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lpicnic

2009-11-27 02:54:22

《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各自生活




 在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中, 《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的地位似乎永遠趕不上他的遺作——以法國國旗為藍本創作的詮釋自由,平等,博愛的《藍.白.紅》三部曲,也許是因為三部曲的宏大主題。也正因為它的宏大,以及我對伊蓮娜.雅各布的鍾愛,所以我更喜歡精緻,小巧的《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

  影片承襲了基氏一貫探索的主題,宿命與機遇,偶然與必然。蒼茫的星空下,母親在向各自的維羅妮卡講述著宇宙與樹葉,在這片蘊含無限可能的星空裡,萬能的造物主是否真的製造了兩片同樣的樹葉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相互等待,各自生活。

黃色濾光鏡里彷彿教堂玻璃透出的聖光一樣的畫面,氤氳繚繞的展示著兩個維羅妮卡的相遇,此時《邁向天堂之歌》響起, 一次近乎神聖的命中注定開始。

  維羅妮卡,她們擁有同樣的名字,同樣的容顏,同樣的歌喉和同樣脆弱的心臟。她們花開一枝卻天各一方——波蘭,法國(這也是基耶洛夫斯基電影生涯的兩個「故鄉」)。

  波蘭的維羅妮卡喜歡歌唱,會唱到大雨傾盆,淚流滿面,會奔跑在滿是積水的路上,會輕巧的躲過載著領袖雕像的卡車,會與男友在小巷親熱,會用戒指刮眼眶減壓,會把臉貼著玻璃降溫……一個在自己世界裡自娛自樂的人。一天午睡醒來,她問父親,她感覺她不是自己一個人孤伶伶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父親的答案是:當然不。

  由於歌唱方面的天賦,她被一家當地歌劇團破格錄取,當她高興的穿越廣場,遊行的人群把她撞倒,手中的樂譜散落一地,就在她抬頭這一剎那,她發現了不遠處的另一個自己。她茫然的站著,誰也說不清她想到了什麼,但這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啊,因為在這交錯的瞬間,自己其實並不孤單。

  但這種幸福也是一瞬間,在演唱會上,她脆弱的心臟無法承受那個遙不可及的高音,她用生命在歌唱,高音戛然而止,她的靈魂越過觀眾頭頂飄向了別處。

  此時,法國的維羅妮卡正在做愛,突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悲傷襲來,茫然無措。冥冥中的召噢,她開始了尋找。

  清冷的舞台,舞女的化蝶,木偶身上的線昭示著上帝對她命運無形的操控。

  她以為獲得了愛情就能沖淡失落,最後卻是媚俗的藉口,在與木偶藝人對話後,偶爾交錯而凝固時間的相片與散落一旁的木偶無聲的傾訴著:上帝創造了一樁美麗,因害怕這美麗被毀滅,所以創造了另一樁美麗。註定了她從此的孤獨。

  成人的世界往往是:知道對方的生死,然後,各自生活。

  基耶洛夫斯基這次用悽美的憐惜關注了現代人內心的孤獨——城市這個概念已經在鱗次櫛比的樓房下顯得不太真實,而行走其間的人的生命卻顯得蒼白黯淡,在渾噩的奔波中,忘記了傾訴,忘記了慰藉,忘記了分享,對根性的認識越來越模糊,曖昧。

  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孤獨應運而生,幸好有基耶洛夫斯基和他的電影,提醒我們那些可能被遺忘的內心存在,諸如某種生活狀態,某種內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他不能給我們答案,卻能帶給我們那種心境。

  他的電影歷來都有一個深抵內心的主題;他的目光關注著道德,關注著慾望;執迷於:如果不是這樣,生命的際遇會是怎樣?的命題;生活中驚鴻一瞥的碎片是他的筆觸;慢慢延伸,最後擴展成一曲生命之歌。

  避開喧囂的人群,靜靜重溫,不知不覺已滲透你的內心,給你憧憬。就像電影的結局,不似《藍.白.紅》最後的皆大歡喜,而是維羅妮卡平凡的回歸。而這種平凡,卻是已臻化境,鑄就了偉大。

  1996年,56歲的基耶洛夫斯基在法國死於心臟病,一生都在講述著命運的大師終究沒有逃過命運的安排,讓我記住的是他永不離手的香菸,敏銳的目光和《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

  開始懷疑是否存在心心相印的感知,交相輝映的影子,遙相呼應的聲音,休戚相關的雙重生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