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死魔咒--Dorian Gray

道林格雷/美少年格雷的画像/墮落美少年(港)

6.2 / 68,143人    112分鐘

導演: 奧立佛派克
編劇: Toby Finlay
演員: 班巴恩斯 班卓別林 瑪雅蒂艾波 柯林佛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玉面狐狸

2010-01-04 17:50:43

誰之罪,對比09版電影與老王小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兩段情愫一直讓我難忘
一樣的有著威尼斯的羅曼背景,少年的驚世之美,充斥著對希臘精神的崇拜,以及迷戀者最後愛而不得的死亡。(王爾德曾經說『威尼斯和牛津都是適合戀情發生的絕妙背景地』,啊~是不是很有姦情的一筆?)
一段是托馬斯曼的《Death in Venice》
一段就是老王的《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故事背景設定】
《道連》,引用亨利或者老王自己的審美趣味來說,故事從一開頭就充滿了一種悲劇美——
紅極一時的絕色美人,愛上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小子,私奔之後,美人的父親因為不爽,出錢僱人幹掉了女婿,美人落落寡歡的回到家中,誕下了一名男孩,不久便死了。小男孩便是道連。
——亨利從親戚那裡打聽來的八卦
道連從小就不受爺爺待見,從電影來看,道連不僅被爺爺關了小黑屋,還被嚴重鞭撻過……(SM色彩阿,據說SM的鞭子就是源於英國,因為太拘謹了,需要發洩……)

三人組的人物設定非常誘惑:
一個永保青春的絕世美少年
一個崇拜他的痴情畫師,和一幅神秘畫像
一個放蕩不羈,對美少年的精神有些許佔有慾的貴族風流男

【關於電影的選角問題】
道連:
Ben Barnes是帥哥,但剛出場時,下巴上那道陽剛之極的溝還是嚇到了我,這哪裡是什麼阿多尼斯……對於一個傳說中的美少年來說,他長得略微「彪悍」了一點,好在從被亨利性啟蒙以後,這種突兀感覺就淡了很多。

亨利: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相當魅力的人物,因為老王在書里把最好的台詞都給了此君。另外,根據老王的YY,亨利也是一個皎皎不群的俊逸男人——「修長瀟灑」,「低沉的音調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冰涼,白淨的手指像花一樣出奇的動人」。看到此處,我們再反觀片中的大叔……(老王的自我分裂後,1/3的成果就這麼給毀了)
-----------------------------
有人為colin firth喊冤——'Colin firth演Henry當之無愧'
對此,我只能說CF君的演繹歷史很光輝——《同窗之愛》《BJ》《傲慢與偏見》……
跟王爾德精神也有契合點,有貴族有待美有智力
不過我一直沒覺得他魅力,總感覺被其他男人的風頭蓋過,而且顯然,此君已然發福,過了最美的年紀。當然這個是個人審美問題……
說到BJ,我突然覺得格蘭特.休會是亨利不錯的選角。不過他顯然也是半老了。
----------------------------

霍爾渥:
比書中漂亮些,這個人應該去演亨利。當然畫師漂亮些,我是很贊成的,因為我一度YY道-霍二人組。
托馬斯和王爾德有很多相似的情結——比如,他們都曾說到,那些成就驚人藝術的人在現實生活在卻是何等的不可救藥的乏味。阿什巴赫是一個,霍爾渥也是一個。

【霍爾渥的單相思】
「有時候,他(指道連)麻木不仁得可怕,而且大有以我的痛苦為樂的樣子,我覺得我把整個心靈都給了一個人,而這個人卻把它當作插在上衣紐扣上的一朵花,當作是一件滿足虛榮心的裝飾品,只供夏天的一日之需。」
——霍爾渥對亨利訴苦

09版的尺度還是很大的,情意迷亂的道連很豪放的舌吻了霍爾渥,霍沒拒絕,可見這愛不是純種柏拉圖,還是有肉慾成份的,後來還痴痴的看道連醉醺醺的解褲帶……下面發生了什麼#¥%……

【亨利的誘導】
「美貌有絕對的統治權力,誰有了它,誰就是王子。」
——亨利對道連的佈道,或者荼毒

小說里,使得道連脫胎換骨的基本就是亨利的說辭,電影就比較豐富多彩了,說辭+幻藥+女色
話說亨利是個很優質的誘導者,下等酒肆,高檔妓院,百無禁忌。(第二個妓院佈景很有風情,貝殼裡的維納斯啊~據說義大利曾經有一度以大肚子為豐腴之美)

亨利告訴道連,擁有青春和美色,世界就是他的。煙盒上的反光鏡很妙~
道連又被亨利的話深深打動,回眸一看,滿眼的鶯歌燕舞,暗送秋波

【道連的《逆反》】
讓道連遊戲人生的是亨利給他的一本神秘的黃皮書。(《逆反》)
從王的小說來看,道連的趣味非常高雅曼妙——文藝、音律、古董、香氛、宗教都有相當的造詣。並且,道連把縱慾主義和享樂主義分割的很清楚,他奉行的是後者——以適當的節制,保持感官的高度敏銳,執著於體驗和探索。
相比之下,片子裡的道連脫離了靈性,比較色情狂,老少通吃,男女齊上,另外還有3P和SM……
不過這些片段都拍的不錯,OST很棒,小提琴的音色讓氣氛很妖冶。

