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

5.8 / 1,980人    113分鐘 | Sweden:107分鐘 | 185分鐘 (4 Episodes)


演員: 安德琳沙特 湯馬士布諾姆森 西莉亞史都斯坦 彼得史卡夫藍 艾立克古斯達夫遜 畢勇傅勞柏格 導演: 艾立克古斯達夫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09-10-27 04:53:04

蘇菲的世界和我的哲學啟蒙


看完電影后的第四天寫一點東西。都快忘記當初電影在我心中攪起的波動了。

電影圍繞看上去毫無交集的兩條主線。蘇菲和希爾德。蘇菲,和他的哲學導師艾巴特,以及一個紅髮閨蜜。生活在希爾德的父親寫給她的小說里。他們擁有相似的生活,一樣粗枝大葉的母親,一樣對哲學的偏好,一樣的模樣。她們到底是誰複製的誰?王爾德說「不是藝術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藝術。」

穿插式的敘述手法,第一次領略到是在蘇童小說《武則天》,潮苦的夏日,被那躲閃來去的視覺角度繞的眩暈。後來看多了也覺得不過如此。倒是被那尾音微微上揚、短促緊湊的瑞典語迷住了。

電影最後蘇菲在努力下從小說的世界裡逃跑,來到希爾德的「真實」世界。其實誰能說蘇菲的世界就不真實呢?她走到希爾德面前,坐下,揮手,希爾德看不見。希爾德一家團聚共進晚餐,艾巴特想要偷一點酒喝,竟是連酒瓶都拿不起。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主人公鳥和情人火見子到達慾望的巔峰的時候。火見子冷靜專心地詢問鳥:「先生呀,您想過多元宇宙嗎?」

根據休•埃弗萊特對量子力學的理解。某些宇宙可能擁有一些和我們宇宙相同的事物,而有些宇宙所遵循的物理定律可能不同,各個平行宇宙集合成一個多元宇宙。也就是說,某些我們想像中的事情,都已經實際上發生了,或者將要發生。只不過它們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們所在的這個沒有任何物理接觸。這些宇宙和我們的世界互相平行。這意味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投射與一個新的宇宙,們的生活宏觀上是無數條穿插的時空線。

所以當蘇菲從她的世界來到希爾德的宇宙,她懊惱地問那萬事通的哲學導師:「我們不可能有交集了嗎?」此時的希爾德和父親一起仰望天空,那位少校父親無意中給出了解答「某一處可能存在著蘇菲和艾巴特。我們除了是哲學的框架外什麼都不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享受樂趣。」——倒是很美國式樂觀派的回答。我想大多數的哲學家是不是也會這樣。皺眉思索了久久世界本質之後,鬧鈴響了,他打開電視,看一會兒幽默脫口秀。

這幾年,我因為偶然的機緣回憶起小時候自己的若干臆想,嘗試著向他人描畫。

第一、 我覺得此刻的自己是活在一段記憶當中的,而真正的我自己,必然正端坐在桌旁,雙手托腮,回憶往事 ,回憶記憶裡的這個我。
第二、 我們如何分辨自己是處於「人間」。人類在毫無參照標準,或者說「人間」以外的宇宙毫無了解的情況之下,憑什麼把死去的人定義為「死去」,把出生的人定義為「出生」。或許我們這裡才是煉獄。每一個出生的嬰孩是在另一個「人間」死去之後被運輸到這裡來開始另一段體驗。我們處於但丁構想的那個上寬下窄漏斗形九層地獄,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是處於第幾層的。

後來我在若干閒書里偶然地發現自己那些臆想居然都有對應的哲學觀點。比如多元宇宙,心中竊喜。原來這樣也算哲學家啊。

電影裡的哲學家堪比建國大業中的男女明星一般繁雜混亂,甚至幾乎都是以一人一句名人名言的尷尬方式出場,電影本意想呈現的史詩效果走形成了中學生哲學入門大全。所以當莎士比亞在簡陋的街頭舞台上向飾演哈姆雷特的年輕人指導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的台詞的時候,觀眾席發出了一陣鬨笑。在笛卡爾溫柔的對蘇菲告誡「我思故我在」的時候,我鄰座的姑娘更是輕蔑地複述「我思故我在,伊剛。」我毫不費力地嗅出他那呼之欲出的潛台詞「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笛卡爾,我是知道這句話的!」

所以我想在這個連讀書都是「有閒階級的消遣」的時代,既然關於哲學的探討總是難以擁有可以印在考捲上的標準答案。21世紀的大學生是有理由少煩惱哲學這樣無效益無利潤無名無意的問題,可以用這些寶貴光陰多做幾筆生意參加幾個社團掙些德育學分。只要在高考的時候記得在名人名言一欄填上「我思故我在」的出處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記住這個名詞一點也不難,就像記住四大名著初唐四傑揚州八怪一樣簡單。

我期待自己能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在生活里偶爾走神的時候,思考表象之下的哲學本源。就像小時候那個不諳世事的自己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