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oniak

鲸鱼马戏团/残缺的和声/和睦相处

8 / 16,095人    145分鐘

導演: 貝拉塔爾 Agnes Hranitzky
編劇: Laszlo Krasznahorkai
演員: Lars Rudolph Peter Fitzpatrick 漢娜席古拉 Janos Derzs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Y

2009-07-29 07:14:14

長鏡頭筆記


如果只用一個長鏡頭,怎樣表現廣場上聚集的人群?

不入流的拍法是:把攝影機擺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拍一下全景和群像,如果想的多一點再加一點推拉搖移。第一次拍片的時候老師坐在我旁邊,語重心長地邊看學生短片邊告訴我,別用長鏡頭,一定要把鏡頭分解,你看,換了,又換了……一個動作要用幾個鏡頭來表示。相信每個人都會經過這樣把一個動作分解成無數鏡頭的痛苦的「成長」過程,然後仰著頭天真的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用長鏡頭???

看了貝拉·塔爾,我真想抽那些號稱自己用了長鏡頭的天真孩子們(包括我自己在內),長鏡頭不等於靜止的記錄,你們還以為自己是盧米埃爾呢?而是一種更高的藝術表現手法。之所以大師用了長鏡頭是大師,我們用了長鏡頭是不入流,就是因為我們不懂電影,更不懂調度。

在我看來,剪輯反而是為了避免在表現中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拍一個正在行走中的人,「正常」可以是拍一個離去的背影,接正面到了下一個地點。可是長鏡頭的跟拍,就要鋪設軌道,行走的路線都要經過精心的佈置,導演的心中要有描畫出所有可能的畫面,而不是看演員走到差不多的位置,就適時地喊停。像香港電影這樣面向市場的製作顯然不會選擇長鏡頭,他們會用剪輯更簡單省時地交代出情節,但不得不承認,跟拍更有張力,每一幀都能傳達出綿長的情緒。依賴剪輯的拍法幾乎在每部電影中都看得到,但是全部依靠現場拍攝的長鏡頭,就少之又少。

貝拉·塔爾在《鯨魚馬戲團》裡的廣場就拍得讓人驚嘆。在廣場這樣一個如此開闊的室外場景中拍形形色色的人,並且始終跟著主要人物的腳步,展現不同人的狀態,一個長鏡頭中有特寫,有近景,由全景,景別的交替從來不顯得侷促——這就叫大師。

我看過的讓我唸唸不忘的長鏡頭電影,一部是《你還活著》,鏡頭幾乎放著不動,但卻沒有處於被動的位置,而是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導演在固定了鏡頭之後,充分調度起演員,鏡頭空間被分成了多個層次,每個場景都不是平面的,而是一層引出下一層,豐富得像一個遊戲迷宮。而面對貝拉·塔爾,他對鏡頭的掌控簡直完美,三十幾個鏡頭構成一百四十分鐘的電影,不是偷懶,而是大大增加了拍攝的難度,我在看電影的時候甚至跟著猜測,要表現下一個動作導演會把鏡頭怎樣移動?要做怎樣的準備?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而每一個畫面的轉接總是會從我的眼前溜走,因為他的長鏡頭用的遊刃有餘,每個鏡頭都不慌不忙,絕對找不出一個侷促的推或拉。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影片的最後一個老年人與一個坐在醫院病床上的年輕人對話。這個鏡頭的開始是近景,兩個人的正面,當談話接近尾聲,鏡頭開始慢慢地向外拉,而這個時候觀眾的注意力還集中在老人沒有完成的說話上,當談話完畢,鏡頭已經悄悄向外滑出足夠的空間,讓老人可以站起來向外走,直到走出鏡頭還保持著畫面的美感……這僅僅是一個小的例子,片中更多複雜的調度,不是文字能夠分析清楚的。

這種電影可以說最大地還原了電影的藝術本質,或許更多的人會認為電影的本質是技術的,因為我們習慣了把攝影機當成傳達思想的工具,成片的一半靠拍攝另一半要靠剪輯。但如果真的把鏡頭當成畫筆呢?提倡作者論和「攝影機筆」的特呂弗只在外在層面提高了導演的地位,卻沒有更多地去挖掘鏡頭本身的「筆」特性。在貝拉·塔爾的長鏡頭裡,豐富的景別和充溢的情緒是依靠導演的細心安排和對鏡頭的重視,在這裡沒有剪輯中常見的所謂主觀鏡頭,客觀鏡頭,每一個鏡頭都代表著導演審視的目光,他以一種時刻在場的身份全程「記錄」了故事的發生,電影本身的主角也是被記錄的對象,只有躲在攝影機後面的那一雙眼睛能夠控制局面……想到這裡,心裡總湧動著一種神聖……

這樣的敘事滲透了導演強烈的主觀色彩,而這個特點在《來自倫敦的男人》裡體現的更加明顯,有很多次都能看到記錄了主人公進入空間又走出空間的過程之後,鏡頭往往會刻意得在一個小物件上停留一會,比如一把鎖,一縷陽光,有時候會適時地有舒緩的音樂……這時候的電影暫時脫離了敘事,而是發展了自己的詩意空間,如果說敘事是一條縱向發展的直線,那麼這些小的特寫就是在直線之外,又拓展出一個平面。

總之,總之這樣的長鏡頭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或許看起來會顯得乏味,但鏡頭之後的詩意卻值得反覆欣賞。

想起《鯨魚馬戲團》中一個主人公吃飯的鏡頭,在逼仄的小屋裡,他吃著罐頭裝的湯泡乾麵包,雖然是黑白電影,但我想像那時的顏色一定是灰色的,當鏡頭由手部特寫轉成主人公的近景,他拿起勺子吃乾麵包的時候,腦海中只出現一句話:不管怎樣的生活,都是用來品嚐的……不管怎樣的生活,都是用來品嚐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