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

特洛伊/特洛伊木马屠城/特洛伊

7.3 / 571,113人    163分鐘 | 196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沃夫岡彼得森
編劇: 大衛班尼歐夫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瑞克巴納 奧蘭多布魯 西恩賓 布萊恩考克斯 彼得奧圖 布蘭頓葛利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ipley

2009-08-08 03:39:45

特洛伊≠伊利亞特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下面的文章,由於篇幅較長,一人校對起來顯得力不從心,有錯誤之處(包括錯字),請大家在回覆中指出,本人將感激不盡!
   美國電影 Troy(特洛伊)在片尾的字幕——「inspired by Homer's『The Iliad'」(改編自荷馬的《伊利亞特》)——讓我覺得有必要對其作出一些解釋:電影特洛伊雖和伊利亞特有著密切聯繫,但畢竟是改編作品,很多地方和荷馬原作有較大出入。我並非批評電影,但它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產生電影特洛伊=荷馬史詩的誤解。這篇文章的任務便是澄清這些誤解。
    需要說明的是,我所講的,純係荷馬史詩中的虛構神話,而非歷史真實。我只是說明,電影特洛伊≠史詩《伊》,並不是說特洛伊≠歷史事實,後者還有待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發現和研究。這一點,讀者必須清楚!!!!
    也許讀者會認為筆者對這樣一部商業大片作如此仔細的對照考證,顯得有些過於認真,沒有必要。對此,我想說的是,這不但是為觀看此片和對《荷馬史詩》感興趣的人們提供一個參考,也是對我自己閱讀《荷馬史詩》的一個思維的梳理,一個通過再次翻閱相關資料、幫助加深記憶的手段。這畢竟是一部集合了人類智慧結晶的偉大史詩,值得牢記在心。
    在以下的講解中:電影是按照3小時16分導演剪輯版的內容和順序進行,《伊》是以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羅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亞特》為根據,而《奧德賽》是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荷馬史詩 奧德賽》為根據。

補充:
    1.句前標註「!」符號表示:電影同歷史事實的比較; 句前標註「*」符號表示:屬導演剪輯版中加長部份的內容;
    2.英文人名地名均根據《羅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亞特》的專名索引給出,與英文版The Iliad有出入,比如阿喀琉斯在前者中是Achilleus,後者中則是Achilles;奧德修斯在前者中用Odysseus,後者中則是Ulysses; 埃阿斯在前者中是Aeas,在後者中是Ajax; 特洛伊王在前者中是Priamus,在後者中是Priam…而且,假如讀者看過荷馬史詩英文版,你會發現,很多希臘諸神都是用的其衍生出的羅馬諸神的名字,例如:宙斯是用的Jove,而不是Zeus; 雅典娜是用的Minerva,而不是Athena,其原因筆者也不太清楚)。

1.阿喀琉斯Achilleus同巴古力斯Boagrius決鬥拿下色薩利Thessaly(希臘東部一地區,與《伊》中的特薩利亞位置相同):
   異:
    1)《伊》對這段故事隻字未提。《伊》以阿伽門農Agamemnon得罪射神阿波羅Apollo,與阿喀琉斯結怨為開頭,以伊利昂Ilium(特洛伊別稱,在《伊》中較常見)的巴西琉斯(即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向阿喀琉斯贖取赫克托爾Hector的屍體並為其舉行葬禮為結尾。故事集中在特洛伊Troy戰爭進行到第10年約50天裡,戰爭其他故事均為回憶的補充敘述。
其實,「伊利亞特The Iliad」的意思即「發生在伊利昂Ilium(特洛伊的別稱)的故事」的意思,如同「奧德賽Odyssey」就是「關於奧德修斯Odysseus的故事」一樣。因此,可以認為伊利亞特的故事都發生在特洛伊,其他地方的故事均未正面描寫。這也是判斷史詩中是否出現某故事的簡便方法;
    2)電影中的阿伽門農Agamemnon身材臃腫滿臉橫肉,從對話可看出其高傲貪婪。而《伊》中,阿伽門農是威武的眾王之王,、帶領「脛甲精美的阿開奧斯人Achaei」(《伊》中希臘人的統稱)衝殺在第一線,受傷後方才退回後方。其投槍技術在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的葬禮競技賽上,甚至戰勝所有其他希臘戰士,僅次於未參賽的阿喀琉斯;
    3)電影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眼神告訴我們,此人極傲慢衝動,就算是在老者面前也面露不屑。而《伊》中,他雖傲慢,但敬重老者,也非常有禮;
  同:
    1)只有尊貴的領袖、智慧的將領和最勇猛的戰士才會有戰車,且每輛戰車都配有馭者;
    2)決鬥前,雙方首領上前交涉,定下規則,讓最勇猛的戰士對決,這在古希臘很常見;
 ! 3)阿喀琉斯Achilleus所戴頭盔同考古發掘的古希臘士兵頭盔幾乎完全相同,符合歷史事實;
    4)阿喀琉斯向色薩利王自我介紹時說道:「Achilleus,son of Peleus」。這是古希臘人重視氏族尊敬祖先的表現,也是古希臘人自我介紹的特點;

