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情書--Onegin

奥涅金/迟来的情书/奥涅金

6.9 / 6,852人    106分鐘

導演: Martha Fiennes
編劇: Peter Ettedgui Alexander Pushkin
演員: 雷夫范恩斯 麗芙泰勒 托比史蒂芬 琳娜海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09-12-10 09:53:12

《奧涅金》:幸福和緣份時機無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芷寧寫於2009年7月22日)
   年初芭蕾舞劇《奧涅金》上演時,一時間相關話題頻頻見諸媒體文化版,芭蕾演出未能看成,據說被改編得符合普通觀眾的理解需求。
   年少時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對其中錯過的愛感到一點小惆悵,年長後卻不會如此,反而對主人公沒能在一起感到欣慰,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生活在一起會很痛苦,而奧涅金是個迷失中的貴族青年,他「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缺乏毅力和恆心,無付諸實踐的能力和耐心,他看得到現實的無奈,卻無法去改變,更不想實際去營造幸福。如他預想中的那樣,倘若他接受達吉亞娜的愛情,那麼以後的生活便是上流社會夫婦千篇一律的模式,牽手、親吻、求婚、結婚,然後是沒完沒了俗不可耐的宴會舞會交際,接著產生厭倦,彼此冷漠,繼而偷情……
   或許不是奧涅金太悲觀,而是現實真的無趣,他一直清醒,像個局外人,因看透了結局而不願去接受幸福,也或許是憐惜清麗脫俗的達吉亞娜,不願她因自己而改變,但是,生活有時候不是想像的模樣,奧涅金忘了幸福需要經營維繫的重要性,或許他沒忘,只是無法實踐。
   重溫1999年影片《奧涅金》時,依舊有這種感覺——達和奧不在一起挺好。而且相較於這些,對於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於彼時社會的「多餘感」,也隨著宅居生活的深入而越發深刻。不可否認,奧涅金是一位懷疑論者,還有點不可知論者的味道,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乏味,缺乏對生命的熱忱和生存的勇氣,對什麼都懨懨的,他沒有了生活的方向,流連芳叢只博得個「情場高手」的浪名。在思想層面上,他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但身心卻又始終拘於貴族青年的圈子,這樣的他很痛苦,這痛苦的一方面便體現在他對愛情的態度上。
   當他見到讓他耳目一新的鄰居莊園主的女兒達吉亞娜時,他決定逗留在伯父的莊園,但當達吉亞娜遞給他書信表達愛意時他又退卻了。因為他害怕,他對改變固有的生活模式無能為力,他怕短暫煙花般倏忽的幸福之後,是無邊無際的失落,於是唯有追尋更多的放縱和刺激,調情、決鬥彷彿家常便飯。
   這部影版許是改編篇幅的關係,達吉亞娜的形像似乎不如原著長詩體小說那麼豐潤,但其中的要點都在,特別是兩人重逢後的戲份,很具代表性。女導演瑪莎·費因斯顯然知道如何以靈巧而細膩的觸感來表述這段因人物性格而導致錯過的愛情。在演員選擇上,瑪莎舉賢不避親,請她的哥哥拉爾夫·費因斯飾演奧涅金,似乎費因斯家族的人各個在文學影視方面有突出的天分,不是能寫會畫的,就是能拍善導的,還有特能表演的,除卻大費因斯「英國病人」拉爾夫在影壇頗具影響外,小費因斯「戀中莎翁」約瑟夫的演技也令人看好。
