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舒特拉的名单(港)/辛德勒名单

9 / 1,452,345人    195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演員: 連恩尼遜 班金斯利 雷夫范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09-07-25 03:10:29

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再次看《辛德勒的名單》,對於這種經典的影片,特別是有關生命、有關生命的信仰時,總是遲遲不敢下筆寫影評。影片的內容我不想多說,好的影片不是隨隨便便想像便可以拍出來的,這需要思想的沉澱,有時候是命運的玩弄、歷史的殘酷;但又不是所有的不幸命運都可以成為電影、所有的思想沉澱都可以搬上螢幕的。我說這麼多,只是建議沒看過的還是先找來正版的DVD起碼先觀賞上一遍再去看任何的評價、劇透,
既然難於下筆,於是決定從最淺顯的開始,先說說這部影片的視聽語言。
影片正式開始的第一秒,便是一支正在畫燃的火柴,如黑夜的星光般劃破了寂靜的黑暗,接著便是由它點燃的一支支蠟燭,接著出現的是一張桌子、一瓶墨水、一支鋼筆……它是不是代表了些什麼我不敢妄加評論,但是單看這看似無聊隨意實則精心暗示的開頭,便一下子營造了一種一探究竟的吸引力。再往下看,幾行字幕簡單地交代了影片的背景,畫面里出現的是清晨微冷的車站、一些簡陋的桌椅、一枚冰冷的印章……越是這樣的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越是把一切刻畫的冰冷無感,越是刻意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客觀冷靜的記錄著一切,就在心理上越發的使觀眾感覺到這應該是一個溫暖且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個,也正是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所拿手的。另外這種類似於新聞拍攝技巧,也為影片帶來一種具有高度逼真和紀實感的風格。
影片全片三個多小時幾乎都是採用這樣一種黑白畫面來敘事,直到尾聲部份,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螢幕上才突然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眾有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之後的開朗心情。在尾聲這一段,攝影時使用的長短焦距的變化以及刻意追求的橫向延伸的畫面效果,也使得片子的視覺審美被營造得豐富而大氣,黑與白的變化、主與次的穿插,給觀眾帶來了新奇的魅力。
除了尾聲部份,整部電影唯一強調的鮮明色彩是一個猶太小姑娘的紅大衣。這也是每個評析《辛德勒名單》都不得不提的點。史匹柏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辛德勒眼裡,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螢幕上,是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紅色,代表的是生命和希望。在一片以灰色的冷峻而嚴肅的世界裡,導演就是用這點殘紅傳達出對生存的乞求,羸弱卻強烈得刺眼。
另外在這部影片中,視聽語言方面還需要講的就是史匹柏神秘的黃金分割線。在他的的攝影機中,潛在著一條神奇的黃金分割線,他用這條線劃分著四方鏡頭,展現著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變化無常的內心世界。影片前半部份,辛德勒對斯太爾恩佔有統治地位。在場景的安排上,史匹柏儘量拉大兩人的距離感。辛德勒和斯太爾恩都在鏡頭的邊緣,但辛德勒像一堵牆似的擋在鏡頭前,把對面的斯太爾恩擠到了一邊,明白無疑的顯示出他的主導地位。這種看似不和諧的鏡頭應運,恰恰帶給我們一種強大的緊張感和距離感,起到先發制人的效果。當辛德勒把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行為推卸給社會和戰爭時,斯太爾恩終於正面駁回了他。他的堅韌、勇敢展現在他那張不動聲色的面孔上,最終使辛德勒真正開始他的「救援」。史匹柏在這裡運用了側拍,堵在鏡頭前的成了斯太爾恩,讓我們感受到辛德勒在這次談判中的劣勢,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在這次爭吵中的溫情。
接下來,是避不開的的要講講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略微講一點吧。
有人說,史匹柏的這部影片又創造了一個英雄神話,也許是吧,但這絕不是作者最想表現的。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避不了的會表達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泯滅,幾十年來,不知多少導演用了多少種方法來表達,有的的確有出彩的地方,但是一提到《辛德勒的名單》,似乎那些光輝閃爍地便顯得羸弱了。因為除了對惡的表達,這部影片更多地表現的是美,是閃耀在血跡中的愛。這個,也才是史匹柏真正想表達和體現的。
以前聽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只是當作老年人信仰佛教、對來世虛幻的美好嚮往而已。但當看完這部影片,看到斯太爾恩代表猶太人為辛德勒鑄造的刻有「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指環的情節時,不免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些層次的理解。
影片以《辛德勒的名單》為名,看起來像是找不到好的名稱而強加上去的,實則不然。在那樣兵荒馬亂是的時代,生命是不被尊重的,可以隨意被屠殺、隨意被踐踏,人的生命脆弱的如同一張紙片,甚至有時候還不如一張紙片來的珍貴。而辛德勒,就是用紙片的形式將這些生命保存下來,這是對生命冒犯形式無聲的控訴,也是對生命最大限度的尊重。辛德勒的名單,其實代表的就是生命,辛德勒的工廠猶太人助理斯太爾恩,在受理辛德勒的猶太人名單之後,說了句讓人悲喜無力的話:「這些名單是生命!名單以外是深淵!」導演選擇《辛德勒的名單》這個名稱,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