2.赫克托爾Hector和帕里斯Paris(《伊》中更常用「阿勒珊德羅斯Alexander」這個名字)從斯巴達Sparta帶走海倫Helena:
  異:
    1)《伊》中並未出現這段故事。如果想了解神話中關於此事的描寫,下面一段摘自《羅年生全集第五卷》王煥生寫的《原前言》的介紹也許會有幫助:
    「神話傳說把這場戰爭的原因歸結於神明之間的爭執,爭執又涉及凡人。 據說主神宙斯Zeus從普羅米修斯那裡得知,他若同女神忒提斯Thetis結婚,生下的孩子將會推翻他的統治。宙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決定把忒提斯下家凡人。在忒提斯與米爾彌冬人Myrmidones首領佩琉斯Peleus舉行婚禮時,爭吵女神因未受到邀請而行報復。她向席間扔下一個寫有『給最美的女神』的金蘋果,引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愛與美女神阿佛羅狄忒Aphrodite的爭吵。宙斯讓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亞王子帕里斯裁判。帕里斯因出生時有異兆,被父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拋棄與伊達山中,長大後在山中放牧。三位女神分別給帕里斯權力、武功、美女,帕里斯把美譽判給了阿佛羅狄忒。帕里斯一次去希臘做客,在阿佛羅狄忒的幫助下,把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Menelaus的妻子、世間最美的女子海倫Helena拐回特洛亞。希臘人對特洛亞人和平交涉不成,於是以墨涅拉奧斯的兄長、邁錫尼王阿伽門農Agamemnon為統帥,組成聯軍,包括忒提斯和佩琉斯的兒子阿基琉斯Achilleus等著名希臘英雄,進軍特洛亞,從而開始了特洛亞戰爭。」
    2)從上面這個故事,以及在《奧德賽Odyssey》中海倫Helena自己的話中,可得知:荷馬筆下的海倫並非情願跟著帕里斯離開斯巴達的,而是被擄走的;
    3)墨涅拉奧斯、赫克托爾、帕里斯、海倫在電影中的首次登場。電影中,墨涅拉奧斯愛好和平、以禮待人,不過卻是個粗俗的莽夫,而《伊》中他同赫克托爾一般英武;赫克托爾完全被描述為愛兄弟、愛妻子、愛父親、愛國家、愛和平,且沉穩英俊的模範。而《伊》中他除了是個模範外,還受鳴雷神宙斯Zeus、射神阿波羅Apollo寵愛而顯得傲慢。依神之助佑,他幾次逃脫希臘將領降於他的死亡,其武力卻未必如電影中強大。這點在後面還會提到。總之,赫克托爾在《伊》中並沒有電影中完美;電影中,按赫克托爾的話說,帕里斯是個花花公子,而《伊》中並未描寫他的這個「優點」;《伊》中,海倫是宙斯和勒達的女兒,即人神之父的親女兒,其傾城之美,電影中的演員自然無法達到。但遺憾的是,演員戴安•克魯格Diane Kruger連海倫氣質的十分之一都沒達到,完全是個木頭花瓶。很難想像帕里斯是如何被「她」吸引住的…
  同:
    * 1)在宴飲後的半夜,赫克托爾Hector命令手下泰頓Tecton(《伊》中是特洛亞將領斐瑞克洛斯的父親,但不確定這和電影中是否是同一個人)做好準備在啟程前向海神波塞冬Poseidaon獻祭。這類獻祭在《伊》中是任何人做任何事前的必然,否則,定會失敗;
    2)電影中和《伊》中,除了貴族男人的妻女,女人均被視為奴隸,可被當做禮物贈送,甚至被當做賭注;

3. 墨涅拉奧斯Menelaus到邁錫尼請兄長阿伽門農Agamemnon同赴特洛伊;阿伽門農同皮洛斯王涅斯托爾Nestor商議戰事:
  異:
    1)這未出現在《伊》中,導演為了電影故事的完整性而加上這段。電影中阿伽門農的貪婪和狡詐暴露無遺,他的每個眼神、動作、嘴裡的話語都陰謀感十足,這顯然與《伊》不同;
    2)《伊》中,涅斯托爾Nestor是希臘聯軍中最德高望重的老皮洛斯王,連阿伽門農都敬他三分,對他畢恭畢敬;而電影中的阿伽門農對涅斯托爾並不尊敬,甚至對他大聲吼叫;
  同:
  !1)墨涅拉奧斯Menelaus剛進入阿伽門農Agamemnon在邁錫尼的王宮時,可看見阿伽門農背後的兩頭雕獅,同現在希臘邁錫尼阿伽門農墓遺址前的墓門幾乎完全相同,我很喜歡;

