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

6.7 / 26,543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荷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uya.

2009-12-07 09:53:57

just go and see


小時候人人都被灌輸了一大堆規則,成年以後會發現那些規則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親手破壞掉。

我們一邊拒絕早睡早起,一邊心安理得的遺忘。一邊懷疑世界,一邊憧憬世界。

火線追緝令里摩根弗里曼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這個世界,至少值得我們奮鬥。

狄更斯寫雙城記的時候沒有料到吧。

 

關於青春。媒體都說李安老了,中年危機所以搞了個色戒出來。這次拍製造伍德斯托克的時候,更是揪住女演員的體毛不放,就怕少掉一個細節不能挖出導演的隱秘生活和怪癖來。

 

與過去相比,這一次更動情,更冷靜,就是一個少年的心靈史,那一代年輕人的青春群像。

無關音樂,有關記憶。

 

我一直覺得嬉皮士傻透了,說什麼平等、自由、博愛,

你看後來多少邪教打著類似的旗號幹些坑蒙拐騙的勾當。

你要做什麼去做啊,身體力行的去做啊。

光是叫囂著要打到什麼對抗什麼,結果是拿自己短暫的青春去填了時間一個巨大的缺口。

 

DH里gaby質問女兒的校長:這是肖申克學校嗎?

 

面對這個面無表情的世界,是被同化還是選擇異化好呢。誰會在乎?

每一個選擇都指向內心深刻的自我懷疑,假設你還保留自我意識的前提下。

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我們都是柔軟的動物,體制下,只能這樣生存。

達爾文教導我們物競天擇,我們沒辦法內褲外穿就當超人,外衣還沒錐形成麥當娜就得扣上有傷風化的責難。

我們的常識讓我們沒得選擇,或者自動選擇無害的選擇。

常識就是遵守,常識是不傷害自己為前提。

 

意識。當歷史讓我們無法用經驗的眼光來打量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忘記應該用什麼樣的速度和方式成長的時候,

一些人選擇憤怒,一些人選擇理智。

一些人選擇鬥爭,一些人選擇自由。

「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ose. Nothing ain't worth nothing, but it's free」。--Janis Joplin

 

活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你選擇直到厭惡選擇,山背後可能還是山。

但是你非要為自己尋求理由。意志的悲劇。

自由即一無所有。

 

記得有一個嬉皮士,流浪了若干年以後回到學校當高齡學生,後來做了教授。

他說人生里總有一段時間需要給自己留白。

印象很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這樣坦然的接受自己,更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會拍桌子怒目而視。

這裡是中國。

 

我們只好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此為藉口享受盜版打開的窗口,那個世界就像許多年前的美國夢。

許多人心裡神往的青春,就像同時住著蒼井優和蒼井空。什麼國讎家恨的都抵不過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

世界大同的理想,往往被文藝的用語言用音樂用繪畫來掩蓋了。

又青春又滄桑,又清純又嫵媚。

你不能躲在樹上,你不能遠遠望著這個繁華世界,你不能拒絕你內心的渴望。

你知道,慾望太多,你無法一一抵制。

 

男主角有一對瘋狂的爸媽,而他冷靜理智壓抑。

看著滿山丘的男女老少,突然開竅,說我不想這麼過了。

他老爸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去吧,go and see。

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不就是這樣,不需要像凱撒那樣征服它,把它踩在腳下。

僅僅是告訴自己,我來過了,看過了。我將無悔。

常識,放棄常識的時候,自由,獲得人生。

 

奧古斯丁說我憎恨沒有陷阱的道路,渴望罪惡。

我開始理解那些愛與和平的年輕人,他們不過是選擇一條看似比較輕鬆的路。

永遠年輕,彼此相愛。他們渴望的是一種超出常識以外的生活,當整個世界在戰爭中無法安靜,

他們希望選擇的不過就是和平的革命,有人歌頌理想,有人歌頌愛情,有人歌頌自由。

但是你知道,文藝青年的宿命就是過於理想,不夠激烈,於是他們的革命就是慢慢投降。

塞林格才會把一個憤怒的小瘋子變成一個回歸主流世界的浪子。

 

而你一直走,未必騎單車革命。

行過去,只為看一看,來過這個世界,

盛開的希望海洋中,那一朵關於愛、自由、平等的一切美好事物。

僅僅懷著想像,在路上,微笑前行。

 

因此,這個世界總有希望,不至於絕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