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以父之名/以父亲的名义

8.1 / 187,246人    133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泰瑞喬治
演員: Alison Crosbie 丹尼爾戴路易斯 Philip King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0-01-18 08:24:00

《因父之名》:籍由堅毅的靈魂而前行


(芷寧寫於2008年12月4日)
   或許很多人會嘲笑那種在現實中遭遇了舉步維艱的困境,反而在光影的世界裡尋找鼓勵和出口,繼而獲得心靈上的支持和救助,從而繼續走下去的人。很不幸,本人就屬於這類被嘲笑的一員。對此,不想做太多辯解,只想說一點——只要選對了適合某種心境需求的電影,並靜心觀之,它便可以起到心理醫生的作用,或許正因為那些優秀的光影語彙,才令很多人遠離了抑鬱症這樣的世界流行病。
   之所以選擇重看劇情凝重的1993年老片《因父之名》,是因為它能給予人堅毅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而那觀影行進中所產生的澎湃感受,也往往令所有適用的詞藻都失去了顏色。當個體的傷痛嵌入到群體的苦難中時,沉重的歷史感和震懾力便會將觀眾懾服,獨個兒的掏心挖肺在此時已顯得極度粗淺與蒼白;當淪陷的絕望逐漸展開來時,內心會糾結會陣痛,但依舊會留有一絲希冀,即便在黑暗中手足並用地艱難爬行,也要尋到光亮的出口;當行至痛苦猙獰處時,會悲慟會揪心到無法呼吸,然後在故事的餘暉中,已然為自己那現實的傷口做了無麻藥手術,又彷彿親手為自己的墳墓掀了一掊土,然後,鳳凰涅槃,艱難重生。
   人總要經歷痛苦,才能獲得最終的成長,特別是品格上的錘鍊,一如片中的蓋瑞·康倫(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蓋瑞是個註定要成為靈魂勇者的人,在漫長的冤獄生涯中,在陪同坐牢的外表懦弱而內心堅強的父親朱塞佩(皮特·波斯爾思韋特飾演)的感召下,蓋瑞逐漸從一個嬉皮小混混成長為一個堅毅的男人。特別在父親去世後,在懷念和反思中,蓋瑞在眼淚和幾近失控的痛徹中,終於意識到父親那謹小慎微的表相之下所深藏著的大愛和智慧,而鼓勵他繼續堅持下去的,正是父親的堅韌精神,因父之名,蓋瑞和黑暗的司法界鬥爭到底,最後在律師卡蕾絲(艾瑪·湯普森飾演)的幫助下,找回生命的尊嚴。
   比之喬的強勢反擊和在獄中的種種行徑(此人乃真正的爆炸事件罪魁禍首),作為同胞的朱塞佩則顯得膽小怯懦,起初,在兒子蓋瑞眼裡,朱塞佩是個只會禱告的人,而當喬又一次成功地在獄中策動了炸彈襲擊,並殃及無辜時,蓋瑞第一次感到了身為無辜者的無力,而之前的他尚屬憤怒多於感悟,於是,他在強勢的喬和隱忍的父親之間,選擇了後者。喬把累及無辜當作是作戰手段之一,而朱塞佩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面對絕境,他不怨天尤人,對使自己受到牽連的兒子,始終給予在安穩環境時隱去的鼓勵和支持,並以一個父親的方式守護著他,從這個意義上講,朱塞佩彷彿初級甘地。
   除卻兩種態度的對比,影片還比對了對峙環境下愛方和英方的仇恨心態,一邊是愛方軍隊無休止的槍戰和爆炸襲擊,對死傷平民的數字麻木不仁,一邊是英警方的全力抓捕,野蠻的逼供以及荒誕的法庭審訊——並不在意誰是真兇,而是急於給民眾關注的熱點一個交待。於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康倫父子的鬥爭之路就顯得格外難得而令人崇敬。於是,到影片後1/3才出場的律師艾瑪·湯普森才顯得那麼動人,在最後的庭審上,她那篇言辭灼灼的辯辭才那樣的令人心生激昂。不過,正義有時候不僅來得很晚,而且往往無法絕對實現——雖然經過眾人努力,終於在14年後,洗涮了11個人的不白之冤,但始終沒有一個警察因瀆職而受到應有的懲戒。
   因故事的真實性,該片散發出了相當的撼動力,影片取材自愛爾蘭人蓋瑞·康倫的回憶錄《證明無罪》,執導過劉易斯主演《我的左腳》的導演吉姆·謝里丹將其現於螢幕。在觀影時,在為「當代最佳男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那張力十足又出神入化的表演喝彩的同時,也會折服於導演的非凡功力,在一部影片的時長里,不僅完成了多重的思考和解構,故事線條和融於其間的深刻思慮都清晰強勁,還將政治、民族、社會、司法、正義、人性、親情、尊嚴等諸多複雜難言的命題有機地融在一起,且每個之間都做到交相互應、骨肉相連、切中要害。
   不論以上世紀70年代英愛之間的歷史衝突為背景,還是道破警界偏執黑暗的實情,不論表述獄中發生的種種拷問人性的碰撞,還是兩種處事態度的對比,在流暢而有力的敘事中,導演謝里丹始終將各個錯雜矛盾的節點清晰示人,而那場被影界冠以特別稱謂「fire tear」(火之淚)戲則更令人難忘——父親朱塞佩沒有盼到最後的洗冤時刻,他因病死於獄中,獄友們紛紛點燃了紙張,從窗戶里丟出去,剎那間,無數的火花從高牆內的每扇窗戶旁靜謐飄落,彷彿無聲的火之淚,又似在哀悼這個被冤屈的靈魂……在此時觀眾可以腦中一片空白,也可以想到很多,如果此時你思考了,上帝一定不會發笑。
   影片的配樂十分出色,出自著名愛爾蘭樂隊U2的Bono、Gavin Friday和Maurice Seezer之手,所有樂曲都與劇情脈絡、人物心境配合的恰到好處。由曾經叛逆而後轉為良母的愛爾蘭個性光頭女歌手Sinead O'Connor演繹的片尾主題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具有一種穿透激昂的氣質,彷彿堅毅靈魂的不屈奮進和遺世獨立,結合影片情節的起落跌宕,越發引人思緒徜徉,欲罷不能。
   導演謝里丹曾說:「這不是一部政治片,這是一個關於父親與兒子的故事。」可本人想說,這不是一部政治片,也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父親和兒子的故事,它是關乎靈魂鬥士的影片,觀影時或許有過哀傷、有過感動、有過悲憤、有過刺痛,甚至還有過顛覆、但收穫最多是力量,一種給予靈魂深處的堅毅力量。
(若聽Sinead O'Connor演唱的片尾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6571206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