4.阿伽門農Agamemnon遣使伊塔卡Ithaca(奧德修斯的故鄉);奧德修斯Odysseus受命勸說阿喀琉斯Achilleus參戰;銀髮忒提斯Thetis預言阿喀琉斯Achilleus未來:
  異:
  * 1)電影中阿伽門農的使者很愚蠢,這是「電影特色」,不太重要的角色都會和主角相差甚遠,無論長相還是衣著化妝;《伊》中,荷馬對將領的侍從或者馭馬者都會用「神樣的」等詞語,他們都非常有氣質,這一點需要注意;
  * 2)電影中阿伽門農Agamemnon的使者被奧德修斯Odysseus愚弄,而《伊》中並未怎麼描寫過英雄們的幽默感,他們從不戲弄君王的使者,即便是神樣的奧德修斯也不這樣做。不過《伊》中偶爾出現過英雄們挖苦諷刺對手的有趣語言——帕特羅克洛斯用石塊將普里阿莫斯的私生子克布里奧涅斯Cebriones從戰車中砸到地上後,說了下面一段話:
    「朋友們啊,看這人多靈巧,多會翻越!
    他如果有機會走到游魚豐富的海上,
    準會讓許多人吃個夠,從船上潛進海里
    摸來牡蠣,也不管大海如何咆哮,
    靈巧得就像剛才從戰車跳到地上。
    特洛亞人中竟也有這樣的潛水好手。」
                  ——《伊利亞特》第十六卷 第745-750行
      
    3)《伊》中,奧德修斯Odysseus和阿喀琉斯Achilleus關係不如電影中親密,奧德修斯也非唯一能勸動阿喀琉斯參戰的人,只有傳世的榮譽是唯一能勸動阿喀琉斯的;
    4) 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在電影中是阿喀琉斯的表弟,而據《伊》第二十三卷第85-90行中描寫,他是阿喀琉斯的侍伴——年幼時,因玩耍時誤殺安菲達馬斯Amphidamas之子而被迫離鄉,被阿喀琉斯的父親佩琉斯Peleus留於宮中,同阿喀琉斯一同長大,是阿喀琉斯最親密的夥伴,這種男性之間的愛在古希臘非常普遍,也受到推崇;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母親被叫做「銀髮忒提斯Thetis」,而不是電影中的「一撮白髮忒提斯」;她做過關於愛子在特洛伊戰死的預言,但更準確的說,是她知道,自己的英雄兒子註定會死在這場流傳千古的戰爭中;
  同:
 !* 1)奧德修斯Odysseus的故鄉伊塔卡Ithaca是希臘西面的小島,可看到海面是合理的;阿喀琉斯和侍伴站在海邊建築上也很合理,因為阿喀琉斯統治的佛提亞Phthia是臨海城市;赫克托爾Hector和帕里斯Paris乘船回特洛伊時看到一望無際的海面,是從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的斯巴達Sparta出發回到小亞細亞Asia minor的特洛伊Troy必然要穿過的愛琴海Aegean;墨涅拉奧斯Menelaus乘船到邁錫尼Mycene見阿伽門農Agamemnon時,背後是一條河,而非海,因為邁錫尼和斯巴達都是內陸城市,由河流連通;

5. 特洛伊王子攜海倫Helena回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迎接;赫克托爾Hector與父謀局勢;帕里斯Paris同海倫Helena商未來:
  異:
    1)這未在《伊》中出現過,不過彼得•奧圖爾Peter O』toole所飾的特洛伊王倒很和藹;相比之下,赫克托爾的妻子安德羅馬克Andromacha就顯得沒有《伊》中美貌,甚至有點面部扭曲;但電影最離譜的改編之一還是將《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俘獲的女奴布里賽伊斯Briseis改為普里阿摩斯Priamus的侄女,赫克托爾和帕里斯的表妹,這種羅密歐與朱麗葉式改編,讓人物間關係變得錯綜複雜,但也偏離了《伊》的主題——歌頌英雄;
    2)普里阿摩斯和赫克托爾商議時,表現出一個重要特點,即對神的依賴,相信阿波羅會保佑特洛伊不被攻陷,而赫克托爾卻不信;其實《伊》中,任何人都相信神的存在和力量,只是有人有時忘記對神獻祭,其下場定很悽慘,這對赫克托爾也不例外:若非射神阿波羅Apollo助佑,他早死在狄奧墨得斯Diomedes或埃阿斯Aeas手中;若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欺騙,他也不會死在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手中,可見神在《伊》中所佔的主導性的地位;