   拉爾夫彷彿是生來具有貴族氣質,並在這種氣質中流露出一絲陰霾沉鬱,非常適合詮釋與眾不同的貴族。如果說片中飾演達吉亞娜的麗芙·泰勒在把握女主人公年輕戲份時有點不足的話,那麼最後的幾場戲,她卻賦予了角色貼合的氣質和入心的感動,內斂深沉貞靜淒清而悠遠。
   較之於最後一場的內心剖白,個人更欣賞達吉亞娜在廣場滑冰的場景。此時已為公爵夫人、奧涅金堂嫂的她穿著黑色大衣頭戴同色帽子在冰上獨自穿行,溜冰人群中的她長身玉立,分外醒目,她看上去面無表情,眼神冷寂,觀眾卻恰恰在此時看到更多複雜難言的感受,如同觸摸到了她孤寂痛苦的內心。不遠處,重新陷入愛戀的奧涅金坐在長椅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視著她的滑行和轉身,此間的氣氛被營造的張力十足,內心碰撞既疏又密地交織在一起,彷彿多一分,畫面就會爆掉,少一分便會失掉所要表達的東西。
   達吉亞娜最後的剖白顯露出了這個嫻靜鎮定女性的性格特點,使她的形象立體了——當收不到回信的奧涅金闖進房間時,卻見達吉亞娜獨自坐著讀他的信,淚流滿面,彷彿以前那個達吉雅娜的重現,奧涅金跪在她腳下,她終於流淚說出了心中的痛:「那時我比現在年輕,純真,我愛過你,可得到的只有冷酷和教訓;那時你不愛我,為何現在又來追逐我?是否因為我現在成了上流社會的人物,又富豪又顯赫,我丈夫有戰功,受過傷,得到宮廷的寵幸,如果我的荒唐、失足就會被人傳為笑柄,這樣,或許就可使你自炫為「情場聖手」?以前你對我的青春幻夢至少還有一絲憐憫,可是現在是什麼使你跪在我腳下?對於我,奧涅金,這種富貴算得了什麼?我寧願拋棄這一切榮華,回到鄉間去;可是幸福已然消失,命運已經註定。我雖然愛你,但我已屬於別人,我將要一輩子對他忠實,我請求您立刻離開我。」
   經過多年的等待失落徘徊和痛苦後,達吉亞娜似乎比逃避、遊歷歸來的奧涅金成熟了,幸福無法找補,更無法追回,是否幸福實際上和緣份、時機都無關,而和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的奧涅金恰是個註定不會幸福的人。
   不過再仔細想想,有時候一個人能「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也挺好,總比臣服於生活,懶得感受強點。
   年初芭蕾舞劇《奧涅金》上演時,一時間相關話題頻頻見諸媒體文化版,芭蕾演出未能看成,據說被改編得符合普通觀眾的理解需求。
   年少時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對其中錯過的愛感到一點小惆悵,年長後卻不會如此,反而對主人公沒能在一起感到欣慰,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生活在一起會很痛苦,而奧涅金是個迷失中的貴族青年,他「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缺乏毅力和恆心,無付諸實踐的能力和耐心,他看得到現實的無奈,卻無法去改變,更不想實際去營造幸福。如他預想中的那樣,倘若他接受達吉亞娜的愛情,那麼以後的生活便是上流社會夫婦千篇一律的模式,牽手、親吻、求婚、結婚,然後是沒完沒了俗不可耐的宴會舞會交際,接著產生厭倦,彼此冷漠,繼而偷情……
   或許不是奧涅金太悲觀,而是現實真的無趣,他一直清醒,像個局外人,因看透了結局而不願去接受幸福,也或許是憐惜清麗脫俗的達吉亞娜,不願她因自己而改變,但是,生活有時候不是想像的模樣,奧涅金忘了幸福需要經營維繫的重要性,或許他沒忘,只是無法實踐。
