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
2010-01-16 07:04:58
玻璃杯裡的鏡子
好久沒看到這麼『透明』的電影,年初準備柏林電影節時,就想看門采爾的這部新片。 只有捷克人才想的到用如此簡約,如此睿智的手法來講述歷史,一部把悲傷和批判藏在玻璃杯後的時代史詩片。
影片結構傳統,敘事簡潔,迪迪的每一次跳槽,背景年代的每一此變遷,就像多幕劇一般緩緩拉開。其中多處絕妙的場景看似荒誕,擊節讚嘆之餘,更覺得悲涼和諷刺。迪迪的內心,不是沒有鬥爭過,雖然他是個八面玲瓏,聰明到有一點『狡猾』的小人物,可他的長袖善舞,在時代的大悲劇中依然顯得那麼的渺小無力。場景之一,體檢時時的廣播,正在處決捷克的年輕人,而迪迪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向德國人投降。一番內心掙扎,最終還是倒在護士的懷裡,把杯子交了出來。場景二,莉薩和迪迪在床上時,眼裡只有元首的畫像,甚至某一刻的面容都變成了他,太強烈的寓言意義,讓諷刺都變成了悲哀和恐懼。
迪迪終歸要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付出代價,而這種代價在監獄裡看來,又是那麼虛無。在他的對面,是老領班始終不願向納粹低頭,最終被蓋世太保帶走,『我曾經侍候過英國國王』就是另一種人生原則。只是那一刻,迪迪還沒有發現眼前的這面『鏡子』,直到十五年後才真正的看清了自己。
影片在後半程發力,把主題從簡單的追求虛榮,昇華到更高的人性和時代境界。門采爾深得赫拉巴爾原作的精髓,把沉重化於輕快,把悲劇變成喜劇。在認識莉薩之前,迪迪和每個女孩的交往之後,都會用鏡子來反射和自省,一切還都在從容之中,他在向著自己的『百萬富翁夢』進發,雖然有些不擇手段,可資本主義社會裡誰不這樣。迪迪是個矮小的人,越是矮小就越羨慕高大和敬仰,也就越在乎身邊人的目光是不是平等,這也是他富翁夢的原因之一。雖然迪迪和莉薩表面上一般高,可他還是錯了,一種看不見的人種優越論,每時每刻都讓莉薩站在他的頭頂(影片中巧妙的出現了三處地位不同的場景)。門采爾在諷刺的同時,依然留給了迪迪一點點同情,畢竟他之後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寧願相信,主人公迪迪如此聰明的一個人,心裡早就明白這種差異的危險和必然,只是不願意輕易相信罷了。他一生都是在重複的檢驗,譬如早已知道富人的虛偽,還次次都故意把零錢扔在地上,在窺私別人時驗證小小的真理,也滿足自己『變大』的虛榮。而這種對他人的檢驗,到頭來也用在了迪迪自己的身上。我們可以認為迪迪沒有原則,為了錢什麼都能出賣,和老領班比起來他簡直就是民族敗類;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也可以說他很有原則,他不惜自稱富翁,去作十五年的監獄,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個虛榮的名號?得不到尊重的人,永遠是一個『小人』,迪迪是在用自己的實踐來檢驗真理(雖然是反證),最終開悟,得以『寓言式』的解脫。
過去了五十多年,現在除了法國,連德國人都能用喜劇的方式來反思二戰,去年的《拜見希特勒》已經說明歷史可以從各個角度回顧,《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就是一面鏡子,透過玻璃杯的鏡子,看到了誇張的別人,也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Luc,2007年10月27日於法國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