6. 特洛亞人鑄造防禦工事;米爾彌冬人Myrmidones(居住在特薩莉亞境內佛提亞Phthia,書阿開奧斯種族,歸阿喀琉斯統治)黑帆快船靠岸搶灘,埃阿斯Aeas(Ajax)率領船隊緊隨其後:
  異:
    1)《伊》中未描寫搶灘,僅從戰後第十年某天開始講述故事;
   *2)《伊》中只見希臘人在岸邊挖溝建塹壕,埋設尖銳的木樁,未見特洛伊人也埋木樁;
    3)《伊》中希臘船隻均為黑色,而電影中都是原木色;米爾彌冬人領先其他希臘船隻搶灘也未出現在《伊》中;而且,阿喀琉斯Achilleus帶領的是50艘戰船組成的船隊而非孤船一條;
    4)電影中,涅斯托爾Nestor和阿伽門農Agamemnon同乘一條船;《伊》中,涅斯托爾帶領皮洛斯人Pylos的船隊,阿伽門農帶領阿爾戈斯人Argos的船隊,他們分乘兩條船
    5)《伊》中,這並非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的初次作戰,在這之前,他已與阿喀琉斯一起參加過無數的戰役,是個殺人無數的英勇戰士;
    6)電影中的埃阿斯Aeas高大雄壯卻沒有領袖的沉著和智慧,他在灘頭大叫的傻樣也令人發笑,好萊塢歷來善於塑造這種沒有大腦的猛男。《伊》中的埃阿斯則令人喜愛超過赫克托爾。

7. 米爾彌冬人Myrmidones攻佔洗劫阿波羅Apollo神廟;阿喀琉斯Achilleus放走赫克托爾Hector,俘獲女祭司布里賽伊斯Briseis:
  異:
    1)《伊》中沒有洗劫阿波羅神殿的故事,赫克托爾也就不會趕來救援,也就不會有女祭司布里賽伊斯被俘的故事。整部《伊》中,阿喀琉斯未表現出對阿波羅不敬,甚至相反;至於在以後的故事中如何得罪了阿波羅,我也不清楚;
    2)阿波羅的雕像是拉弓射箭的造型,表明其在《伊》中的真實身份:銀弓射神,而非太陽神。古希臘古老的太陽神是赫利奧斯Helios,月神塞勒涅Selene和霞光女神埃奧斯Eos的兄弟。荷馬史詩中,他無所不見。希臘鼎盛時代,被奉為陽光之神,盲人的醫治者,又以失明作為懲罰人的手段。公元前五世紀開始與阿波羅混同。也就是說,在荷馬寫作的時代,阿波羅還不是太陽神;
    3)實際上,《伊》中布里賽伊斯Briseis是阿喀琉斯在此前其他戰役中殺其夫俘獲得的。嚴格說她不是女奴,因為特洛伊戰爭之前,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就為阿喀琉斯和布里賽伊斯舉行了婚禮,她就成了阿喀琉斯的妻子;

8.希臘各國君主慶祝搶灘成功;阿伽門農Agamemnon奪布里賽伊斯Briseis激怒阿喀琉斯:
  異:
    1)《伊》中,阿伽門農激怒阿喀琉斯並非在搶灘成功後,而是戰爭開始十年後。如第7條所說,布里賽伊斯已是阿喀琉斯的妻子,也就是說,阿伽門農搶了他的妻子,再加上其他很多阿喀琉斯應得的戰利品也被他奪取,阿喀琉斯當然會被激怒;電影中顯得不是很合理;
    2)《伊》中阿喀琉斯被激怒後,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勸他不要殺掉阿伽門農;布里賽伊斯也未出現在帳內,若阿伽門農真把她拖到帳內來激怒阿喀琉斯,那麼估計雅典娜也救不了阿伽門農,定會命喪阿喀琉斯之手;
  同:
    1)電影中,阿喀琉斯放下手中的利劍,最後嘴角現出一絲微笑,也許同下面一段摘自《伊》第一捲 第293-303行的話有類似的意思(一種憤怒的快感):
   「如果不管你說什麼,我在每一個行動上
     都聽命於你,我就是懦夫和無用的人。
     你且把這些命令發給其他的人,
     不要對我發號施令,我不會服從你。
     還有一件事告訴你,你要記在心上:
     我不會為那個女子同你或別人爭鬥,
     儘管你們把你們送給我的東西搶走;
     黑色的快船旁邊歸我的其餘的東西,
     你不能違反我的意志把它們搶走。
     如果你想試試,那就讓大家知道:
     你的黑血很快會流到我的矛尖上。」

