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6,69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男娼起義

2010-01-01 02:14:17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今年最後一篇評論,給我今年最愛的《瑪麗和馬克思》。

        一
        
        我覺得每個人的各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一部標籤式的電影,也許很多年之後翻過來看的時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確是當時的的狀態,等哪天想回憶什麼的時候,就找出來看看,讓電影裡的演員上演自己的回憶。人生就好像一個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難看,有些印著世界名牌,價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幾張塑料薄膜,這是天生所有的,改變不了的,而裡面的碟片是自己往裡面放的,能放多少張,放什麼樣的電影,那就是取決於後天的獲取和擁有了。然後貼上標籤,列個目錄,一次次的增添,最後就是完整的人生。《瑪麗和馬克思》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收集的,因為每個人都曾孤獨過。
        瑪麗和馬克思天生就沒有一個好的碟包,尤其是瑪麗還被難看的胎記所困擾,本來就普通,還多了一塊污點,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點。因為天生而無法改變,瑪麗從就開始了自己的孤獨生活。本來就已經因為天生條件而被孤立卻不去改變,寧願沉淪其中,被更多的人孤立,讓自己侷促在狹小的空間,越來越走不出去。其實瑪麗從一開始,就已經不去喜歡自己,那她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贏得別人的愛,她怨天尤人,從不考慮自己本身的問題並不是那點虛榮心,走不出去的是自己該去交涉的心,把全部東西悶在自己內心,不去跟別人說又說別人不理解,沒有人天生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那種感應力,從一開始真的可以稱為是錯誤,而後將錯就錯,然後一錯再錯。
        壓抑在心中的東西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交流的人,更沒想到的是那個人也是這樣的孤獨,甚至比自己更孤獨,自己好歹起碼有個目標,而地球另一邊的人連個目標都沒有,兩顆孤獨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個共同測磁場,可以相互傾訴苦衷,可謂同病相憐,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一個,沒想到還有孤獨的人,孤獨的人該與孤獨的人在一起,然後我們因為有了對方就不孤獨了。
        瑪麗可以問很多的問題,因為這個人是無防備的,他們沒見過,除了幾個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們只是遙遠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遠的望遠鏡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單,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單是什麼樣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種孤單的滋味,因為你也曾感受過,所以當我說起,你就能夠分擔,我也就真的可以傾訴了。因為人的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觸摸,她想的太多事情也只能想,她也許不是天生悲觀,但放在她包裡的第一部電影已經是上半部的《醜小鴨》,又如何走出去,她一直希望能改變,不是不能,是不敢。自卑是她潛意識裡給自己的第一定位,總覺得自己不如眼前能見到的人,也不敢去表達什麼。真的很可悲,明明可以表達,卻不敢去表達,不敢邁出第一步,就好像瑪麗的那個鄰居,對外界無限的害怕,而所有的恐懼其實都是自己的編造。瑪麗也一樣,面對這自己喜歡的人,說不出口。她們對未知的事情表現的都太悲觀,想到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合適到一定能成功,但就是一直沒等到。
        而親愛的馬克思,他的孤獨已經無可救藥,瑪麗只是不敢與人交流,而馬克思已經是恐懼的狀態,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規律,好像輸入電腦裡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個方式進行下來就是一次失敗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後也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了,因為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碟包一樣,每個人的人生程式也一樣不同,不能強加於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不能是他認為的就一定要全部去做,不能讓地球整天圍繞著馬克思來轉。可馬克思堅信自己是對的,一種很偏執的倔強是他能一直生存的習慣,直到已經轉變為性格,馬克思也終究成了孤獨的,孤獨到只能去幻想一個朋友,獨自面對著它說話。他碟包里一直有這麼一部戲,幻想一個人存在,好像《閃靈》,卻其實是部獨角戲。
        可其實每個人都會孤獨,只能說馬克思是瑪麗無防備的對象而已。而他們孤獨的又是這樣相似,他們都愛吃巧克力,他們都沒有朋友,他們曾被人欺負,他們愛同樣的卡通片……從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經可以成為是他們,因為他們是同類,命運終於開始轉變,其實這樣說不對,更應該說是命運終於可以按照他們希望的路線開始發展了。
        誰脫了衣服身上還沒有幾道傷疤,瑪麗和馬克思的來信一直穿插在電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讀,那是瑪麗的未知和馬克思的解讀,瑪麗和馬克思兩個人的兩段人生,加起來就好像一個孤獨的人一樣,瑪麗看到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馬克思。但也因為有馬克思在,瑪麗沒有成為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也就是說她終於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而這一切真的可以歸功於素未謀面的馬克思。
        瑪麗有個問題是,你小時候被人欺負過嗎?馬克思聽完立馬又陷入焦慮狀態,碟包被打開,不停的被翻,找出一部電影,立馬就在腦海里上演。幾十年後的馬克思再去想小時候的事情的時候已經懂得如何解決,撕開自己的傷疤,然後跟別人說怎麼療傷。他是瑪麗的朋友,他應該讓自己的朋友不去重複自己的路,即使不是錯的路,可也不是什麼好的路,尤其是瑪麗是多麼渴望能走到那條路上。馬克思說雖然我不喜歡謊言,但在那種情況下,是管用的,因為得到了想要的,瑪麗開心的笑了,她手指上的心情戒指也變成了紅色,馬克思說別擔心不笑的問題,我嘴上不笑不代表我心裡不笑,而瑪麗終於嘴上笑了,心裡也笑了,而代表瑪麗心情的戒指,也一直亮起了紅色。
        
