。

    但這位殺害功臣的羅馬皇帝也沒有好下場,後來被兩個匈奴人暗殺,在場的士兵並不少,但沒有一人上前搭救,因為他們都是埃提烏斯的擁護者。


    幾年前科學家們分析了一下歐洲匈奴人的骨骸,再次確認了該地區的匈奴人擁有類似蒙古或突厥的血統,至此已經可以肯定歐洲匈奴確實是來自於東方的某支遊牧民族,但究竟是哪一支就很難確定了,有些學者推論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北匈奴,即漢朝時中國西北一帶的匈奴民族。這一說法目前還未能得到徹底的結論,但還是很有可能的。

    網上常有言論認為,北匈奴的西遷,是漢武帝對匈作戰造成的,不過這種說法誤導性非常大。匈奴的分裂,那是西漢末東漢初的事了,也與漢武帝沒有直接關係。

    漢武帝和匈奴的交戰,可以說是前期捷報不斷,後期屢屢吃虧,甚至大將李陵和李廣利都被俘了,就連漢武帝本人也覺得這是非常丟臉的事兒。有些學者將這一現象解釋為前期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而後期卻只有李廣利這種庸才。這種說法有失偏頗,過度強調將領一人的作用,將領當然很重要,但戰爭打的首先是國力,說白點就是誰錢多誰佔優勢(即便叫軍隊整天待在原處什麼都不幹,那錢也有得你燒的),而名將往往只是在強大國力的推動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要是國家的實力太差,將領再能幹也沒有多大用處,就像戰國後期楚國的項燕將軍(項羽的爺爺),他老人家多牛逼,打得秦將李信落荒而逃,然而事實證明了,這戰爭資源楚國可是耗不起啊,項燕將軍也獨木難撐整個腐敗落後的楚國,結果王剪雄赳赳的60萬大軍前來時,楚國也得滅亡了(當然,楚國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還是對抗了很久)。至於李廣利,雖然算不得什麼一等一的名將,但人家要是沒那麼一點三腳貓功夫,漢武帝也不會蠢到屢屢啟用他為大將。

    所以導致漢武帝后期對匈作戰不佔優勢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力過度的消耗,沒有他老爺子和老頭子留下的巨大財產,又哪裡經得起他數十年的折騰?有些人士將漢武帝視作漢朝衰落的轉折點,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的。


    不少天朝網友對匈奴把羅馬帝國搞得一團糟的事蹟頗感自豪,認為天朝的手下敗將,收拾起歐洲人也綽綽有餘。

    各位最好不要持有這種「自豪感」。首先阿提拉大單子戰翻羅馬的事兒,發生在5世紀,此時中國處在南北朝時期,距離漢朝已過去了幾百年,而國家不可能永遠強盛,當時的羅馬處在衰落期,不可與漢武帝時代的漢朝相提並論,換成衰落期的漢朝,也不見得會比羅馬更好。

    再者,羅馬是被歐洲匈奴打得雞飛狗跳不假,但同一時期天朝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都知道三國是被晉朝統一了的,卻不知道晉朝的「大一統」還沒維持上幾年,就被匈奴給滅掉了(諷刺的是,那幫匈奴人姓「劉」,國號為「漢」),接著就是連續幾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所以這段時期被稱作「南北朝」(同期的羅馬則是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

    阿提拉死後,人們往往就加上了一句「至此匈奴從歷史上消失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對歐洲人來說是的,但漢人還得被匈奴人再抽一頓。這裡不得不提到南北朝後期的一個超級大國「北周」,該國的開創者宇文泰經常被說成是「鮮卑人」,但實際上宇文部是溶合了鮮卑血統的匈奴人,由他們開創的北周王朝還差點把整個中國給統一了,「還好」就在統一的前夕,北周皇室被漢人楊堅篡奪了江山,改國號「隋」(隋朝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之後漢人統治的陳朝終於亡於「自己人」,而不是亡於「夷狄」之手,總算是保住了一點「面子」。

    總之,公元4-5世紀這段期間,可謂匈奴人大顯神威之時,在這段最後的輝煌時光里,匈奴人既狠狠地抽了羅馬人一頓,也把漢人修理得差點四腳朝天,而這些,簡直可以使當年的漢武帝也相形見絀了……

    說了這麼多,核心還只是一點:不要嘲笑歐洲人,因為我們跟他們一樣衰,而且還是同一時期一起撲街。


    當然,我說這些絕不是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過無聊之際扯淡扯淡罷了,無任何褒貶之意。況且所謂的「漢人」也不是「天生」的民族,而是從秦漢以來,由多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大民族,秦漢之前的楚人、齊人、燕人等等就不必說了,之後隨著時間的演變,尤其是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後,已經很少有純粹的「漢朝人」了。現在的北方很少有哪些漢人不流著匈奴和鮮卑的血統,而南方則不乏有山越和南蠻的後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