9.特洛伊人為死去將士舉行葬禮;特洛伊王領眾大臣商議:
  異:
    1)《伊》中常出現火葬士兵的場景,不過彷彿沒有出現過女歌手為死去的人們歌唱;
    2)《伊》中沒有這段參戰與否的討論,《伊》所描述的是戰爭之中的事;
    3)《伊》中帕里斯Paris和墨涅拉奧斯Menelaus決鬥的決定並非在戰前做的,而是在赫克托爾Hector的激發下,帕里斯的臨時決定;
  同:
  !1)電影中特洛伊大臣們商議是,有一位鳥卜師做了語言。鳥卜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不光在《伊》中常有描寫,另一位與荷馬齊名的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還寫過一篇詩歌,名字就叫做《鳥卜》;

10.普里阿摩斯Priamus交特洛伊之劍於帕里斯Paris;安德羅馬克Andromacha勸阻丈夫赫克托爾Hector出戰;赫克托爾阻攔海倫Helena出逃:
  異:
    1)《伊》中未出現這幾個場景,特洛伊之劍當然是杜撰之物;
    2)電影中安德羅馬克勸阻丈夫的場景類似《伊》中她在斯開埃城門外的特洛亞平原上同丈夫告別的場景,但就是地點不同;
    3)前面已說過,《伊》中的海倫非情願來到特洛伊,我們不清楚她是否關心特洛伊人民的死活,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其實確實想回到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Menelaus身邊的;
  同:
    1)安德羅馬克勸阻赫克托爾出戰時說到自己失去了七個兄弟,這點與《伊》同。更進一步地說,她的七個兄弟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殺死,她的父親也被阿喀琉斯殺死,她的母親被阿喀琉斯俘獲,後被贖回(根據《羅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亞特》第六卷 第414-428行)

11.阿喀琉斯拒不出戰,特洛伊人備戰、嚴陣以待:
  異:
    1)《伊》中,阿喀琉斯拒不出戰的事是在戰爭持續到第十年的時候發生的事;那麼這裡的特洛伊人備戰在《伊》中當然也就不會有所描寫;

12.兩軍交涉決定墨涅拉奧斯Menelaus同帕里斯Paris決鬥,赫克托爾Hector殺墨涅拉奧斯開啟戰事:
  異:
    1)如第9條第3點所說,《伊》中,帕里斯是在戰爭第十年,赫克托爾的激將下臨時決定和墨涅拉奧斯決鬥的,決鬥中,帕里斯幾乎喪命,幸有宙斯之女阿佛羅狄忒Aphrodite將帕里斯用濃霧罩住,救回帕里斯的臥室(《伊》第三卷 第369-383行);
    2)《伊》中,赫克托爾沒有殺死墨涅拉奧斯,相反,墨涅拉奧斯是少數幾個從特洛伊戰爭中倖存的希臘將領,並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3)《伊》中,阿伽門農Agamemnon為戰爭開始尋找的藉口並非帕里斯在決鬥中違約逃跑;而且《伊》中也沒有描寫帕里斯的逃跑,只是他在幾乎昏迷的狀態下,被女神救走;
    4)火葬墨涅拉奧斯Menelaus和大埃阿斯Aeas時在雙眼上的金幣是死後渡冥河時需要給boatman的;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被激怒後,直到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來勸以前,都根本不關注戰事,當然也不會去觀戰;

13.赫克托爾Hector殺埃阿斯Aeas,希臘聯軍失敗潰逃:
  異:
    1)故事到這裡,有必要談一下《伊》中兩軍將領的戰鬥力,俗點說,就是排個名次,讓讀者有個清晰的認識:
  A.阿喀琉斯Achilleus是毫無懸念當之無愧的人間戰神,排第一位;
  B.狄奧墨得斯Diomedes因刺傷美神阿佛羅狄忒Aphrodite和戰神阿瑞斯Ares而得排名第二;
  C.特拉蒙之子大埃阿斯Aeas曾兩次幾乎用大石塊砸死赫克托爾,第一次赫克托爾提議互贈禮物結束決鬥,第二次黑暗的死亡已幪上赫克托爾的眼睛,但他還是生生地被阿波羅Apollo救活過來。因此,大埃阿斯排名第三;
  D.赫克托爾名列第四;
    因此,結論是:與電影情節不同,《伊》中大埃阿斯並沒有,也不可能被赫克托爾殺死;
    2)《伊》和電影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伊》中,神左右著一切:戰爭的走向發展,孰勝孰負,都是由神的思維和行為決定;而電影中則不同;
    3)《伊》中主要戰鬥並非在特洛伊城牆下進行,而是在遠離城牆的平原上,只有到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代阿喀琉斯出站時,才帶領希臘人衝擊到城牆;
    4)《伊》中的戰鬥是分開幾個片區,每個片區都有至少兩個將領在帶領戰鬥,且每區戰況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伊》中,特洛伊也不是孤軍奮戰,他們也有小亞細亞Asia Minor的同盟(比如宙斯Zeus之子薩爾佩冬Sarpedon帶領的呂西亞人Lycia);

