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2012--2012

/末日预言(港)/世界末日

5.8 / 398,276人    158分鐘

導演: 羅蘭艾姆立克
編劇: 羅蘭艾姆立克
演員: 約翰庫薩克 譚蒂紐頓 亞曼達彼特 伍迪哈里遜 奇維托艾吉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間隼

2009-11-14 02:42:54

災難拒絕加法和美國夢


  

一,艾導的手藝

 

艾默里奇這個導演,基本上就是一個好萊塢的王晶,跟風能力有餘,創新意識欠奉。甚至從某種角度講,還不如王晶。王胖子至少還開創過賭片潮流,為香港影壇貢獻過牌局鬥智這種新橋段,艾默里奇……誰記得他有什麼手法是別人沒玩過的嗎?

 

艾氏是個很擅長做加法的導演,早期的《星際之門》是科幻加冒險,《獨立日》是《異形》加《星球大戰》加《世界大戰》,《哥斯拉》照搬日本怪獸片和《異形》,《明日之後》是《活火融城》加《龍捲風》加《天地大衝撞》等等,《史前一萬年》是各種怪獸片和蠻荒冒險電影的集合。至於《2012》,不用再說了吧?只需要指出一個事實:最後下水找鑰匙那場戲,是卡梅隆在《深淵》里先設計出來的(有趣的是,這次艾導最忌憚的也正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達》,這就叫李鬼怕李達)。

 

足如果把導演比作廚子,那麼艾默里奇這個廚子的作品有如下幾個特色:

 

第一、份兒大,量足,每次都把抄來的特效和場面壓得結結實實,讓你都不好意思再要第二份。

 

第二、各種食材多半拌不勻。抄來的終究是抄來的,艾氏並無意也沒那閒功夫把各種場面勾兌在一起,烹煮出新的味道來。他的電影裡地震就是地震,火山就是火山,空戰就是空戰,一場完了再來一場,投資額並不是與影片質量成正比,而是與影片長度成正比。

 

第三、味精味兒大過食材的原味兒。因為元素太多,因為艾導總是在趕工,所以每一種元素他都無暇深究,戰爭中的人該有什麼反應?地震呢?世界末日呢?通統放到一邊,用一個模式化的故事框架往裡一裝,人物性格和情緒合理性之類蘿蔔須都還沒釐清楚,就端上檯面來了。

 

說白了,他的電影就跟麥當勞裡的巨無霸一樣,甭管多少魚肉蔬菜,統統疊起來,兩頭麵包一扣,齊活兒!

  

二,災難可以做加法嗎?

 

商業元素堆砌併不是艾導一個人的嗜好,然而拍災難片,他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要處理。那就是面對災難,純粹機械的加法行得通嗎?

 

兩場地震是不是就比一場地震更可怕呢?全球傾覆,是不是就比一次隧道事故更值得哀悼呢?對於生者而言,或許如此,可是對於不幸罹難的人來說,並無區別。因為面對災難,每一條生命都是無價的。

 

波蘭斯基說過,「《辛德勒的名單》並不是關於百萬猶太人被殺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小撮猶太人逃出生天的故事」。此話確實點出了電影反映災難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此類電影的重量來自對災難的重現,但恰恰災難的核心——那些受害者的視角,電影是無從反映的。即使如此,仍有底線:關於受難經驗,電影如果無法深入,至少應該保持敬意。

 

不能說《2012》里缺少這種敬意,只能說太過稀薄。在洛杉磯傾城天翻地覆的時候,鏡頭牢牢對準的,始終只是逃出生天的那一家人,他人的受難,看起來只是在反襯這一家子的幸運而已。其他的場面,亦大體若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那個照抄《真實謊言》的鏡頭,艾默里奇又一次剽竊了他心愛的卡梅隆桑,讓飛機晃了幾下掉下懸崖,可是他愚蠢地忘了,這種冷血玩笑根本不適合災難片。艾默里奇史無前例地把災難擴大到了全球,而他的胸懷,卻並未提升一點點。



好萊塢電影無論再大的題材,都會有個個人視角,這很好。然而此片中,影片的個人視角並不是為了把一個「全人類不斷受傷」的故事具體化,而是另外講了一個「白人中產階級男性不斷獲得」的故事。這種荒謬的錯位感要對後半段的劇力崩潰負主要責任。



批評好萊塢電影不夠嚴肅和缺乏社會責任感,大概是最常見的評論了。然而我這裡要說的卻並不是這個,把戲份全部集中在逃出生天的一小撮人身上,最後產生了一個很奇妙的戲劇效果。那就是觀眾徹底抽離出來了,邏輯很簡單——幾十億人都死了,剩下這幾萬人死不死有什麼關係呢?這一家人逃出去又能如何呢?——不是觀眾無情,而是導演的邏輯太過混蛋。

 

最後看到鏡頭撇開洶湧的人群,對準那隻求生的小狗的時候,我終於被這種「緊張場面」逗笑了。

  

三,世界毀滅,然而美國長存

 

一般來說,災難片體現的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多半是白領家庭一家躲避災難的故事。這沒辦法,誰讓他們是票房主力呢?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地震和海嘯不但讓失意的男主角重新當上了老婆孩子的家長,還稍帶著幫他清理了情敵和老闆,簡直比他家養的召喚獸還乖(想想地震在他前妻和情敵之間畫出的那條「鴻溝」)。《傾城之戀》里說,一個城市的淪陷或許只是為了成全一對情侶,同理,《2012》裡的「傾球之災」,也只不過成全了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白領家庭而已。

 

這個家庭沒有爺爺奶奶,也沒有叔伯兄弟。儘管核心家庭在今日的中國,尤其是城市裡已經大幅上升,中國人看起來還是會覺得有些怪異——為什麼他們根本就沒想過其他親戚?好像他們在世上只有彼此似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核心家庭是美國從拓殖時代就開始牢固確立的基本社會單位。往更遠一點說,是西方從工業化時代就開始確立的家庭模式。父母和未婚子女構成的關係被認為是個人世界的中心,決不容侵犯,這是典型的美式價值觀。




很多人激動於《2012》裡的中國元素,其實是自作多情。「這樣的工程,只有中國才有可能完成」,這是在誇中國嗎?從世博會到奧運,再到60年慶典,世界終於意識到,社會主義並不必然意味著效率低下,在「舉國體制」下,中國可以有最高的效率。然而這種讚揚下面的潛台詞,還需要說出來嗎?

 

除此之外,在《2012》里,你還可以找到幾乎所有美國對於這個世界的刻板印象——印度那地方就該遍地饑民,義大利總理就應該乞靈於祈禱,俄國人就應該唯利是圖……當然,美國總統就應該為民犧牲。然後讓一個美國人的壯舉拯救所有倖存者。美國電影的特效可以把災難擴張到全世界,可是美國人的眼界,似乎始終還停留在自家門口。



四,好萊塢的勸善文

 

有心人或許留意過寺廟裡的勸善文,內容是用地獄裡的種種慘狀來提醒善男信女,今生不修善業,死後必遭天譴。好萊塢災難片不問來生,也不認為人的善惡與災變有什麼關係,但是卻通過面對災難凸現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其功用與勸善文是一致的。所以片中人物才對著街頭勸人悔過的教士發出感嘆:「歸根結底,原來他們是對的!」

 

只不過,因果也好、啟示錄也好,宗教的果報僅限於己身,頂多不過「淫人妻者,其妻必被人淫」之類,禍及妻兒。而現在僅僅為了在螢幕上造一個美國夢,就鬧得天下無辜都來陪綁,《2012》這玩笑未免開大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