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南橋

2009-07-21 22:13:59

小雞快跑


《追風箏的人》電影的結尾,有點像《小雞快跑》:都是在逃脫厄運後,在一片綠地上,一家人在放風箏,或盪鞦韆,而顯出過去的經歷,猶如一個不堪回首的噩夢。這是一個像徵,說明到了美國,就風平浪靜,從此幸福地生活了。

雞為什麼過馬路?

因為要逃脫塔利班。

有人說《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是顯出了美國的價值觀完勝,這是個俗套,是個迎合。這個不容否認。不迎合美國價值觀的電影,在美國也很難贏得大眾和票房。不反映美國價值,難道反映塔利班價值嗎?這是好萊塢出品,你能指望它怎麼樣?這是大眾文化,大眾是不可能理解一個故事背後的那些錯綜複雜,而更多只是關注電影在講著什麼樣的一個故事,是否吻合自己的心理預期,或是相反,是否和自己的生活拉開了足夠的距離,形成了其心目中的異國情調來?

其實中國的文藝作品在西方的待遇也一樣。純粹中譯的作品,包括《狼圖騰》在內,由於美國人太陌生,銷量很有限。而書店裡充斥的中國題材的作品,很多是「憶苦思甜」式的後傷痕文學,也是要迎合西方人對於中國的陳見。包括哈金在內,寫到的中國,都是苦難的,悲慘的,以致於同胞看了,見不到對祖國的一點溫情。在書店裡拿到一些中國作家用英文寫的作品,常常氣不打一處來,因為除了文革你的苦難,就沒有別的好些了嗎?我不是說要改為歌功頌德,可是為什麼不在現實的苦與樂的交集中找些題材呢?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迎合美國價值觀就一定是不好的。電影確實將很多問題,歸咎給塔利班,蘇聯,還有阿富汗境內的種族問題。美國人確實喜歡扮演大救星的角色,電影裡那個被美國化了的阿米爾,才可以拯救自己的侄兒脫離塔利班之魔爪。可是想想塔利班又有什麼好?你需要有人天天上街像風紀警察一樣檢查你的鬍鬚嗎?而那殘酷的「石刑」,今日連沙特王妃都還需要通過在英國政治避難來逃避。面對同樣的問題,耶穌撿起石頭問眾人: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可以來砸她。這種悲憫和寬容的精神,才是一個人類文明大廈的牆角石。這個世界上需要多元,可是不能讓它壓倒一切,包括是非判斷,以及如電影中說的那樣,對正派的追求。

更好的境界,是超脫了美國生活方式是與非的黑白式論斷,而是將其對立統一後的一種新的提升。另外一部移民文學What is the what, 寫的是蘇丹難民華倫天奴•阿恰克•鄧從蘇丹輾轉到美國的遭遇。此書是以鄧的第一人稱寫作,但是作者是一美國人,叫Dave Eggers, 這部書的聲音就與眾不同,打破了從落後社會到發達社會這種套路。在這本書里,從蘇丹的內戰中逃出,經大難不死的鄧,居然在美國,在亞特蘭大,遇到劫匪,差點送命。

回到剛開始的一個問題,雞過了馬路之後呢?是否就從此幸福地生活在這裡?這是What is the what 超越一點的地方。和大部份偉大的作品一樣,終於一個問號(而非句號或者感嘆號)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作家不是要給人答案,他是要來帶著我們去提出好的問題的。

但是提出這麼一個好的問題,更像是一個希臘悲劇,至少到目前,還沒有聽說好萊塢計劃將華倫天奴·阿恰克·鄧的故事變成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