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

6.7 / 26,543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荷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09-10-06 01:02:43

安導,請恣意


安導(遞上話筒),請問你在生命中錯過了誰嗎?啊啊,不要想用靦腆的笑矇混過去啊,我很肯定你是錯過了很重要的人吧,你知道電影是不會騙人。

不過我不認為安導一定錯過的就是男人啦(雖然以他最近拍片的跡象來看……),只不過相比於男女間的關係來說,同性之間的感情多少是超越於社會責任之外的。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對男男,或者女女是為了「年紀到了,家裡開始催到了,差不多要結婚生子」而交往的,所以這種感情可以說更加生物性,也可以說更加純粹,至少可以首先保證是「看對了眼」才開始的。安導說「人人心裡有一座斷背山」,那不是指「禁忌之戀」,而是單純的指「沒有未來,沒有理由,就是單純的死心眼的愛上一個也許並不值得的人」。人一生多少會有那麼一個人——啊,等等,我好像串去王家衛的台詞了。

我對安導的感情也許比王家衛還深一點,一來《喜宴》跟《東邪西毒》一樣是在我青春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的電影,二來也是當年作為極少數讀過「前-新武俠小說」時代的作品人,在那段為了《臥虎藏龍》跟人口水大戰不休的年代裡,培養出了一種「同仇敵愾」的階級感情。三來,安導是極少數在攝影機後不設定預先立場的導演,可以看得出他為自己電影裡的每一個角色都設身處地地想過,考慮過他們的背景,他們的難處,他們的決定,給每一個角色留出餘地,他理解也同情著每一個人,我喜歡。

但是套用Forman對13說的話(見美劇House),一個人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往往取決於其自身,所以如果一個人極力反對「貼標籤」的行為,就說明其自身是個「很難分類」的人。同理,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去表達過於強烈的個人意見和情感,就說明其自身存在著某種伊還不懂得或者無法正視或者無法決斷的情感/意見。就好比說,很多人覺得我對各式各樣的怪人怪事都能很心安理得地給伊拉找理由並最後發表諸如「我理解」或者「干旁人P事」之類的意見,其本質原因,是在於我本身就是個怪人。

安導和嘻皮士——說真的,我看不出這當中的聯繫。倒是我的某些行為被人說有幾分當嘻皮士的態度——比方說只把家當成「睡覺的地方」,不在乎房子多大,裝修多好,所以一直也沒有「存錢買房」的概念;不會預先幾個月做準備,把旅行當成冒險,常常背上了背包就出發,沒有旅館的時候就無所謂地睡在車站,公園的長椅,或者被陌生人撿回家;如果在路上遇到下大雨,就索性脫了鞋子頂風而行;對於裸露相當隨興(某同學:我某日看到你露點耶。 某隻:哦。 某同學:汗!)等等,不過我把這種歸結於「隨遇而安」的天性(這一點有點像片中的Micheal Lang,我也是那種再大的事都一副死樣地擅自絕定「反正總有辦法解決的」態度),還有就是我曾經在農村住過三年,除了學會採茶,插秧,捉蚱蜢,還有如何跑得比鄰居家的大黑狗快之外,就是能夠跟野地(甚至亂墳崗)都和諧相處。而Hippies,據某個父母是Hippies的美國人說,是以「love and peace」為座右銘(嗯,請問,你們是跟哈達王子一個星球來的嗎?),將一切行為都「自然化」的奇特種族,那位美國同學稱當時為「美國最為文明的時代」,把我樂得半死。大致特點就是熱愛音樂,熱愛野營,熱愛大麻,熱愛天體運動,熱愛隨處做愛,之類的……換句話說,是在追尋著人類天性中能與大自然產生 「美」的共鳴的聲響而生活的方式,所以那位同學從小長在大篷車裡,受的是「家庭教育」,有印第安名字~~~

