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拷古雪茄

2009-09-12 01:02:54

《破碎的擁抱》:人生若只如初見。


文/馮凝
        如果想在《破碎的擁抱》中重溫阿莫多瓦西班牙神韻的話,那麼大多數影迷會失望的。除了影片末尾讓克魯茲再現了《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中開場的段落之外,全面難覓阿莫多瓦全盛時期的風範——除了依舊紮實的美工和音樂。
        也許阿莫多瓦竭盡全力想要還原當年的自我情感經歷的一段傷痛(從照搬最滿意作品段落便能明顯感知),影片圍繞在追溯上——年邁失明導演對壯年時期的追溯,對一段突如其來卻天崩地裂的戀情的追溯,但當故事鋪陳開來,那種本應縈繞在阿莫多瓦電影中那種濃郁的風情被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式的黑色電影感取代(相反上一部作品《浮花》倒更有這種抽絲剝繭的詭秘質感),然而作為黑色電影,《破碎的擁抱》本身那種導演擅長的後現代波普風格藝術手法便難尋蹤影,設置的懸念也並不足以支撐故事的骨架。
        影片講述的故事並非平淡無奇,也算張弛有度,但也不夠百轉千回——故事圍繞失明編劇(以前曾是戲劇導演)在一場車禍之後的改頭換面展開,層層遞進之後將這場車禍的原委、幕後主使、被害者身份以及這些人群的社會關係闡釋清楚,並將導演送上了創作的第二春。這是一部典型的阿莫多瓦電影的必要元素,但絕非充分條件,影片雖然有不錯的美工,但缺乏標誌性的艷俗和高飽和度(當然,這算不得瑕疵),雖然依舊有羨慕嫉妒恨,但這些情感似乎轉嫁到了男人身上(當然,這也不是錯誤)——但總體感覺,這已不是那麼純粹的阿莫多瓦電影。
        這是一個關於身份的故事:女主角萊娜的多重身份——重病父親的女兒、大製片商的情婦、《女孩與旅行箱》影片的女主角、導演的愛人,她的生命在對一個身份的告別和另一個身份的接納中完成了四部曲式的幻化,最後在車禍中香消玉殞,人間所有的情感都被刻骨銘心的經歷過,似乎為愛而生,死得其所。而男主角的身份以車禍為轉折點,經歷了馬休和哈利兩個身份,這兩個身份的轉換是被迫的,牢牢掌控在他人賦予的操控之中無可奈何的——於是,阿莫多瓦又一次完成了他對於女性主義真諦的執著探尋與盛讚。
        在阿莫多瓦描繪的男性中,導演抑或編劇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職業,同樣演員和製片對於阿莫多瓦女性來說也是屢見不鮮,根據阿莫多瓦自己對影片的闡述「這是我寫給電影的情書」看來,電影作為愛恨糾纏的戰場,被利用的表象使得所謂的「情書」成為了影片導演本身帶少許惡趣味的體現,愛情在其中不如《捆住我,綁住我》那樣被強烈的謳歌,男主角也在愛情絕望之後從一線的電影創作者退居幕後成為編劇:於是,綜上所述可以說《破碎的擁抱》只是利用了電影的幌子寄託了阿莫多瓦個人經歷的副產品,除了影片末尾的一抹亮色品嚐不出那種情書應有的純粹與浪漫——那些被大量花費的歐元,應該僅僅是用在了一些奇特的道具和曼妙的景緻上了。
        竊以為阿莫多瓦該是更擅長刻畫一類邊緣的神經質人群,或者說偏執狂,無論美醜(其中大多長相奇特,有一種個性美),那樣的角色和故事方能在他拼貼各類情節劇元素時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好像《對她說》中那個執著的醫生,或者《不良教育》中目的不純的伊格萊西奧弟弟,他們都在阿莫多瓦風格濃烈的電影中扮演著邊緣人的身份,然而《破碎的擁抱》所有的角色都太過主流而顯得平淡無奇,但如果不算那個稍顯複雜的故事,影片本身只是一個二流導演的上乘之作(上乘僅僅因為技術上的無懈可擊)。
        如果這是阿莫多瓦的第1部電影,也許人們依然會震驚有一個電影天才的橫空出世,無奈的是我們必須在「1」後面加一個「7」,讓他變成「17」,那麼人們該想,要是這是第1部該多好啊,就像馬休第一次遇見萊娜,那種眼前一亮的愛是拋開社會關係而顯得乾淨純粹毫無瑕疵的,這是阿莫多瓦版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可惜現實與虛幻的雙重空間內,終沒有達成的一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