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死魔咒--Dorian Gray

道林格雷/美少年格雷的画像/墮落美少年(港)

6.2 / 68,143人    112分鐘

導演: 奧立佛派克
編劇: Toby Finlay
演員: 班巴恩斯 班卓別林 瑪雅蒂艾波 柯林佛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趙依琳

2009-12-31 06:07:00

從六七年前我讀Dorian Gray的小說寫起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初讀的是英文簡寫的版本,年齡又很小。讀完只是嗅到了Basil,Henry還有Dorian三人之間曖昧不清的關係...以及瀰漫在整個故事裡的怪誕扭曲的美感。一年後在外文書店買了原版,之後半年左右大姐Dada又送了我一本。二姐Marilyn曾經說過,Oscar Wilde最好地證明了我們表姐妹三人身體裡流著相同的血液:要不然怎麼可能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愛上同一個男人呢?(其實說起來呢,還有一個Leonardo da Vinci,不過我對於後者的迷戀其實是受到她們的影響的,小時候她們帶著我看Da Vinci的畫冊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只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Basil是超我,Henry是自我,Dorian是本我。(Wilde: 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in other ages, perhaps.)所以我覺得我可以理解電影把Ben Barnes裝扮成一個與書中的Dorian Gray完全不像的人,因為這樣一來確實和Wilde更靠近了(尤其是髮型)。

但是其他部份的改動就並不是十分可以接受了...

i.不喜歡那幅畫像...我印象里它是猙獰的、蒼老的、血腥的,bu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isgusting...我覺得整個處理的過了...

ii.我承認我看Dorian Gray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目睹一個美麗到耀眼的無暇靈魂慢慢腐爛不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何況這個靈魂還和「本我」緊緊聯繫在一起...但是我決沒想到過我看這部電影需要勇氣是因為它意圖走驚悚路線- -|||

iii.我覺得Dorian和Sybil之間的感情處理得稀薄了...至少我希望再多一些(後邊杜撰出來的Emily倒是用了很多筆墨...)。因為在這段感情的掙扎中Dorian完成了第一次對靈魂的背叛。中間的反覆、徘徊、猶豫和創痛電影裡太少了,我覺得...

iv.我不喜歡這個結尾...Dorian Gray這部小說最初吸引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結尾:背負著罪孽的Dorian說希望重新來過,做個好人,他做了幾件好事,滿懷希望自己的畫像可以變得好看些,但是卻發現雙手仍然沾滿血腥,很恐怖很刺眼...到最終陷入絕望,充滿憎恨地刺向這個魔鬼,和它一起死去。我覺得看得很心痛的...其中意味太多。結果電影裡- -|||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了一個寧願死也不願讓愛人看見自己醜惡的靈魂的意思...但是本質上就變成了和Emily山盟海誓然後欣然赴死...(為什麼需要這個Emily呢?反正她的出現把Dorian良知的回歸都簡單化了...)

v.Basil,Dorian,還有Henry之間的感情寫得不夠強烈,這樣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間的聯繫也淡化了...

anyway...還是可以看的,台詞和畫面,還是有一些些書裡的味道在的
等我空下來,認認真真地把小說再看一遍

最後還是忍不住附一段每次想到Wilde時我都會想起的話,來自他的獄中書:

「上帝幾乎將所有的東西都賜給了我。我有天才、名聲、社會地位、才氣,並勇於挑戰知識。我讓藝術成為一種哲學,讓哲學成為一種藝術。我改變了人們的心靈與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無不讓人費思猜疑。我讓戲劇這種最客觀的藝術形式,變成一種和抒情詩或十四行詩一樣個人化的表達方法,同時也擴展了戲劇的範圍,豐富了戲劇中的人物刻畫。除此之外,我還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事物。我放縱自己浸淫於無意義與感官上的安逸感。我以無所事事為樂,喜歡當個時髦的花花公子。我的身邊儘是小心眼的人。我肆意浪費天分,揮霍青春更是帶給我一種奇異的喜悅。我厭倦了登高,故意步入深淵,尋找新的感覺。到最後,慾望成了一種病或瘋狂狀態,或者兩者都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