14. 奧德修斯Odysseus涅斯托爾Nestor同阿伽門農Agamemnon商討局勢,阿喀琉斯Achilleus救回布里賽伊斯Briseis,墜入愛河:
  異:
    1)《伊》中的希臘將領,包括奧德修斯,都是絕不言退的,也不會說無阿喀琉斯必敗的話,即使知道會失敗,他們也照樣會前赴後繼地出擊;
    2)這是《伊》中沒有的情節,阿伽門農沒有把布里賽伊斯交給士兵,而是直接交還給了阿喀琉斯。而且,阿喀琉斯和布里賽伊斯本就是夫妻,墜入愛河以及布里賽伊斯刺殺阿喀琉斯的情節顯然是編劇添加的爆米花成份;
  同:
    1)和電影類似,《伊》中的阿伽門農也懂得大局為重,不會計較一個女人,他要的是戰爭的勝利。他不但願意歸還阿喀琉斯布里賽伊斯,而且還允諾贈給阿喀琉斯比原來多得多的禮物——女奴、黃金、馬匹、還有富饒的七座城市...(《羅念生全集 伊里亞特》第九卷 第115-161行);

15. 奧德修斯Odysseus、帕特洛克洛斯Patroclus勸阿喀琉斯Achilleus參戰,阿喀琉斯執意返鄉:
  異:
    1)《伊》中,奧德修斯幾乎沒有同阿喀琉斯有單獨談話的時候,只是在希臘聯盟的君王們的會議上,兩人才會有對話;
    2)《伊》中,阿喀琉斯雖然沒有同意參戰,但也沒有返回家鄉的意思。他沒有參戰是因為對奪去他榮譽的阿伽門農的憤怒難消,如此重榮譽的他怎會甘心沒得到一點榮譽就返鄉呢?他只是在等待機會,等待希臘聯軍的潰敗,以此來顯示自己對於這場戰爭的重要性。
    3)電影中的帕特羅克洛斯偷偷替兄出戰,而《伊》中,在帕特羅克洛斯的請求下,阿喀琉斯同意讓帕特羅克洛斯穿上他的盔甲代他出戰;
  同:
    1)與電影相同,《伊》中帕特羅克洛斯也極力勸說阿喀琉斯解救希臘戰士們,不過儘管這樣,阿喀琉斯依然沒有參戰;

16. 特洛伊人夜襲希臘聯軍營帳,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代兄出戰被赫克托爾Hector殺死,兩軍休戰:
  異:
    1)《伊》中沒有特洛伊人夜襲希臘人,只有奧德修斯Odysseus和狄奧墨得斯Diomedes夜探敵營(《羅年生全集 伊利亞特》第十卷);火球攻擊也沒有在《伊》中出現過;
    2)前面已敘述過,《伊》中是代友出戰,而非代兄出戰。並且,帕特羅克洛斯是在阿喀琉斯知情的情況下出戰的;而且,《伊》中的帕特羅克洛斯在這場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把越過塹壕的特洛伊人擊回,解救希臘人於危難中,斬殺眾多特洛伊的英勇將領,並多次衝擊特洛伊城牆;之後,才被眾神助佑的赫克托爾殺死,並不像電影中那樣死得不明不白;
    3)《伊》中,包括赫克托爾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穿著阿喀琉斯盔甲帶領米爾彌冬人Myrmedones戰鬥的就是帕特羅克洛斯,赫克托爾殺死他時是知情的;
    4)戰爭進行中,兩軍將領碰面廝殺是時有之事,但周圍士兵並不會停下觀看,這是電影中比較搞笑的場景之一;並且,戰爭根本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告停,當然,首領除外;
    5)電影中赫克托爾殺死帕特羅克洛斯後將屍體留下交還希臘人,他的這種仁慈和《伊》中完全相反:在《伊》中,殺死敵方將領,剝奪鎧甲,搶到並凌辱屍體是獲得巨大榮譽的一種常用而殘暴的方式,也是《伊》的重要組成部份,在《伊》中多次出現。比如第十七卷:「兩軍鏖戰爭奪帕特羅克洛斯的遺體」就是最突出的表現,史詩用了整整一捲761行來描寫爭奪遺體的過程;還有第二十二卷中阿喀琉斯Achilleus殺死赫克托爾,奪去其鎧甲,用拖著遺體走的方式來凌辱赫克托爾,為帕特羅克洛斯報仇,自己也獲得巨大的榮譽;再比如第二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冒著巨大的危險,在神的指引下贖取赫克托爾的遺體...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從側面描寫了奪取敵方將領遺體並凌辱之,以及奪回我方被殺將領遺體並焚燒之的重要性;