【碧希爾之死】
書中,道連在劇院愛上了碧希爾,她演莎士比亞的劇目
(老王也特意提到了《皆大歡喜》裡的羅瑟琳,碧希爾改裝成了少年郎。莎士比亞據說曾經愛上了個男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安排羅瑟琳在劇中也異裝了一回,還牽扯出一場女愛女的鬧劇……)
道連被舞台上碧希爾的美驚呆了,看得淚水漣漣。老王也曾提到了提琴作為背景樂所起到的神奇的催化作用,和道連一樣,老王看重,並且信仰通過感官刺激所帶來的精神快感。所以他曾經說過,『能把靈與肉分開的人,根本就沒有靈與肉。』(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老先生可以在陰世和老王就這一議題,好好探討一下。)
而後,道連與碧希爾熱戀,訂婚,碧希爾因為體驗到了對道連切實的愛,轉而對戲劇產生倦怠,正巧道連拉著霍爾渥和亨利來觀戲,看到碧希爾形如木偶的糟糕演出,道連氣的拂袖而去,離去之前耍了幾句「不過是三流女戲子」「永不再見」的難聽話。次日,亨利從報紙上看到了碧希爾的訃告。
道連受到亨利的啟發,向霍爾渥用很羅曼蒂克的手法描繪了碧希爾的死——『戲子們的日常生活往往俗不可耐,但碧希爾不是這樣,一旦失去了愛,她就像朱麗葉一樣的死了。』

電影走了比較簡單的路線,亨利帶著道連去高檔妓院,道連覺出了嫖妓和幻藥的好處,於是對婚姻不再熱衷。

兩種決裂的版本都很倉促,像古希臘的悲劇,簡單粗暴,看著很有脫力感。
但小說和電影到底不是在一個層面的,小說里,道連不愛碧希爾是因為愛情理想的破滅(至少道連是這麼說的),片子裡,則更多是因為肉慾的覺醒。

【碧希爾老哥之死】
此君愛妹妹愛的很深切,妹妹死後日日思想著找「迷人王子」(就是道連格……)雪恨。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他都死得很有創意。
小說里,此君學還珠格格,潛入貴族的狩獵區,可是等不是五阿哥的箭,而是一顆硬生生的子彈。
片子裡,此君追著道連跑,跑著跑著跑進了火車的軌道,然後火車呼嘯而過……
無論是片子還是小說,道連都為此君的死留下了晶瑩的淚水
片子裡的淚水是典型意義上的淚水。
小說裡的淚水就比較搞笑了,道連知道他的安全再也不會受到威脅,喜極而泣……(老王,我對你無語……)

【道連的最後一個女人】
這一筆在小說中寫得極妙,道連愛上了一個叫海蒂的村野女子,此女極美,容貌大似碧希爾,道連和她都談到私奔的地步了,卻突然良心發現,放棄了這個姑娘。
道連把自己的這個閃光之舉告訴亨利,亨利卻不以為然,說此舉乏善可陳,斷定道連一定使那姑娘傷了心,她要嘛自殺,要嘛就是一輩子鄙夷丈夫(巨同意,亨利說得太帥了)
直到臨死前,道連終於意識到亨利是對的,他那麼做不過是迷戀偽善的崇高。

片子裡,此女成了亨利的女兒,做派瀟灑,道連的確愛上了她。在生命最後關頭還深情款款的握住此女的手指。
而亨利也脫離了始終風輕雲淡,游離在外的散仙摸樣,搖身成了慈父,警告道連不要靠近他女兒。

【霍爾渥的屍體毀滅法】
片中,道連採用的是時下變態殺人狂喜聞樂見的分屍法,然後裝箱,半夜在碼頭拋屍。
小說,稍微複雜了點,道連去找了一個化學家,這個化學家在書中語焉不詳,他早年喜好音樂,和道連曾經私交甚好,但突然就分道揚鑣了,道連請他用化學試劑毀屍,他一口回絕,然後道連就拿出了一封信,說如果他不從,就把這信寄出,於是化學家就從了……(根據我的慣性YY,這是道連對於同性戀的懺悔書,其中必然拉此君下水了,老王可能是迫於某種原因刪節了)

【道連的畫像】
這個我不多說了,那條從眼角冒出來的毛毛蟲(蛆?額,真噁心,想到了《圍城》里德「肉芽」)很強大……
最後的禿頭男非常像某人,哈利波特裡的守夜人??

【道連之死,誰之罪】
09版的故事,概括來說是這樣的:
一個美少年,沉溺聲色,浪蕩多年後,終於幡然醒悟,真心愛上了一個姑娘,但此時早年荒唐的報應也到了,道連懷著滿腔的怨怒刺向畫布,與其中的惡靈同歸於盡。

這是老王故事的世俗版,就像亂倫的宮幃密聞被改造成了老少皆宜的《白雪公主》,老王不是個說教者,道連的故事,不是勸人從善,而說的是伊甸園裡宿命的原罪——霍爾渥說,庸庸碌碌的人也許就這樣活了一世,但神有所賦予的人,比如他之於畫藝,道連之於美貌,都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最後,相應的,兩人都為所得而死。
「神所賦予的,很快就會收回。」
亨利也不止一次的表達了這種宿命色彩,人都是伊甸園裡的夏娃,趨向於犯罪,終止於驅逐。修養和墮落是通向文明的兩條途徑。
道連脫離了自然的束縛,享盡世間的妙趣,在窺探了世界幾乎所有的秘密後,他成了精,少了人性的善念與溫存,但充滿了智慧和靈性。
黃金時代的人類因為太過強大而被神滅絕
亞當夏娃因為偷食了智慧果而被神驅逐
道連也是如是,當他閱歷無數,魅力四射,企圖擺脫世間唯一讓他恐懼的束縛時,他的命也到了頭。
就像黑幫槍殺前最常用的一句「親愛的,你知道的太多了。」

一切,起源於某年的一個痴願,如果能讓我永保青春,我願意……

圖文版:
http://hi.baidu.com/%B6%FE%CA%AE%B0%CB%BB%AD%CF%C8%C9%FA/blog/item/35372cfa471352294f4aeaba.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