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頓將軍--Patton

巴顿将军/铁血将军巴顿/Patton:ASalutetoaRebel

7.9 / 108,026人    17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Edmund H. North
演員: 喬治史考特 卡爾馬登 Stephen Young (Ⅰ) Michael Strong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朔風

2009-09-20 19:13:02

歷史上真實的埃爾格塔之戰


記得以前讀過《讀者》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巴頓與艾森豪之間的複雜關係。裡面對巴頓的形容我至今仍然記得,那就是「一提起巴頓,人們立即想到的是雪茄,象牙柄的手槍與指揮坦克衝鋒時的污言穢語」。巴頓比艾克年長,當艾克還在西點軍校時,巴頓便以學長的身份給予艾克許多幫助,其中包括艾克的畢業論文。然而,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敢說敢做的鐵血軍人終究不如巧舌如簧的政治家來的吃香。艾克後來當了總統,蒙蒂當了參謀長和元帥,巴頓只能帶著四星將軍的虛銜回家養老。

評價電影人物塑造非我所長,在這方面我一般說不出什麼東西。對於此片,我只能說演員演技都很好,音樂很棒,導演編排很有力。

片中體現了一場巴頓與隆美爾之間的決鬥。巴頓在當年迦太基與羅馬大戰的地方憧憬,幻想著與隆美爾約定好,然後一對一決鬥,以決定戰爭勝負。我敢肯定,巴頓腦海中同時在想幾千年前的扎馬戰役,漢尼拔與西庇阿在交戰前談判以和平手段解決紛爭。正如片中那個施泰格所說,巴頓是活在二十世紀的十六世紀騎士。這也許正是他的悲哀。無論是將手指做成手槍樣子威脅別人,還是扇耳光,都給人一種「瘋」勁。但是,我相信每一個有血性的人都能理解巴頓。錯的不是他,他只是生在一個崇尚言不由衷的時代。巴頓雖然很瘋,但至少活的很真。他可以一邊幻想歷史上那些偉大會戰,一邊寫下詩句,一邊指揮生死攸關的大戰。他的灑脫,又豈是那些成天戰戰兢兢的政客們能比得上的!

回到正題。片中那場仗是El Guettar之戰,這點在片中被直接點明,同時也說了隆美爾當時並不在場。事實上的確如此。下面介紹一下這場戰役的大致經過。

1943年春季,德國非洲軍已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在西面有剛剛登陸的美軍,而東面有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英軍在Mareth防線前進展遲緩。隆美爾於是利用內線優勢,將最後的預備資源用於發動一場內線攻勢。首先,隆美爾判斷美軍剛剛登陸,立足未穩,並缺乏作戰經驗,是軟柿子。於是,他決定率先給予美軍毀滅性打擊,然後調頭對付英軍。2月,德軍開展「春風」行動,在凱薩琳山口之戰中重創美第二軍。隆美爾估計美軍鬥志已被摧毀,於是將注意力集中於英軍身上。

3月6日,巴頓接任第二軍軍長。此時,德軍主力已集中於Mareth防線對付第8集團軍。巴頓認為這是開展進攻的好時機。3月17日,美第1步兵師佔領加夫薩,確立了開展作戰的補給基地。3月18日至20日,美第1遊騎兵營在一次夜襲中擊敗了防守El Guettar的義大利軍,確立了進攻的出發點。

然而這一系列的步兵攻勢引起了德軍注意。隆美爾因病不得不飛回德國進行治療,接任指揮的阿尼姆將軍令第10裝甲師向西面反擊,挫敗美軍這股步兵力量。

由勃勞里希率領的第10裝甲師以50輛坦克打頭陣,以黃鼠狼坦克殲擊車與裝甲擲彈兵為第二梯隊,向El Guettar谷底挺進,並輕易的擊潰了美軍步兵防線。不料,美軍早有準備,第10裝甲師在突擊過程中被雷區所阻,不得不停下除雷。El Guettar地形不利於機動作戰,在除雷過程中,第10裝甲師成了美軍反坦克炮與M10坦克殲擊車的定靶。僅僅過了一個小時,第10裝甲師的30輛坦克便全部被擊毀。第10裝甲師不得不撤退。

這是這場戰鬥的第一階段。電影中把這次戰鬥體現的比較細緻,除了道具上出了些差錯外,基本進程體現的不錯。

3月30日,巴頓開始向東反攻。美第1,第9步兵師,以及第1裝甲師一部向369與772高地發起進攻,然而義大利人的頑強防守使美軍遭受慘重損失。不過,由於第8集團軍已經突破了第21裝甲師的陣線,這迫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調防守高地的義大利部隊以解燃眉之急,美軍與義大利軍一時形成僵持階段。

4月6日,第8集團軍開始全面突擊,軸心國的軍隊已處於潰敗邊緣。美軍於4月7日突破了防線並與英軍會師,宣告戰役的結束。從傷亡數字上看,雙方打了個平手,美軍在坦克方面的損失要更嚴重一些。

順便說一句,電影中巴頓在指揮這場仗之前曾閱讀一本叫《坦克進攻》的書籍,書上寫著作者是隆美爾。這是一個比較低級的歷史錯誤。事實上隆美爾寫的那本書叫《步兵進攻》,是寫給山地師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