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牛津謀殺案--Oxford Murders

深度谜案/牛津谋杀案/牛津杀手

6.1 / 30,741人    104分鐘

導演: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編劇: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Jorge Guerricaechevarria
演員: 伊利亞伍德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lome

2010-01-07 05:47:01

從牛津迷案Los Crimenes de Oxford到阿凡達Avatar


看完電影「牛津謀殺案」,討厭得要死。找來小說看看,雖然談不到極其出色的偵探小說,而且有著數學家、邏輯學家一貫的枯燥,但枯燥得嚴肅、認真,自有思辨的活力。作為一個從小聽著「畢達哥拉斯、哥德巴赫」偉名長大的女生,我能夠充分理解一個數學家把幻想獻給先輩的熱情。
小說推薦指數:四星。
如果我有一個女兒,一定買這本書給她,從側面激發她對數學的愛好,對邏輯的美的追求。

電影推薦指數:兩星。
也不知道電影把數學家醜化成那樣,是出於白痴們對數學、對一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的無限崇拜,或是掩藏著惡毒嫉妒的誹謗。不過看看市場上熱銷的所謂科幻片多數有多麼偽科學、反科學,就難免讓人有掀起一場「焚書坑儒」運動的慾望。

對蝴蝶效應的濫用已經成為一個最扯的搪塞藉口。天啊,混沌學中,那些非線性的關係也仍然是邏輯關係。可如果有人相信,書店裡數學、藥物學和社會新聞能夠堆放在同一架上,中年護士熟讀維根斯坦,校車司機深知畢達哥拉斯的符號學,理性與邏輯也就無處容身。上帝啊,那不是牛津,那是天堂,還是九重雲霄以上那一層,(絕不是老Seldom折騰的七重罪!)

還有,我要憤怒地控訴那些牽強、噁心的n角戀:22歲的留學生,上了中年護士的床,那個中年護士又和老年教授有一腿。還有一個晃悠在青春尾巴上的大提琴手,殺完人,居然有心情醋意糾結地勾引小白臉。天啊,如果編劇、導演們在我眼前,我一定會極其刻薄地問:「如此意淫,精蟲一定都爬到大腦里,下半邊不行了吧。」
Oops,作為一個未婚女性,好像不應該這麼直接。那麼巫女莎要禱告:「偉大的先賢畢達哥拉斯啊,把這些罪人都扔到火裡燒死吧。」

昨晚去看了阿凡達(Avatar):一流的圖像,三流的故事。Thank God,裡面的三角戀沒有引起情殺、漢奸等等常見文藝情節,給了蘇泰一個冷兵器英雄的死亡。
寬容地說:從無謂地恐慌外星人入侵,到主動地檢討人類的侵略性,電影故事的變化就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進步。
刻薄地說: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只能理解金融的貪婪——畢竟相比於任何科學,數學難度幾乎限制在心算的金融學更容易被懶惰的大眾理解。而科學,科學的積極性,只有積極、勤奮的人才能看到。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書蠹頭」,我願意相信絕大多數人仍然有著善良、和平的意願——這也是煽情電影賣座之基礎。只需要正確的科學引導,地球不會毀滅,生活總是越來越好。

就像牛津迷案的結局。謀殺案的發生是偶然的,一個錯誤;掩飾謀殺的過程是刻意的,出於真情。不告發,因為刑罰並不等於絕對的正義。在貝絲的案例中,法律的審判可能破滅了更多人的幸福。比如無辜的麥可。貝絲,甚至Seldom教授之下半生,必然生活在惶恐的檢討之中。這其實是作者,一個數學家的人文判斷,他給罪犯、給讀者都留下懺悔的餘地。
數學、一切的科學,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進步。這種自我否定、自我救贖,是人類可以給予自己最寬容、也最嚴格的救贖道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