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愛姐妹情--Margot at the Wedding

婚礼上的玛戈特/婚礼上的玛戈/珍爱姐妹情

6.1 / 17,975人    93分鐘 | USA:91分鐘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演員: 妮可基嫚 傑克布萊克 Flora Cross 珍妮佛傑森李 Seth Barrish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09-12-13 05:51:57

《婚禮上的瑪戈特》:俗事無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芷寧寫於2008年3月5日)
    記得曾對前去奔喪的親友說過,不要奢望能和留守在大家族裡的親戚們改善關係,因為一些你以為得當的舉措不僅不能使因時間、空間甚至利益所造成的隔閡消除,反而更可能使其惡化,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受委屈的心理準備,一旦心理建設做好了,屆時不論遇到什麼待遇,都不會覺得委屈了。
    非是本人悲觀,而是在地球這個村落,但凡一個大家庭有了重大事宜,不論婚喪嫁娶,眾多親友都會匯聚在一起,一些平日裡累積的小摩擦、隱藏已久的家庭矛盾,會在這個各家族成員齊聚且都易激動的場合敏銳爆發,若毫無心理防備,那麼所受傷害只能更深……
    當然,這也是世間百態的一類,於是,光影捕捉並再現了這些「人間俗事」,於是,觀眾們也看到了很多人家的家務事,也難免想起週遭的煩心事。人世間很多東西是共通的,不論哪國人,都離不開人類世界的那些麻煩,如,成長的煩惱、經年的誤會或矛盾、微妙的競爭和比拚、利益的分配和糾葛,更令人嘆息的是後輩們對遺產的你爭我奪,當一切被鏡頭語言剝開重現時,人類又是那樣的錯愕——我們真是那樣子的嗎?
    曾帶給觀眾《魷魚和鯨》的編劇兼導演諾亞·鮑姆巴赫此次再度拿出了他的強項,用低沉無望又略帶諷刺的影像風格,描述了一出充滿著衝突與荒誕、頗具生活氣息的故事,再度提出了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述說了家人之間那複雜又難以割捨的矛盾關係——由來已久且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還總不時地蹦出來折磨當事人的心情、壓榨彼此的親情。
    可以說,《婚禮上的瑪戈特》延續了《魷魚和鯨》的風格,不論敘事節奏、氛圍營造,還是人物造型,但在色彩處理和攝影手法上略有小小的不同,一個簡單、風物一些,另一個則精細、都市一點。另外,由角色所引發劇情發展的戲份分配上,兩者更顯得不同,《魷魚和鯨》的人物塑造和敘事構成是呈線形發展並交匯的,而《婚禮上的瑪戈特》的矛盾衝突則是由點散開的,這個點就是瑪戈特,由刻薄寡恩的她逐個帶出其他人物的問題。
    敏感而尖刻的短篇小說家瑪戈特(妮可·基德曼飾演)攜兒子克勞德去家鄉老屋參加妹妹波琳即將舉行的婚禮,姐妹倆已多年不見,對於此次的觀禮,瑪戈特的解釋是「去支持波琳。」然而事實上,瑪戈特的支持令人「膽寒」,因她是個對心靈殺傷力極強的女人,自以為是,又無視他人的自尊,但凡看不順眼的都要橫加指責,常令週遭人抓狂,即所謂「你傷害了我,卻一笑而過」。此次,她一如既往的挑剔、苛刻,瞧不慣妹妹的生活方式,對痴肥怯懦無為的未來妹夫更是橫豎瞧不上眼,外甥女的身材也讓她滋生意見,甚至對戈壁鄰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諸多不滿,進而還發現了准妹夫的隱私……
    一切如年少時一樣,本來滿心歡喜、歡迎親人前來觀禮的波琳(詹妮弗·傑森·李飾演)毫不示弱地回敬了姐姐的刻薄,還不失時機地讓瑪戈特出了點丑,但她仍希望姐姐能成為她最好的朋友,然而,這次和以往一樣,她失望了。未婚夫馬爾科姆(傑克·布萊克飾演)的嗜好曝露令她倉惶失措,特別是當著本來就頗有「微詞」的姐姐的面,讓她情何以堪,何況,瑪戈特此次還出於好心地沒直接揭露馬爾科姆的隱私,而是讓波琳自己去發現,這讓她更加失控,過往種種如潮水般湧來,「我告訴過你我第一次婚姻的事,結果你就寫了出來,《紐約客》上一登出來,我的第一次婚姻就完了……」波琳痛斥姐姐的行為,並給她扎針,「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把房子留給我,而不是給你……」
    影片也在其中散落著瑪戈特的童年往事和婚姻生活,解析著她性格形成的點滴緣由,如童年有關父親的不幸記憶,再如,和丈夫分開的她面對波琳關於姐夫的話題總是閃爍其辭。在這裡,導演並沒有採用那些花哨的「閃回」手法來再現往事,而是舒緩柔和的描述,通過那些綿里藏針的對白,導演完成了對瑪戈特這個角色的立體「雕刻」,這個具有破壞性人格的女作家對自己比對他人還苛刻,在不自覺中,她毀了別人的生活,更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即,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讓自己更走投無路。
    當瑪戈特堅決支持波琳離開馬爾科姆,帶著兒子、妹妹、外甥女住在旅館時,躺在一張床上的姐妹倆試圖找到一種親密的感覺,可惜現實有時候是不具有戲劇性的。第二天,波琳忍不住打電話給馬爾科姆,馬爾科姆哭得像個嬰孩般乞求,於是,從來和性格強硬的瑪戈特不同拍、不同調的波琳心軟了……
    片尾,倉惶躲開其他親人的瑪戈特送兒子去坐公車,她原本執意讓兒子獨自去前夫處,可在最後一刻,固執壓抑的她改了主意,追上兒子乘坐的公車,和他一起離去,一如和兒子一起來的開場,不同的是,來的時候,她大包小包地帶了一堆行李,離開的時候,她甚至連隨身的背包都丟掉了,彷彿寓意著她丟掉了一些令她沉鬱的包袱。
    該片對白很見編劇功力,既風趣詼諧又真實犀利,兩位女主演的表演較精彩,不僅塑造了兩個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還將這對性格懸殊姐妹之間特殊的感情拿捏得當,就像兩只想相互取暖的刺蝟,出發點和實際效果總是相差甚遠。在表演方面,妮可·基德曼顯得更為突出一些,此次她一改往日諸多驚艷裝扮的螢幕形象,用一種素顏兼低調、鬆弛中溢滿壓抑、冷淡中釋放強勢的表演方式再現了一個可厭又可憐的獨斷女人。
    有人認為該片情節平淡,所述故事淺顯,還不夠精緻,不具有足夠的複雜多變的情感,其實這正是鮑姆巴赫對生活瑣事體會入微的再現,平常人家的生活哪來的那麼些個「煽情」和催人淚下,普通家庭成員之間多的是矛盾和爭執,還不易解除,就算和好了,以後一旦遇到新問題就又會翻舊帳,且大多時候,矛盾衝突總會不失時機的爆發一番,然後人們接著過各自的生活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392246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