        
        二
        
        我覺得人生就像一張心電圖,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著,而成了平線之後,就代表死亡了。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過於平靜的人生,是沒有生趣的。經過了一次頂峰之後,肯定會下落。誰都希望有了朋友的兩個人都變好,可命運也總會開幾次不懷好意的玩笑。
        不過也都是有所獲得,他們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進一些別的電影,瑪麗與心愛之人牽手走進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開心,開始專攻於學習,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實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學術著作,成了暢銷書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記,更重要的是她在母親的葬禮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連天生的胎記都可以改變,還有什麼無法改變的?
        有些事情其實本沒有那麼壞,也就是因為看到了一些兆頭,所以才會越想越壞,當然反之的話會越來越好,但大部份的人寧願相信的是壞的,卻不會去相信好的,認為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扔掉了戒指也終於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鎖,可以真正的開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傳遞出來的東西。
        而馬克思實現了自己三個願望中的兩個,面對著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的時候,我會發笑的想這些東西會過期,但反過來想,所有的東西都過期,就像金城武那句保鮮紙也會過期,感情在時間面前總會顯得脆弱。就不想過期的事情了,馬克思能擁有這些想要的東西,應該就是可以說是幸福的人。
        而只剩下的最後的一個願望只能和瑪麗有關了。
        在高潮之後,就開始傷感。瑪麗和馬克思一起又傷感了起來,甚至更糟,他們回到了孤獨的狀態,他們突然又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對方。友情在電影裡面被無限次的放大出來,什麼都可以拋棄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這看起來有點可笑的。不過在瑪麗和馬克思兩人看來,那不僅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東西。若換成這樣來看待,自然什麼都可以拋棄了。在孤獨中生活了很久的兩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則馬克思也不可能當作自己的願望。
        每個人都是一個紙杯,放在地上,而當有線穿過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是單單的一個杯,他們就是一個最原始的電話,因為有了聯繫,所以才可以交流,因為交流而成為朋友,聯繫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被子就會越來越重要,甚至都可以成為總機。而若只有一個杯子放在地上的時候,我們也只能說這是一個杯具了。
        以及,當杯子的線斷掉之後,就又成為杯具了。
        瑪麗的整個生活被徹底打翻,她像母親一樣醉生夢死,也許這是骨子裡就有的性格,在某個生活沒有了追求的時候,就會引出來。撕掉了著作不等於能焚燬從前的生活,在收到印表機的M按鍵的時候,等於掰掉了從前的幸福。她是這樣的依賴在馬克思的生活里,他們的朋友關係在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鐵」的印證。而逼走了丈夫,更是把生活打回了原型。丈夫去紐西蘭搞斷背山之前,留下的話,我愛你,但更愛他。她是比失去還更多了一些失去,她讓幸福在眼前溜走。逼走了丈夫找另一個女人也好,甚至自己已經都不如一個男人給他的幸福讓他開心。當然啊,若做另一種解讀,丈夫本身就喜歡男人但卻跟她在一起的話,那一樣是可悲,反正結局只有一個瑪麗再次孤獨了。
        馬克思還執著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已經成為習慣,如同他依舊憤恨扔菸頭這件事。他的活了幾十年的性格,要改變很難。可瑪麗也真的佔據了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這麼多年若他所說向她知無不言,瑪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夥伴,就好像打字的時候缺不了M鍵一樣,他已經離不開瑪麗。
        在瑪麗那裡他實現了三個願望,他有屬於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給予。就好像戀人分手之後,難過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樣會難過。這麼多年來,他們依舊沒有見,關於瑪麗所有的形象都是來自馬克思自己的想像和拼湊。好像瑪麗給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過自己的想像把這些泥塑成一個人,可那個人可能並不是瑪麗。
        想的越好,可能跟現實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飛的越高,同樣摔的就越疼。
        他始終沉浸在自己想像的生活里,當他想像的朋友從窗口跳出之後,他又想像出了一個另一個朋友那就是瑪麗。
        當現實終於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進行的時候,他就真的恐慌了。所以,馬克思也開始又一次的孤獨。
        當瑪麗給馬克思發來I'M SORRY的時候,即使馬克思想打個YOU ARE WELCOME回應,缺了M鍵,也打不出來了。再者,瑪麗的形像已經被馬克思撕毀,這麼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這一刻都已經沒法想像,若她之前的都是謊言,同樣的字跡,就算換成I'M SORRY,也可能是同樣的謊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時,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在現代的生活裡面,我們大多的人都在對著電腦聊天,習慣了這樣的方式,經常會說哈哈,呵呵,但打字的人真的笑了嗎?這個哈哈或者呵呵是開心還是尷尬還是無言以對,未知的事情太多,眼睛好像被蒙住了一樣。曾有人做過調查,一般打哈哈的人很少有人在笑,大多是習慣性的打上。
        就更不要說馬克思,一個嘴上不笑,不代表心裡不笑的人。
        在他遇到乞丐,聽到乞丐說SORRY,從乞丐的眼裡看到真正的SORRY的時候,馬克思一直都是在要求別人做自己想要的那個人,想像的那個人。
        自閉的馬克思,原諒自己,也原諒了瑪麗。
        可瑪麗沒有原諒自己,她的原諒依然需要馬克思來給予。她沉溺在過去之中無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復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終於消耗的沒有什麼可以消耗的時候,她也無法面對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未來,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該失去的,失去到周圍沒有一個人可以留在身邊,爸爸,媽媽,丈夫,以及馬克思,所有曾經出現在電影裡的人好像一個瞬間都離開了。她比從前更加的孤獨。
        但命運其實又是很有意思的,從前有個人與她同樣不敢面對生活,後來她出來了而那個人依舊,而當她又回去了,那個人卻走出來了。電影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孤獨,但也時時刻刻讓一些美好存在著。生活總需要面對才能繼續,而繼續發展才會更加的美好,躲避永遠只能是消耗時光,而白白的消耗只是左看日出日落,活著跟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瑪麗再收到馬克思的來信的時候,振作了起來,這是大家都想看的結局。馬克思把自己所有的NOBLET也送給了瑪麗,說作為原諒你的信號。當瑪麗的SORRY讓馬克思無法去相信的時候,他找到了一個證明。而當他也想證明白己真的原諒了她的時候,他拿出了證明。因為馬克思懂得瑪麗,他知道這需要一個證明。就好像原諒一個人也用不著永遠說YOU ARE WELCOME,也可以說NOTHING SERIOUS。生活給了人很多的路可以走,不一定偏執的走那樣一條,馬克思轉過了自己偏執的彎子,雖然他不知道這一封信重要的足夠拯救她朋友的一生,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這一刻他挽救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朋友,還有他自己的夢想。
        原諒自己,瑪麗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朋友的夢想破滅,因為你很重要,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因為你是我線另一端的杯子,因為是「我們」,因為你我才有自己。
        馬克思最後送出了自己的所有NOBLET,可能是因為瑪麗的所有NOBLET都是自己做的偽造品,但可能更因為馬克思已經不再想像NOBLET中的生活,他羨慕NOBLET里所有人紀律分明的生活,他覺得那是最和諧。可那不是現實的生活,現實是另外一個他不想的樣子,卻偏偏去強求,最後只能活在自己捏造的和諧社會。真正的人生不是他眼中的動畫片,太多的期待可能只是空想,是不能實現的。放棄那些本來就不可能的事情,讓自己過的更實在而開心,世界那麼大,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但人卻要改變自己的孤獨,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是關鍵。馬克思列了三個目標,那三個目標能實現他就開心,所以馬克思最終追求的還是開心的生活,抱歉在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因為自己同樣也不完美。
        
