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

告密者/爆料大师/大鑊密探

6.5 / 67,428人    108分鐘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史考特柏恩斯 寇特艾肯沃德
演員: 麥特戴蒙 史考特巴庫拉 艾迪詹米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09-10-15 14:32:33

說謊者終被其累


  謊言可以替代真實的資訊,主導今天的社會發展,關鍵不在於謊言是否大的誇張,而是說謊者能否有把握控制的住自己。在這一點上,導演索德伯格很有信心,《告密者》就是一部基於謊言的影片。馬特•達蒙在影片中增重30磅,完全不再是那身手矯健的「伯恩」,只是個似乎平凡的公司白領。然而,如此真實的表演,也是為了一個虛假身份下的間諜行動,情節一波三折,半場出人意料,人物立起來又倒了下去。《告密者》改編自真實的報告文學,索德伯格花了七年來改編,搬上螢幕以求再造《毒品網路》的輝煌。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對白,關於操縱價格的商業秘密在達蒙扮演的馬克、FBI和公司高層中不斷撞擊,可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更大的「真相」。索德伯格這一次,顯然是在諷刺嘲弄的口吻來講述這個真實的案件。影片主人公在一本正經的扮演「政府英雄」的角色,卻未曾料想到自己的愚蠢和幼稚。形象大變的達蒙,準確得演繹了此類事件中的黑色幽默,如科恩兄弟那樣探討「尷尬的謊言」,把單純孤立的案件提到了是否認可「普遍價值」的高度。

影片按照馬克向FBI做臥底的敘事慣性發展,觀眾們自然期待著最終揭露商業陰謀,把ADM公司的高層們送入大牢。可偏偏索德伯格和大家開了一個玩笑,並不犀利的槍頭在半路上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對準了「告密者」馬克本人。也就是說,影片從商業大格局上的體制批判,猛得縮小了範圍,轉而成為了對個人道德和操守的揭露。而這種揭露的力度,卻隨著謊言敗露的程度而減強。影片上半部中,動機只是個若隱若現的火引子,索德伯格繃得很緊,始終沒有透露出口風。僅僅是FBI的高層層和探員開的玩笑-這馬克放在金飯碗不要,甘當身敗名裂的線人,必有所圖。劇情到此並沒有給出線索,隱約只是用充滿道德的「回報社會」來搪塞,這其實給觀眾心理預設了強烈的「動機探尋」心理。一切並不像表面上那麼高尚偉大,充滿私心的「告密者」,其實也是個老道的「說謊者」。馬克的動機說來並不復雜,拋棄道德約束的告密,甚至可以說是「小人」的伎倆。只不過與前半部的義正言辭相比,這個人物在塑造上形成了強烈的落差,個人受賄與公司壟斷的對比,反而讓人有點同情。但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馬克的墮落,除了自身道德上的固有缺陷,也要歸罪於整個商業體系的腐蝕,甚至可說是全世界盛行的「利己主義」的受害者。因此,索德伯格並沒有簡單的用批判眼光來處理馬克。他智商奇高,說謊成性,有時憨厚老實,有時又大智若愚,坑了公司和同事,卻把家庭和妻子安排的幸福妥當,也為政府立了功,最終像一個好丈夫那樣,獲得了原諒。

索德伯格曾成功的執導過商業題材的影片,《毒品網路》就充滿了紛繁複雜的利益糾葛,相比之下《告密者》屬於輕量級的精簡版,試圖用另一種方式來解讀商業犯罪。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會覺得陰謀和陰謀的製造者並不高深,反而顯得滑稽可笑。FBI再不是神通廣大總攬全局,馬克在畫外獨白裡的喃喃自語,更像是一個天真的學生,為了逃避考試而同老師耍心機。上億的商業欺詐被遊戲化,索德伯格刻意忽略了廣大被害者,只把焦點對準不多的幾個公司高層,反倒是FBI里稱職的探員「很受傷」,被馬克耍的團團轉。《告密者》從頭到尾,都是個關於謊言的故事,那些柔和的布光,巧妙的剪輯,一本正經的求證,「欺騙」了人們的觀影經驗。索德伯格像昆丁•塔倫蒂諾那樣,調侃了這種類型片的舊有模式和人物關係,讓觀眾模糊了荒誕和現實,不知道該把批判和信任拋向誰。

Luc,2009年9月於威尼斯
媒體稿,轉載請註明

p.s. 新聞發佈會上的馬特,已經回復了「陽光男」的形象,很可愛,和記者們隨意聊天合影。這片子的化妝和攝影真不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