17. 阿喀琉斯Achilleus哀傷、憤怒,焚燒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屍體,赫克托爾Hector向妻子說明逃跑密道:
  異:
    1)上一條已提過,《伊》中,所有人都知道是帕特羅克洛斯在領兵,因此阿喀琉斯沒有怪罪手下;
    2)《伊》中沒有描寫特洛伊的秘密通道,這是電影編造的;
    3)《伊》中,為帕特羅克洛斯舉行葬禮是在阿喀琉斯殺死赫克托爾之後,且這葬禮是史詩重點描寫的,不但有火葬的具體過程,還有通過競技以紀念帕特羅克洛斯;
  同:
    1)阿喀琉斯的悲痛、徹夜不眠都和《伊》相符,不過這種悲痛的氣氛在《伊》中更為濃重,整個軍隊、奴僕、甚至牲畜都為帕特羅克洛斯的死而落淚;

18.赫克托爾Hector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殺死遭凌辱:
  異:
    1)《伊》中,阿喀琉斯在受阿波羅Apollo欺騙後,追著砍殺向城裡撤退的特洛伊士兵。那時赫克托爾確實是最後一個留在城外的人,他本已為阿喀琉斯的氣勢所懾,轉身逃跑,豈知雅典娜化身為其兄——得伊福波斯Deiphobus欺騙了他,慫恿他和阿喀琉斯戰鬥,最後慘死城下。像電影中那樣,赫克托爾讓已瞄準阿喀琉斯的弓箭手停手實在是不現實的,《伊》中每個特洛伊戰士都想把阿喀琉斯殺死,無論是用長矛還是弓箭,是當面決鬥還是背後偷襲;
    2)如上所述,和電影不同的是:《伊》中赫克托爾沒有機會同家人見最後一面就已經被阿喀琉斯斬殺了;
    3)《伊》中,在兩人決鬥的時候,身後的希臘聯軍士兵並沒有撤退,而在赫克托爾被殺後,他們便一擁而上,戳擊赫克托爾的屍體。之後,阿喀琉斯才拖行屍體侮辱赫克托爾。這之後,阿喀琉斯才舉行了帕特羅克洛斯的葬禮;
    4)《伊》中,赫克托爾被殺後,特洛伊城陷入一片悲痛,人們都痛哭起來,唯有赫克托爾的妻子是在他被殺後,才從宮中來到城牆上,她見丈夫被拖行,開始痛哭;
    5)電影中並沒有出現赫克托爾的母親這一角色,這是和《伊》不同的地方;
  同:
    1)電影中有帕里斯Paris練習射箭的場景,這和《伊》相符,史詩中他本就是個箭術高手;
    2)電影中決鬥前,兩人關於誓言的對話和《伊》中基本相符,下面兩段是史詩中第二十二卷 第249-272行的對話:
 「頭盔閃亮的偉大的赫克托爾首先說話:
    『佩琉斯之子,我不在逃避你,像剛才
     繞行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三遭不停步,
     現在心靈吩咐我停下來和你拚搏,
     或是我得勝把你殺死,或是你殺死我。
     但不妨讓我們敬請神明前來作證,
     神明能最好地監督和維護我們的誓言:
     如果宙斯讓我獲勝,把你殺死,
     我不會侮辱你的身體,儘管你殘忍,
     阿基琉斯,我剝下你那副輝煌的鎧甲,
     屍體交給阿開奧斯人(即希臘聯軍一方)。你也要這樣待我。』

  捷足的阿基琉斯狠狠地看了他一眼回答說:
   『赫克托爾,最可惡的人,沒什麼條約可言,
     有如獅子和人之間不可能有信誓,
     狼和綿羊永遠不可能協和一致,
     它們始終與對方為惡互為仇敵,
     你我之間也這樣不可能有什麼友愛,
     有什麼誓言,唯有其中一個倒下,
     用自己的血餵飽持盾的戰士阿瑞斯。
     鼓起你的全部勇氣,現在正是你
     表現自己是名槍手和無畏戰士的時候。
     不會有別的結果,帕拉斯•雅典娜將用
     我的槍打到你,你殺死了我那麼多朋友,
     使我傷心,你將把欠債一起算清。』」