很難想像一個始終在講述東方式倫理和感情觀念的導演突然採用這個題材。如果不是開頭大打出Ang Lee的名字,我會以為這是部新進導演拍低成本影片(成本應該就是很低吧),當然如果不是海報上有這個名字,電影廳裡可能也不會坐那麼多人,畢竟這部電影相當的「流水帳」,幾乎沒有故事,只有「事件」,所以無所謂什麼開端發展高潮之類的,主幹由各色人物,各個片段,另加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拼成的,相當像電影中的嬉皮士穿的花花襯衣的「非主流」電影。雖然法國很多這種類型的電影,但嬉皮文化在這裡沒什麼共鳴,歐洲似乎沒有出現過這種大規模的文化族群興替現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越戰時期,法國正是「咖啡館文/哲學」蓬勃的時候,不太一樣——啊,不,應該說太不一樣。至於中國麼,咳咳,應該說中國人就沒怎麼自然過,而且自從我懂事以來基本上受到的環境薰陶就是「一切向錢看」,因此以我的成長背景似乎沒有辦法來評斷說本片是否有正確地反映出Hippie精神和當時的Hippie文化。不過我還蠻欣賞安導在影片開頭切入影片發生的地點和時間背景的方式——壞脾氣的老媽看當時代的電視新聞,旁邊擺著全家福的照片。安導拍風景,點細節和安排音樂一向是強項。

整個「音樂祭」,從一開始死氣沉沉,幾乎感到無路可去,無可無不可被拋棄的一個決定,到時來運轉漸漸的激發出Eillot和比利內心的叛逆青春,到最後在興奮劑的幻覺下騰升為某種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感覺終於不受控制激盪而出的華美。終於選擇離去的Eillot,跟他那個用20年存了近10萬美金,卻每天吃著無味的食物,過著單調的生活,天天不見笑臉,只是在吸食了大麻之後才抱著它們睡過去的怪脾氣媽媽,是兩種生活方式代表。不能說安導贊同了某一位,否認了某一位,畢竟最感人的台詞我認為是當Eillot問他父親說「你怎麼能忍受跟她生活40 年」,爸爸桑只是簡單的回答「我愛她」,這個「愛」字當勝過無數浪漫愛情劇的表白了,無法責怪的,甚至連我這種一直覺得不可能在婚姻關係中完整存活下來的人也覺得的溫暖,最為平凡也最為深沉的話,我想,即使我對婚姻制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懷疑,但是仍有很多白髮攜手在十指交扣間傳達著這樣的情感(是的,我是單親家庭的小孩,但不代表我不相信人世間存在這種「無論貧窮疾病困苦,即使見過你最難堪的一面,我仍然不離不棄」的感情,事實上,我信的,所以朋友結婚的時候,每個祝福都是真心的)。那些音樂祭中遇到的困難,是我們青春中所受到的約束,而音樂祭則是人生的「機遇」,用Micheal Lang同學的話說,在這樣的時候,來到這樣的地方,恰恰好,「這是命運」。有些人選擇敵視,有些人選擇接受,有些人選擇離去,有些人選擇留下。無法評述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只希望每一個選擇都是發自真心,而不是出自「無奈的責任」。

我被人說有「魔音穿腦」神功,大概是說我鬼話連篇,偏偏在說的時候老神在在,論據十足,彷彿對自己說的每句話都十分有把握的樣子,因此影響了一些人的決定,從而也不知道是好是壞的影響了別人的人生(範圍從學習選擇專業,到決定別人性向,到提點別人「喂,你實際上喜歡xxx」,無論入錯行還是嫁錯郎,都有一筆爛帳背在身上,後來翻然悔悟,知道自己不是一個適合 「給意見」的人),安導的電影也有這種功能,或者可能只是我們的頻率能對上吧。實際上在這些年的行程中,我做過無數嚇掉別人眼鏡而在我看來根本無驚地險不需要在意的事情,只有一樁,每次出行的時候都覺得「是時候做了」,每次卻臨陣退縮的——就是在旅程中找個帥哥或者美女「站一夜」。我自認還無法承受「長期的一對一」這樣的關係,是個性太糟糕了,而且在沒有愛到的狀況下,真的一點都妥協不來,但在旅程中就無所謂,兩個陌生人,名字都可以是假的,沒有什麼後續,只存一段回憶,應該是蠻好玩的。很妙的是,安導這部電影居然給了我「下次一定要站」的勇氣,神奇。

從《斷背山》到《色·戒》到Woodstock,安導,錯過的人和事是無法再重來的(過來人語氣),再回首已然百年身,一切都變了。但是只要火山還沒有死絕,你也聽過那個漁翁和作家的故事吧,得到了一切卻錯失了自己,絕對是遺憾啊,所以人生中至少一次,請恣意。

PS:Liev Schreiber演的Vilma我覺得還蠻性感的耶,有打動到我(是的,我是說「那方面」)。他比較適合扮女裝,別有一番風情,比男裝性感(眾:你的口味有沒有太重了一點啊啊啊啊啊啊! 某隻:我就不相信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