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
2010-01-28 02:41:17
沒有黑澤明就沒有Star Wars
回到1977年,人類登陸月球後八年了,George Lucas拍了一出《Star Wars》,讓阿拉看到一個刺激有趣兼而有之而且快意恩仇的Space Age。偏偏這齣科幻史詩的原型,竟然是黑澤明(Akira Kurosawa)一出1958年的電影《武士勤王記》(The Hidden Fortress),當中描述的是一個有關日本古代戰亂時期的故事。由古代到現在到未來,由日本到美國到太空,想像力原來真的沒有地域和時間限制的。
沒有黑澤明,沒有Star Wars。說或許有點誇張,但若沒有黑澤明,大抵也不會有阿拉現在所看到的Star Wars,而George Lucas拍出來的,有可能只是另一套同樣叫Star Wars、
但完全不一樣的科幻片子(同時不一定能夠如此成功)。
1977年公映的《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是George Lucas第三部導演作品。他首部執導的,是1971年的科幻片《THX 1138》,之後是1975年的《American Graffiti》,一點也不科幻,反而是描述美國越戰時期一個小鎮的一群青年故事。其實,Star Wars是可以早一點面世的——當George Lucas完成《THX 1138》後,他手上有兩個電影提案,一個是《American Graffiti》,另一個,則是叫作"The Star Wars"的史詩式宇宙故事。結果,阿拉都知道他先選了《American Graffiti》。
這套描述越戰時代青少年心態的《American Graffiti》,是一套群體戲——沒錯,自然是有主角的,但George Lucas對主角身旁的一眾人等也有詳盡刻劃,而黑澤明也是擅長拍群體戲的。很多年之後,George Lucas接受訪問時也表示,他尊崇黑澤明的其中一原因,就是黑澤明擅拍群戲。
《American Graffiti》之後,George Lucas再次把"The Star Wars"的提案拿出來,重新審視,寫了一個synopsis,名字是《The Journal of the Whills》(當時他腦海里已經有了Skywalker和Han Solo這兩個角色),故事大概是講述一個偉大機師兒子的成長和冒險經歷——可惜得來的響應是:對於觀眾來說太難明白了。
於是,George Lucas想起了還在唸書時(他修讀的是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看過的一套黑澤明電影《武士勤王記》。
在George Lucas念大學的時代,他對黑澤明沒有任何認識(大抵也不知道世上有這麼一個日本導演),而且要看外國電影,在當時來說也是一件空前難事。George Lucas的同學John Milius(《Apocalypse Now》編劇),卻多次「勸誘」George Lucas一定要找機會去看黑澤明的電影,結果,一看,自然是愛上了。黑澤明的說故事手法、拍攝動作場面時的攝影機操作、美術處理、緊湊和幽默感的平衡——還有,對日本古代武士價值觀的現代刻劃,都「輸進」George Lucas的血里。
在P1登記後拿到的最新潮流Original Mail,以後陸續會有。不知道又有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