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雙性--Towelhead

无处藏私/毛巾头/阿拉伯佬

6.9 / 12,057人    USA:116分鐘 (DVD version) | USA:124分鐘

導演: Alan Ball
編劇: Alan Ball
演員: Summer Bishil 克里斯梅西納 瑪莉亞貝蘿 Peter Macdissi Gemmenne De la Pe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09-11-25 06:26:05

說艾倫.鮑爾想到《阿拉伯佬》


  艾倫.鮑爾除了有點偏好原生態的「色、欲、本」,從他的電影及劇本加以評論,他也算是個相當有才情的影視人。雖不多產,卻都能保證質量。《美國心玫瑰情》(1999)的劇作家頭銜在他的職業生涯里,應早已丟進了二十世紀。時下我最關注的是HBO發行的美劇吸血鬼片《真愛如血》,雖改編自小說,但艾倫.鮑爾的編導才能依然不能忽視。

 對於這部劇,還想嘮叨幾句。第一季不可否認,色慾衝天的火花最威猛。被吸血鬼咬就意味著失身,人與人之間也不需遮遮掩掩,女主人公Sookie的老哥Jason簡直就是《荷馬史詩》裡的男版阿佛洛狄忒,活在人間就有點悲哀了。腦殘不說,還很固執,倒是有一優點,擅長用下半身思考,這對看片人是個困擾,你不得不經受住超高頻率的「尷尬」。而在第二季中,Jason雖穿上褲子去了教堂,還是擺脫不了一個「空」,關鍵是 Bill這個人物,亦正亦邪的身份未完全明示,原著中艾瑞克才是那個對的人。所以說,對第三季的期盼沒有一絲懷疑,一直等待,這也是鮑爾改編的功勞,已發行完的小說只能做參考,電影的模板在鮑爾腦子裡。而第三季,據說要等到2010年7、8月份才能回歸,不免有些抱怨,他們這團隊實在有些懶散,也難怪會出現尷尬的局面,收視率不低也受歡迎,卻爬不進美劇排行榜,除了歸咎於受限的觀眾群,還有怠工的因素。

 而此文著重想要評述的觀影感受是來自艾倫.鮑爾2008年自編自導的一部影片《阿拉伯佬》。這部改編自艾瑞安同名小說的電影在美國小範圍放映時,受到了全世界伊斯蘭團體及社會組織的嚴重抗議。這能理解,片名是《阿拉伯佬》,直譯名為《毛巾頭》,連繫影片內容,再琢磨名稱,人家能感受到侮辱與歧視,這倒不是無理取鬧。就像報導里所提及的,還不如用了最初擬定的名字《Nothing is Private》,這就有了對各個民族教育的意蘊。如何消融文化差異、民族矛盾,這才是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內容,艾倫.鮑爾看似也是本著這個意圖製作影片的,只是後來不知是哪位神仙點撥了他這麼個餿主意。但話又說回來,原著是批判諷刺性小說,艾倫.鮑爾力求保存那樣的一種風格,勇氣與精神應被認可。

 《阿拉伯佬》整部影片仍然帶著美國的風土氣息,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傳統雖然被推到台前,卻像黑暗中的影子般模糊。在電影《老爺車》裡,參加過朝美戰爭的美國老兵華特被新遷進來的苗族老太太認作成「釘子戶」,此刻,華特居住的小鎮顯然成了「苗幫」移民的新家園,雖然未向民族差異與矛盾探討,但未來的尖銳問題是顯而易見的。而電影《我的希臘婚禮》中,希臘至上的古董老爹,把女兒嫁個非希臘後裔的美國小伙,那對老人而言是怎樣的一次心路歷程?絕對可以用背叛民族來形容,當然,結果是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而本片,一開始就設定了某些特殊的背景,把糾纏民族差異的主體設置成了主人公周圍的各式人群,直接以學校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這就不同於前兩部影片。

 來自黎巴嫩的莫蘭先生很愛美國,在家門口掛美國國旗,雖然身為阿拉伯裔卻信奉基督教,不紮頭巾,還是布希的絕對擁護者,堅決反對薩達姆。居住在白人社區,甚至讓女兒加西亞喝啤酒,同意加西亞做鄰居小孩兒扎克的保姆。這樣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沒有標記的美國人。和那些有主人翁思想的美國人一樣,不論是父輩還是自身,來到美國,從此成為自豪的美國人。

 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這部片子走了另一條路。理解成試圖融入與接納比較合適。選擇散居生活的另類,當磨合趨近於柔和狀態,若出現棘手的狀況,多半突顯於個人思想問題。這個人也許是個自卑的人,所以會有那樣的反映,就像莫蘭讓女兒給從未謀面的祖母寫信,告訴祖母父親有多大本事。再或許這個人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莫蘭禁止女兒與黑人男孩兒約會,還用黑鬼這個詞侮辱同屬於另類的黑人。而說到種族主義,在加西亞的班級里,你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孩子,可是當她被祖母的信揭穿阿拉伯裔身份時,所有的孩子都用「毛巾頭」取笑她。這是十分真實的現象,歧視的眼神住在所有人的眼睛裡,只要你同那個人不是一類。

 我這不是否認莫蘭先生的民族思想,他骨子裡一定存有阿拉伯文化對他的影響與教化。影片開始前,他要求女兒讀郊區學校,使用衛生棉,這就是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還有這樣一段情節,早晨,女兒加西亞只穿了露臍短T出來吃飯,莫蘭二話沒說,上來就是一個大嘴巴,女兒委屈地跑回自己的房間哭泣。接下來的鏡頭,莫蘭推門,一絲自責的神情,隨即打破氣氛,扔了一句話,「OK,I forgive you .(我原諒你了!)」然後離去。的確,沒什麼好說明的,帶有鮮明的「民族傳統」色彩。可是整體討論,加入其他人物,及故事變化過程,很容易在本片中發現一個因人而異的為人處世模式,因此而產生的矛盾,民族文化做當頭炮在這裡就有點虛弱了。

 另一個問題應該是探討一個青春期女孩子的成長問題,單身家庭——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教養環境。這是為什麼本片要請來另一家幸福的、正等待生產的夫婦,介入加西亞的生活的原因。當加西亞被鄰居烏索大叔誘惑,並隨之猥褻,她的自我認定的價值觀就發生了變化。這時期,對加西亞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答疑解惑,她需要一個健康客觀的心理輔導救助。而加西亞母親的到來,父親變本加厲的固執行徑,只說明了失敗家庭對孩子身心造成了傷害,沒對加西亞面臨的危機起到一丁點的作用,這時全片的矛頭就指向了現代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隱患。而烏索大叔這個人物,鄙視他的齷齪行為,但又同情他的替罪羊身份。不知是他表演到位,還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生活太過辛辣,感覺角色刻畫得很成功,合乎常情,不悖常理,失控的本能就是一頭猛獸。

 至於影片的結局,我還是很喜歡艾倫.鮑爾最後處理方式。他無意指責加西亞與黑人男孩子過早偷嘗禁果,似乎還有祝福兩個小朋友真心相愛的意思。而新生命的誕生,與父親莫蘭的最後頓悟,算是美好希翼吧。當然,也未嚴厲地責罰烏索,只讓他進了趟局子,又保釋出來,最後送加西亞的那句話算是導演的結束語,「那不是你(加西亞)的錯。」小孩子有什麼錯?貝克漢姆的二公子有句經典童言:「我永遠不會因為父母做的事情而道歉!」未成年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權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