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子:決戰春秋--Confucius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6.1 / 3,889人    125分鐘

導演: 胡玫
演員: 周潤發 周迅 陸毅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摩西不夜奔

2010-01-18 17:06:05

《孔子》:讓孔子重新做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楊瀾看完《孔子》說,如果從「失敗者」的角色來理解孔子,就會更容易接近這個人物,有孔家後人急了:你侮辱了我們的先人,我們的聖人。孔家後人有很多,這些如此急切地維護祖先形象的應該是少數,但論調實在讓人奇怪。而這種論調也不僅限於孔家的後人。有人指責《孔子》違背史實,類似的事情之前就屢見不鮮了,在我看來,這基本上跟蠟筆小新批評書店裡不賣便當一樣胡鬧。而由於電影《孔子》沒了孔子頭上千百年來至高無上的聖人光環,又遭不少指責。當年《梅蘭芳》和《葉問》上映,韓寒說拍這種電影,最好等主人公原型的後代都死了會好一點,其實當碰到《孔子》這樣題材的電影的時候,從遭到的蠟筆小新式的指責來看,你會發現國人骨子裡那種對權威的無條件尊崇的奴性幽靈始終綿延不絕。

孔子是個「失敗者」這種說法其實很客氣,因為之前有本《喪家狗:我讀論語》,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喪家狗」,而這個說法也不是李零譁眾取寵褻瀆聖人發明的,而是孔子周遊列國到鄭國時的一次夫子自嘲。比起喪家狗這個說法,「失敗者」三個字確實好聽多了。其實所謂周遊列國,就是「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了……流浪遠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魯國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帶領眾弟子漫無目的的一次流浪。電影《孔子》把孔子自稱喪家狗這段還原得很自然,是這個比較嚴肅認真的影片裡比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過知天命之年,與魯國政壇更善於權謀的季孫斯等權勢相比,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天真了點兒,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列國之間流浪,當時孔子還不是後世那樣的國際巨星級的聖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過程肯定狼狽不堪,片中發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遊列國時也是衣衫襤褸,但神情堅毅,在鄭國一個村頭的樹林裡講學,被村民砍樹驅逐,此時有人來問,您是不是孔丘?子曰何以得知啊,來人說剛在那邊聽說村頭樹林裡有個老頭,臉型和身材長得跟堯舜禹湯差不多,就是狀態如同喪家之狗。子曰什麼鳥盛魚湯啊我就是個喪家狗。孔子本人應該遠比後代所謂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後代多少表面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要嘛男盜女娼要嘛權術陰謀的所謂聖人門下,而聖人都是被他們來消費的,被他們做當了婊子之後的牌坊的,要是都照著後人想像那樣頂著光環道貌岸然,那人生豈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選擇周潤發來演,當然有背後的商業考慮,但從影片本身來看,發哥除了演技精湛、態度認真,關鍵這個大明星身上有種難得的平民氣質,所以在演孔子自稱喪門狗這場不算重要的戲的時候,看起來親切自然而有趣,堪稱神來之筆。很多人覺得顏回之死很震撼感動,而那不過是從孔子最中意的弟子死掉的角度來刻畫孔子的虛筆,也就是「側面描寫」,雖然這一筆著實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處,而自稱喪門狗這場戲,則是寥寥幾筆,讓孔子更加真實可感。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這哥們確實有才幹,膽識過人、政績突出,被大老闆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觸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孔夫子這一點也被後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國的知識分子天真地繼承,中國曆來的政治一向是一邊打一邊哄,一邊用法家鬥你一邊用儒家哄你,學而優則仕這種說法一開始就是錯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為之後終於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衝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宮廷鬥爭一脈相承的,胡玫拍起來也駕輕就熟,把當時很多名字拗口難記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衝突的反面人物,劇情衝突並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後半段像散文」,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後,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這個電影拍的就是一個人和這個時代的一種對立,一種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劇。何況這不是簡單的生不逢時,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世態人心還是單純一點的,不然不會有顏回等眾弟子的傾心跟隨,後世的中國人的政治和人心,總是越會發變壞,從胡玫導演的歷史正劇《漢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來,儒家的政治思想歷來只是當權者的用來裝裱的紙而已。當一個人物傳記的電影拍出人與時代的關係的時候,就走對路了,而《孔子》這樣的電影,不僅面臨著拍出人與時代關係的任務,還有更大的難關,就是孔子的聖人光環,對於這個光環,夫子自嘲喪家狗的記載就是一個破解的利器。編導的聰明之處不僅在於選擇了一個破解光環的利器,還在某些關鍵之處與古人「精神往來」,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見南子那場戲,原本我所擔心的港式的過度戲說並未出現,而是點到即止,微言大義,也有幾分《史記》中記載該緋聞事件的古樸詩意。周潤發演出的那點微微動容,內心波瀾未平,南子則風情款款,看起來有趣,都恰到好處,令人會心一笑,比《論語》中所說的孔子出來豎中指對天發誓「子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要有趣,並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點教條的,這一點《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撐,說教之處尚可容忍。

