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zfasfafhrred

2009-11-07 05:18:02

女怕嫁錯郎,文怕譯錯行


恰好趕上德國電影節,翻了翻節目表,果然還是要這樣的集體作品比較吸引我。倒不是喜歡看短片集;而是我於德國電影實在了解不多。預定要看的列表上雖然也有不少,比如《蘿拉快跑》、《再見列寧》之類,但由於其實基本上還是沒看過,所以對於不了解的作品還是很難提起興趣,尤其是題材具體的。連《拉貝日記》也不行。但是對於門外漢來說,《德國09》這種將德國新銳導演們集合起來拍出短片來組合在一起的形式,無疑相當於開胃餐,讓人可以管窺現在最活躍的德國導演們的風格和選題,實在是啟蒙的好材料。到場一觀,果然滿意,基本上符合我的預期,沒有失望,雖然也沒什麼驚喜。

所以促使我來喋喋不休的並不是影片本身。我的感嘆來自於影片的內容梗概。電影節由歌德學院舉辦,但不知道為什麼只有英文版的梗概,連德文版網頁上也是如此。引用如下:
Over sixt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ty years after the student revolts of 1968, thirty years after the 「German Autumn」 of 1977,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ocial upheaval caused by the reforms of 「Agenda 2010」 as the country moves into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group of German film directo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anoramic impression – each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in today’s Federal Republic. Each of the directors involved in this episodic film has created their personal cinematic take on present-day Germany.

不必看著英語頭大,早已有內地網站上掛出中文譯本了: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0年前,德國經歷了學生動亂;30年前的德國有過動盪不安、社會騷亂;20年前,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得以統一;如今,德國正大步走在政府2003年初提出的「Agenda 2010」的改革議程途中。就在全球化大力推進,德國快速發展之時,一幫出色的德國導演攜手打造出一部關於德國全貌的電影,每一位導演都從自己個人獨特的角度出發,訴說出自己對於現今德聯邦社會政治的觀點與看法。
(PS:怪了,明明記得有更好的譯本的,比如還加入了對《德國之秋》的說明。可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了)

不管怎麼說,這是直譯本。

我所感嘆的是香港方面的中譯本。香港的翻譯,在內地人看來一向有些怪腔怪氣的,所謂「揍是不讓好好說話」(趙麗蓉)是也。如果說人名的不同,還有國語與粵語讀音差異的客觀事實,那麼電影名字的不同,則實在體現出趣味上甚大的差距。這差距,在我看來是高下立判的;不過我不是本地人,他們到底怎麼看還不得而知,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

不過這次港譯的內容梗概,則是大大超越了電影標題上的差距(港譯標題《09德國十三章》,倒是相去不遠),而且可以說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它的風格特點。閒話少敘,開列如下:
招蘇珊桑塔格和《赤色風暴》女恐怖份子的魂;通衢都是塔利班,窮小子必然是小偷。這邊拆舊樓是忘記「德國童年」,那邊放棄歌德字體,編輯要死。《黑金殺機》湯泰華扯頭纜,13導演響應,有《快樂的謊言》的胡夫根貝嘉、《玩謝希特勒》的丹尼李維、去年焦點導演《收視大騎劫》的漢斯雲格拿,和《天堂邊緣》的法堤艾金等,劇情片外也有論文和抒情詩紀錄片另類觀察。精彩對白摘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恐怖份子/德國已沒有人挨餓/德國需要一記腦震盪/德國已矣,他們相信不已。角度縱橫勁抽有深度有態度,絕非只有浪漫溫馨,模仿《我愛巴黎》。
(PS:原文繁體,為保持全文一致,已轉換為簡體)

香港雖曾由英國管轄,但看這譯文的風格,卻活脫脫是法國的墨水裡浸出來的。無視原辭,僅留大意,自行組織,極盡煽情之能事;最後還拉上《巴黎,我愛你》墊背,真是神來之筆。港式譯文的精髓和神韻,全數在這裡展露無遺了!

可憐的德國人,他們一定不知道香港的譯者對他們的內容梗概做了什麼……不過想像一下,如果把《德國09》和《巴黎,我愛你》對調一下,讓港譯者用這種筆法撰寫《巴黎,我愛你》的內容梗概,最後再拉上《德國09》作墊背,我想法國人一定是高興得讚不絕口的……

為了看這場電影,提前好久就買了票,怕沒有座位。結果到時候到場一看,外面等待入場的人稀稀拉拉,而門口還擺著桌子賣著剩下的票。開場十分鐘還有手電筒的光射到座位上來,指引著摸進來的顧客。雖然諾大的放映廳只坐了大概半數觀眾,但每當好笑或者不十分好笑的情節出現,鬨笑還是壓過了台詞的音量。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閱讀英文字幕上,這才有了點身臨其境的感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