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

6.7 / 26,543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荷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09-08-16 01:20:46

要做愛的勝利


【明天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40週年紀念,重貼在坎城時寫得這篇影評。電影宮裡放李安新片時,海灘上的露天螢幕也同時放那部著名的紀錄片,很有點時空穿越的感覺】
 

  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從中國傳統家庭走出的非西方人,李安拿起《伍德斯托克》這個題材,需要勇氣和野心。這場搖滾盛事,早已超過了音樂範疇,成為西方現代思潮中的一個精神聖殿。赤身裸體,高呼「要做愛,不要作戰」的年青人,成就了一個載入史冊的文化標誌。四十年後,再回顧這個美國農場上的泥濘日子,搖滾音樂只是個引子,其背後更深廣的是一代人的反叛。走出保守的價值觀,人人都是兄弟姐妹。

 

  沒有經歷過這場運動的人,怎麼去重現這場浩大的運動,朝拜還是敬畏,都不足以表達當年的激情。李安的鏡頭沒有對準光芒萬丈的舞台,而是避實就虛的對準了某個男孩,一個來自傳統猶太家庭的「乖寶寶」。通過他的眼睛遙望星光,李安巧妙的迴避了美國人早已熟透了的記憶重心,影像上模擬六七十年代的質感(有些像加斯-范桑的《米爾克》),骨子裡還是拿起了自己熟悉的「成長」視點。

 

    歷史是每個普通人創造的,反英雄的年代裡,人人都是救世主,是亞當和夏娃,影片中的「天體營」和「泥漿舞」都成為了生動的騷動回憶。埃利奧特的突發奇想,成就了一項偉業,《製造伍德斯托克》用歡快輕鬆的態度對待整個過程,幾十萬年輕人帶著純真的理想來到馬克斯農場,把那裡變成泥濘的精神樂土。

 

  影片中沒有出現正面的演唱會場景,也不見一個引吭高歌的搖滾巨星,但似乎不影響其真實性。敘事的主角,是埃利奧特和他的父母,矛盾衝突也主要來自於家庭。唯一能看到的伍德斯托克全景,還帶有一種如夢似醒的迷幻色彩。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就是一場夢。夢醒之後,孩子們拿起行囊,走出家門,「在路上」。影片根據埃利奧特的回憶錄改編,迪米特利-馬丁的氣質,與影片的風格十分貼切,列維-施瑞博爾從「劍齒虎」變成了「異裝癖」,許多配角都如此鮮活可愛,連偶爾的同志情結也順應自然,毫無突兀。《製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輕快的個人史詩,無需複製和杜撰,李安當好了一個稱職的轉述者。


Luc,2009年8月14日於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