        
        三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需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份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為別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天生就帶著出來,天生就是一個並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那些缺點最好不存在,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有些可能會改變,也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也會消失,一切並沒有那麼的可怕,躲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生活里更多的缺點需要別人的填補,每個人都像一塊拼圖,有自己凹陷的部份也有突起的部份,找到合適的人填補別人或者別人填補自己,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別人去做一些什麼。最開心的是因為你進入了我的生命,填補了我的空缺,也許還會漏風,但至少有那麼一個人在,它不是空虛的。
        而這之前,LOVE YOURSELF FIRST。
        電影整體顏色一直是冷色,中間只有兩點是紅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爾變紅,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馬克思頭上的紅色線球,若俺戒指的說明書來說,紅色是代表開心的,所以瑪麗給馬克思送去的就是開心,而馬克思一直都戴在頭上,也因為有了瑪麗,自己也很滿足。
        最後瑪麗見到了馬克思,也沒見到馬克思,雖然見到了真正的人,但馬克思也依舊還是那個心中的馬克思,那個信中的馬克思。馬克思最後仰著頭,死在自己的家中。
        這是最好的結局,也許若是馬克思還會醒著,那才是真的是把夢給叫醒,一切都會打破,打回了現實的原型,甚至可能都無法面對,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從前的恐慌之中。
        電影在中間有個伏筆,馬克思說他會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瑪麗揚起頭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掉了出來,整個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跡,所有的信都貼在上面。直到馬克思閉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個的世界都是她。因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在離去的時候,他終於不是孤獨的。
        
        
        四
        
        此刻我就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噼里啪啦的打著字,我的周圍甚至都不像馬克思,起碼還有隻魚,還有隻貓。可我真的很慶幸,我的杯子連著很多的線。我可以隨時的扯上其中一根,我就不是孤獨的。
        看完電影之後,就想到了李志的《梵谷先生》。他唱著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PS:
        
        《梵谷先生》唱完之後,電腦又跳到了一首《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而馬克思離開了瑪麗,從此誰跟瑪麗說話?
        
        PPS:
        
        祝大家新年快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