   重溫1999年影片《奧涅金》時,依舊有這種感覺——達和奧不在一起挺好。而且相較於這些,對於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於彼時社會的「多餘感」,也隨著宅居生活的深入而越發深刻。不可否認,奧涅金是一位懷疑論者,還有點不可知論者的味道,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乏味,缺乏對生命的熱忱和生存的勇氣,對什麼都懨懨的,他沒有了生活的方向,流連芳叢只博得個「情場高手」的浪名。在思想層面上,他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但身心卻又始終拘於貴族青年的圈子,這樣的他很痛苦,這痛苦的一方面便體現在他對愛情的態度上。
   當他見到讓他耳目一新的鄰居莊園主的女兒達吉亞娜時,他決定逗留在伯父的莊園,但當達吉亞娜遞給他書信表達愛意時他又退卻了。因為他害怕,他對改變固有的生活模式無能為力,他怕短暫煙花般倏忽的幸福之後,是無邊無際的失落,於是唯有追尋更多的放縱和刺激,調情、決鬥彷彿家常便飯。
   這部影版許是改編篇幅的關係,達吉亞娜的形像似乎不如原著長詩體小說那麼豐潤,但其中的要點都在,特別是兩人重逢後的戲份,很具代表性。女導演瑪莎·費因斯顯然知道如何以靈巧而細膩的觸感來表述這段因人物性格而導致錯過的愛情。在演員選擇上,瑪莎舉賢不避親,請她的哥哥拉爾夫·費因斯飾演奧涅金,似乎費因斯家族的人各個在文學影視方面有突出的天分,不是能寫會畫的,就是能拍善導的,還有特能表演的,除卻大費因斯「英國病人」拉爾夫在影壇頗具影響外,小費因斯「戀中莎翁」約瑟夫的演技也令人看好。
   拉爾夫彷彿是生來具有貴族氣質,並在這種氣質中流露出一絲陰霾沉鬱,非常適合詮釋與眾不同的貴族。如果說片中飾演達吉亞娜的麗芙·泰勒在把握女主人公年輕戲份時有點不足的話,那麼最後的幾場戲,她卻賦予了角色貼合的氣質和入心的感動,內斂深沉貞靜淒清而悠遠。
   較之於最後一場的內心剖白,個人更欣賞達吉亞娜在廣場滑冰的場景。此時已為公爵夫人、奧涅金堂嫂的她穿著黑色大衣頭戴同色帽子在冰上獨自穿行,溜冰人群中的她長身玉立,分外醒目,她看上去面無表情,眼神冷寂,觀眾卻恰恰在此時看到更多複雜難言的感受,如同觸摸到了她孤寂痛苦的內心。不遠處,重新陷入愛戀的奧涅金坐在長椅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視著她的滑行和轉身,此間的氣氛被營造的張力十足,內心碰撞既疏又密地交織在一起,彷彿多一分,畫面就會爆掉,少一分便會失掉所要表達的東西。
   達吉亞娜最後的剖白顯露出了這個嫻靜鎮定女性的性格特點,使她的形象立體了——當收不到回信的奧涅金闖進房間時,卻見達吉亞娜獨自坐著讀他的信,淚流滿面,彷彿以前那個達吉雅娜的重現,奧涅金跪在她腳下,她終於流淚說出了心中的痛:「那時我比現在年輕,純真,我愛過你,可得到的只有冷酷和教訓;那時你不愛我,為何現在又來追逐我?是否因為我現在成了上流社會的人物,又富豪又顯赫,我丈夫有戰功,受過傷,得到宮廷的寵幸,如果我的荒唐、失足就會被人傳為笑柄,這樣,或許就可使你自炫為「情場聖手」?以前你對我的青春幻夢至少還有一絲憐憫,可是現在是什麼使你跪在我腳下?對於我,奧涅金,這種富貴算得了什麼?我寧願拋棄這一切榮華,回到鄉間去;可是幸福已然消失,命運已經註定。我雖然愛你,但我已屬於別人,我將要一輩子對他忠實,我請求您立刻離開我。」
   經過多年的等待失落徘徊和痛苦後,達吉亞娜似乎比逃避、遊歷歸來的奧涅金成熟了,幸福無法找補,更無法追回,是否幸福實際上和緣份、時機都無關,而和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的奧涅金恰是個註定不會幸福的人。
   不過再仔細想想,有時候一個人能「急於生活,又忙於感受」也挺好,總比臣服於生活,懶得感受強點。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5298572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