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不能没有你/NoPuedoVivirSinTi

7.3 / 506人    85分鐘

導演: 戴立忍
編劇: 戴立忍
演員: 陳文彬 趙祐萱 林志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ppier

2009-09-05 06:16:46

生命中一直看的那個背影


        想起龍應台在《目送》書中寫著,
        所謂父女母子的緣,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小時候,總是由孩子望著父母的背影,
就像妹仔在機車後座緊抱父親,就像看著武雄的影子沒入深深海底。
而武雄本該也有目送妹仔長大成人的機會,卻差一點被剝奪失去。



整部電影從真人真事出發、簡樸不做作的力道,幾乎是部社會寫實紀錄片。
當武雄在天橋被制伏、當武雄在社工面前淚流滿面,
你在燈亮後的戲院裡,發現自己也淚流滿面,
可能還想起某個你一直看、一直看的人。


但這是個沒有色彩的故事。
不管戴立忍選擇以黑白呈現的原因,
是為了降低觀眾因畫面中貧民生活的髒亂與工作痕跡,所產生的視覺壓力,
並避免衍生理所當然的同情,
或是為了屏除場景中真實存在的色綵帶給觀眾的情緒干擾與錯覺,
佔電影中最大部份的並不是純粹的黑或純粹的白,
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曖昧混濁的灰階。
「我找不到這部電影最適合的顏色」戴立忍引用黑澤明這麼說,
但也的確是這個故事「最適合的顏色」。



片中的高雄的海,在失去彩度的畫面上顯得厚重黏膩,
整片海面像是被浮油包圍,但也許海本身正是如此。
透過膠卷傳來的海水的鹹,和淚水的鹹,嘗起來都這麼酸苦。



「黑白影像是一種抽離的觀影經驗,」導演說,
但像武雄這樣的故事,其實不需要刻意營造,對一般大眾而言,原本就是抽離的。


家中擁有電視、使用網路、穿nike球鞋的為數眾多的「我們」(導演稱為中產階級),
鮮少有機會(或意願)去聽聞、接觸真實生活中的那些「武雄」,
即使是透過新聞報導,我們也不見得能立即同理螢光幕上喊著自殺的陌生人,
不見得會理解他們究竟背負著什麼辛酸,置身事外的冷漠就像那群看戲的修路工人。
看完一場電影,我們知道了李武雄的故事,知道天橋上的演出不是場精神異常的鬧劇,
那麼,還剩下多少武雄等著社會大眾「平反」?



對任何事情,我們總是需要理由和證明。
我們用衣著、職業、收入與正常婚姻,做為適不適任「父親」角色的證明,
甚至是,做為讓人給予多少尊重的衡量標準。


父女的血緣關係來自天生,親情關懷也應來自天生,
卻隨社會結構越趨複雜,所謂天生自然之事越需要費力去證明,
武雄一定無法了解,為什麼連鮮紅的血都無法替他爭取法律上的白紙黑字,
甚至對觀眾(包括我自己)而言,若無法透過鏡頭看見武雄與妹仔的互動,
連父親照顧子女的本能,也將被質疑與檢視。


步齣戲院時友人說,武雄與妹仔是受到「優勢助人」的「壓迫」。
戶政事務所員工、社會局、警察乃至於大眾,
將普世價值定義的「好」強加在兩人身上,對妹仔反而是撕裂親情的傷害。
沒有母親沒有戶籍、住在破爛倉庫、隨父親奔波工作,成了絕對的「壞」,
片中替妹仔營造所謂「好」(好寄養家庭、好物質)的人們,相信都出於一片善意,
錯誤的是,他們不知道妹仔從凝望父親潛入深海的背影中獲得生活的力量。



我們會為了武雄的盲目無助而感歎,
可能每個人都會想,闖總統府、跳天橋都是莽夫行徑,
社會制度中應當存在更快、更直接的解決辦法,倘若他知道正確的途徑將能解決困境,
但,「知道」本身就其實是需要跨越一道社會文化資本門檻後才能獲得的力量。
而這力量,通常掌握在社會結構上層的少數人手裡。
武雄,活在底層結構的小人物,他又怎麼會知道。



幸好最後,被帶走兩年的妹仔,穿著蕾絲襪皮鞋回到港邊,
她還是不是那個為了捕獲四隻螃蟹而欣喜不已的小女孩,我懷疑而不安,
但,現在至少我知道的是,真實的武雄與妹仔「他們現在過得很平靜」,戴立忍這麼說。



雖然一部電影的力量很小,
「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開始產生微小的改變」,
就像朝混濁的海洋勇擲一把淨水石,劃起一道道漫開的漣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