19.普里阿摩斯Priamus到阿喀琉斯Achilleus帳中求回赫克托耳Hector屍體,並帶走布里賽伊斯Briseis,阿喀琉斯應下12天的和平:
  異:
    1)《伊》中並不是求回,是贖回。而且,普里阿摩斯能贖回屍體也全賴神明的幫助:阿波羅Apollo首先提出應該讓赫克托爾的屍體回到特洛伊,受到應有的尊敬,接著宙斯Zeus同意並通知阿喀琉斯的母親忒提斯Thetis,讓她去說服阿喀琉斯願意接受贖禮歸還屍體,同時宙斯派神使赫爾墨斯Hermes為普里阿摩斯領路前去阿喀琉斯的營帳。
    2)電影中,普里阿摩斯說道阿喀琉斯的父親已死,實際上,佩琉斯Peleus雖已是垂暮之年,但還活在世上;
    3)阿喀琉斯答應歸還赫克托爾屍體後,普里阿摩斯並未立即離開,而是在阿喀琉斯安排下就寢,準備第二天再離開,只是神使赫爾墨斯Hermes在半夜叫醒普里阿摩斯,在不被任何人發現的情況下,領其回到特洛伊城;
  同:
    1)與電影相同,《伊》中阿喀琉斯也向普里阿摩斯允諾了12天的和平;

20.特洛伊人行赫克托耳Hector葬禮,奧德修斯Odysseus心生木馬計,希臘大軍佯裝撤軍:
  異:
    1)和電影不同的是,《伊》中特洛伊人是在阿喀琉斯應允的12天和平中的第十天才行的赫克托爾的火葬,相比對帕特羅克洛斯葬禮的描寫就顯得要仔細得多了;
    2)描寫到赫克托爾的葬禮完,《伊》便結束了。接下來電影中的故事只是在《奧德賽》The Odyssey中斷斷續續地間接出現過。而奧德修斯想出木馬計的事在《伊》和《奧》中均未出現;
    3)希臘聯軍的艦隊佯裝撤退,並隱身海灣的一段場景是《伊》中未出現的;

21.希臘人屠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阿伽門農Agamemnon、阿喀琉斯Achilleus相繼死去:
  異:
   *1)加長版電影中,潛入特洛伊城後,希臘人殘暴地屠殺百姓在《伊》和《奧》中並沒有描寫,當然也沒是否有定;
    2)普里阿摩斯、阿伽門農、阿喀琉斯的相繼死亡是這部電影最最神奇的一段故事,阿伽門農居然是死在阿喀琉斯的愛人手中,而阿喀琉斯也是因愛人而死。在《伊》中並未提及這段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阿伽門農不是死在布里賽伊斯Briseis手上;
  同:
    1)木馬計這段基本和《奧德賽》中的回憶相同。《奧》中借海倫Helena述說(第四卷 第244-258行)、墨涅拉奧斯Menelaus的回憶(第四卷 第271-289行)、費埃克斯國的著名歌人得摩多科斯Demodocus歌唱(第八卷 第500-520行)等方式,再現了木馬計:奧德修斯事先扮成乞丐潛入特洛伊城,獲得了許多消息,後來才縱火燒燬原先的營寨,和眾英雄(包括墨涅拉奧斯)藏於木馬之中。特洛伊人自己把木馬拖回衛城。特洛伊人爭論不休,坐在木馬周圍,持有三種意見:1. 用銅器戳穿木馬;2. 把木馬拖往懸崖高處推下;3. 保留木馬取悅神明。最後他們採納了最後一種,命定被希臘人摧毀;
    2)和電影相同,在其他的古希臘史詩作品中,阿喀琉斯也被射中腳踵死於帕里斯的箭下,不同於民間為大家所熟知的那段故事,阿喀琉斯被其母倒提著腳踵在冥河中清洗身體,因而變得除腳踵外全身都刀槍不入的故事並沒有在《伊》中出現;《伊》中阿喀琉斯也因為被赫克托爾從帕特羅克洛斯處奪去盔甲而一時沒有出戰,只是在火神赫菲斯托斯為其重鑄鎧甲後才出戰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22. 帕里斯Paris帶領特洛伊倖存者逃往伊達山Mount Ida,奧德修斯Odysseus焚燒阿喀琉斯Achilleus屍體:
  異:
    1)《伊》中沒有描寫阿喀琉斯的葬禮,但可以知道的是,阿喀琉斯的葬禮應該是在特洛伊城外,而且一定是非常的隆重;
    2)電影最後,帕里斯、海倫Helena、安德羅馬克Andromacha(赫克托爾的妻子)、布里賽伊斯Briseis以及一部份特洛伊百姓從密道成功逃到伊達山,但從《奧德賽》得知,海倫跟隨墨涅拉奧斯Menelaus回到了希臘,赫克托爾的兒子被希臘人從樓上扔下摔死,帕里斯和安德羅馬克應該也死在特洛伊;


參考書籍:
羅念生著:《羅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亞特》,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王煥生著:《荷馬史詩•奧德賽》,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陳中梅著:《奧德賽》,譯林出版社。
陳中梅著:《神聖的荷馬 荷馬史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