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

姐姐的守护者/姊姊的守护者/我姐姐的守护者

7.3 / 98,396人    109分鐘

導演: 尼克凱薩維茲
編劇: 尼克凱薩維茲
演員: 亞歷鮑德溫 卡麥蓉狄亞 瓊安庫薩克 傑森派屈克 大衛松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ouzhong

2010-01-24 02:27:10

深刻的「粉飾現實」[


        昨晚在馬鈴薯網上看了前一篇部落格《「大愛」難無邊》提到的影片《姐姐守護者》,發現與小說原著有很大不同,最主要是故事的高潮和人物的結局從根本上改動了。原著里死的是安娜,她打贏了官司,卻車禍殞身,而凱特因為移植了妹妹的腎臟而活了下來;電影的安排則是讓妹妹活,讓姐姐死。為了讓姐姐死得令人信服——尤其是為了讓母親願意放棄治療,而又不要使觀眾對安娜產生反感,影片的作者煞費苦心設計了新的情節。凱特在醫院裡遇到了一個男孩子,兩人同病相憐,一起參加醫院組織的晚會,萌生戀情。但是男孩子死了,她痛不欲生,並由此覺悟到自己人生的「甜蜜」既然已經「提前」享受了,死而無憾,又何必拖累那些愛著自己的親人呢?於是決定放棄治療。為了過母親這一關,她策劃了安娜的狀告——她用這樣決絕的方式表白了心曲,也讓所有的人鬆了口氣。少男少女之間純情又哀怨的相識相戀、那在死神面前的溫柔依偎和旋轉舞步、那月光下兩個柔弱肢體的相擁相吻——尤其是兩顆因化療而脫髮的頭泛著清冷的光……這些細節好萊塢駕馭起來是「輕車熟路」,所以一個個畫面都美輪美奐得讓人心碎。結尾也充滿暖意,母親又重新當上了律師;收入頗豐;憂鬱的父親眼神少了迷茫多了深沉;安娜更是成了一個健康快樂的陽光美少女;影片的結尾,一家人來到了凱特生前最後去過的海灘,深情的樂曲聲起,她天使一般從雲端里款款走來……

        如果沒有看過原著,這應該是一部挺不錯的文藝片;可是兩相對照,你就會覺得改編者實在是避重就輕,在思想深度上遜色了許多,它也是在「粉飾現實」呀,因為影片改掉的恰恰就是原作里最震撼人心的部份!從我部落格的跟帖里看得出,大家都認為,在這場離奇的官司里,沒有誰錯:凱特不是生來就該病死的,安娜不是天生的「器官供應者」,而母親心力憔悴,她怎麼可能眼睜睜地看著還有一線生機的女兒死在面前呢?……這是個永遠無法破解的難題,小說表現的正是人生的尷尬、荒謬與無助。其實原著寫安娜出車禍,已經是軟化了尖銳的矛盾,而電影卻更是把把個矛盾大大美化了。
       不滿管不滿,可真讓我來拍電影,也找不到更好的轍。讓凱特因為無腎而死,安娜便成為「千夫所指」;讓凱特活下去,她一生一世擺脫不了良心的自責。這個故事讓所有的人感到壓抑,由此領悟到人生有時候是多麼荒誕和悲慘,像一條黑森森的死胡同,進去便怎麼也出不來了。不過影片裡有句台詞,看似普通,卻振聾發聵,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樣高貴的」。記得我們也有部片子,一對離婚的夫妻為了拯救患白血病的孩子,決定復婚,再生一個。影片盛讚了這對「前夫妻」以及他兩目前的正籌辦結婚的情人的高風亮節。可是我們卻忽略了那一個被當成「器官供應者」的利益和逐漸甦醒的意識。孩子本應該是兩情相悅的結晶,可他是在何等尷尬的情況下來到世界上的呀,而且活著的任務就是為了另一個人的「活」——儘管是他的手足。理想、抱負、事業、愛情,全得讓步,這對他來說,公平嗎?我們的編導從這兒看到的是「崇高」,卻完全沒有想到這裡對人性的褻瀆,自然主題就流於一般了。是迴避還是壓根兒沒有想到,我看是後者。
         白血病不是先天的,那麼對那些生來殘缺的孩子,能不能把其「阻遏」在胚胎里呢?這看來是個人道的方法。最近剛看了篇文章,說美國有位醫生為一難產的孕婦接生,忽然發現是個無腿的女嬰!富有同情心的他想,這個殘疾兒的出生無疑是場災難,痛苦和悲傷必將伴隨女兒和她父母的一生!他想支開護士,悄悄地「處理」掉嬰兒,畢竟是難產,誰能保證嬰兒的生命呢?……但幾秒鐘後他還是讓無腿的女嬰出生了。十多年過去了,他耿耿於懷,不知當初的決定是對還是錯。一天,他參加了一次小學畢業典禮,演奏豎琴的是一個漂亮可愛的小女孩——可以猜到,這就是當初那個差點死在他手術鉗下的孩子!母親千恩萬謝:「如果不是因為您,我們就會失去女兒!您知道,她為我們一家帶來多少快樂和幸福!她一定是仁慈的上帝特意賜給我們家的最珍貴的禮物!」啊啊,當初怎麼偏偏忽略了那個最重要的人——嬰孩的「感受」呢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樣高貴的」。墮胎是犯罪也是出於這樣的理念吧。僅僅是「以人為本」還不夠,把每一條生命,不管是健康還是殘疾,不管是官員還是平民,不管是菁英還是草根,不管是巨富還是乞丐……他們的生命的價值和重量都是一樣的。當這些成為社會的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會。
       再回頭說「電影」。當我們最有才華的導演也熱衷於搞笑、搞怪、媚政、媚俗,我們是多麼盼望有自己的《姐姐守護者》,即便也是「粉飾現實」,可這總比「假裝歡呼」不知要高出了多少倍!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