電影《孔子》比我預料得要好很多,起初聽說編劇是以《赤壁》雷倒眾生的陳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國拍歷史正劇從未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嚴肅認真,編劇和導演,以及周潤發等主演都把孔子從千百年的神壇上請了下來,讓我們得以和這個千秋聖人面對面,感受他在那個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喪門狗》的作者李零說孔子其實是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義化,而不為時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只能流浪,即使不周遊列國,心靈也只能選擇流浪,在我看來,《孔子》所拍出的一個不為時代接受而能堅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遠比那個不苟言笑的聖人形像要可信得多。胡玫多年以來以歷史正劇為主業,此番執導這一歷史人物電影,把握得如此穩妥得當,在劇本紮實的前提下,遠比國內很多大導演能用影像語言去解讀歷史人物,這對於古裝和歷史題材豐富的中國電影來說,也有啟發的意義。周潤發的表演絕對是他新世紀以來最好的,遠勝《臥虎藏龍》那個端著架子的大俠,周迅的一笑一顰間的靈動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的美術做出了那個古中國的古樸美感。倒是發行方到底不能跳脫大片思維,一直強調的春秋戰爭大場面,都一閃而過,很多特效看起來難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這個電影也總是跟「去聖人化」「反權威」有關,從一開始周潤發麵對質疑反問「孔子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到網上盛傳的「下跪門」事件,這部關於一部份人的聖人的電影居然從內到外閃現著人性化、反權威化、去聖人化和說人話的「四化」精神光輝,我很欣慰啊。

至於遺憾,或者我所認為的不足,因為我所認為的孔子,很接近於王小波對他的評價:一個滿口大實話的老天真,他的講學處很像一個自由發言的俱樂部,很有趣,不見得能跟他學多少知識,但那種自由而有趣的氣氛,令人嚮往。這個片子讓我深化了孔子也是個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喪家狗之外,孔子一直過於嚴肅,有趣之處不再有,尤其在魯國從政的一段,對白中經常加入《論語》中的「子曰」名句,夠生硬生澀的。而我最心儀者,則是孔子與幾名弟子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並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嚮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這種浪漫令我嚮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著墨。

《論語》也不過是孔子和門下弟子的聊天記錄而已,孔子被神聖化、牌坊化了幾千年,還他一個真實的面目,讓老人家「重新做人」,來感動於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與時代的不妥協,他理想主義者的流浪事蹟,何況隱約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韻味,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當年《墨攻》被內地多指責導演「為什麼要改編日本漫畫?」可在用現代藝術手法將古典通俗化這件事上,中國人甚至連意識都沒有,而日本漫畫《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來讓人了解墨家的思想,是很好的事情。只會說別人解讀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讀,只會把古人當牌坊然後在牌坊的陰影里手淫中國文化意淫全世界,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孔子》的嘗試已經值得擊節讚賞。【已被刊載,轉載註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