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艾麗

2009-08-20 04:05:26

災難的表現形式


      對於災難題材,美國人已經掌握得爐火純青。這部《後天》也無甚特別之處,最突出的無非還是那些老橋段:大場面的毀滅,末世情結,以及濃重的英雄主義.

      說到毀滅,似乎越是強大的國家越是熱衷這類情節,譬如日本的奧特曼,每一集非得弄出來一堆廢墟,《日本沉沒》乾脆整個國家沒有了。美國災難片對這些更是青睞和擅長,半個地球HLL說沒就沒了,充滿了悲劇美,看著實在是爽。

      對於美國人的末世情結我一直還都滿感興趣的,相比中國許多不咸不淡的「大片」,一個沒有什麼厚重歷史文化的國家,卻會比經歷過無數次分離崩摧的中華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真是有意思的現象。

      而英雄主義簡直就是美國片的鹽,也是我看多了後巨討厭的一點,無論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到了關鍵時刻都不會是等閒之輩。尤其是極愛著力於反映小人物的淡定,臨危不懼,以及在千鈞一髮之際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內心,我是格外反感。很多時候顯得很假很離譜。其實就刻畫的猥瑣一點有什麼不好,至少真實。何必為了表現影片想要傳達的思想非得赤果果的昇華一下,讓人肅然起敬一下,以此顯示你們美國人多麼英雄??

      我倒是很想看這樣一部的災難片:他不再由視覺效果的堆砌構成的華而不實的外衣和一些爛俗的主題所構成,而是單純的去反映在大難臨頭走投無路之際,各個階層,甚至各個物種所表現出的難以掩飾的慌張,絕望,以及最深處的本性的流露。也許這些,才是災難最真正的表現形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