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博物館驚魂夜2--Night at The Museum II: Battle of the Smi

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惊魂夜/翻生侏罗馆

6 / 212,939人    105分鐘

導演: 薛恩李維
編劇: 勞柏卡藍 湯瑪斯雷恩
演員: 艾美亞當斯 班史提勒 羅賓威廉斯 喬納希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3號的腳步

2009-07-18 03:40:57

博物館驚魂夜之文史知識學習小備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自然歷史博物館裡的人物~
  1、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
    人稱老羅斯福,暱稱泰迪Teddy,美國第26任總統。他的獨特個性和改革主義政策,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因成功地調停了日俄戰爭而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美國人。曾經是美國陸軍的騎兵軍官、參加過美西戰爭,在任期間擴充海軍、積極進行對外干涉和侵略,對美洲實行「門羅主義」,對內將廣大土地收為國有並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也是美國「總統山」頭像中唯一一個二十世紀的總統。

  2、小羅馬指揮官人偶——蓋烏斯·屋大維
    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蓋烏斯·屋大維,被尊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是凱撒大帝的甥孫和養子,亦被正式指定為凱撒的繼承人。前43年,他與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打敗了刺殺凱撒大帝的共和派貴族,成為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43年。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

  3、小牛仔人偶——傑迪戴亞·史密斯 Jedediah 史密斯 (1798-1831)
    傑迪戴亞·史密斯。皮毛商人及著名的探險家。1825年他帶領17個手下從大鹽湖啟程向西北加州方向前進尋求新的貿易路線。在穿越了莫哈維沙漠後,到達了今天加州洛山磯附近的聖蓋博教堂。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從東部來到加州的白人,在遭到西班牙政府的遣返後,他繼續向北成為第一個穿越內華達山脈的人,進而轉向東北又成為第一個穿越大鹽湖沙漠的白人。

  4、梳小辮子的匈奴胖哥——阿提拉 Attila(406年—453年)
Attila(406年—453年)
    阿提拉,古代歐亞大陸匈奴人最偉大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打擊。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夏隆之戰被停止了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義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造成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移。

   5、印地安少女——薩卡加維亞 Sacagawea
    Sacagawea (c. 1787年 – 1812年12月20日或1884年4月9日)薩卡加維亞是肖肖尼族印地安人。1800年,當她才12歲大時,被希達察族的印地安人抓走,1804年被賣給或輸給了一位法裔加拿大籍的設陷阱捕獸者及商人夏博諾,成為夏博諾的其中一位妻子。1805年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隊行經現在的北達科他州時,夏博諾及薩卡加維亞加入他們的遠征隊行列。薩卡加維亞後來成為遠征隊中的馳名嚮導及翻譯,幫助遠征隊隊員完成到達太平洋彼岸的旅程。她的頭像被印在新款的一元美金紀念金幣上。

  6、野人——尼安德特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拉丁文)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萬到3.7萬年前的時代中,因為首次在德國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發現而得名。在他們的墳墓中已經出現了鮮花等陪葬品。尼安德特人最後隨著冰川期的蔓延而滅亡,被克洛馬農人取代。
  
   二、史密森尼博物館裡的人物~(新人~~)
   1,Amelia Earhart 女主角 熱愛冒險的美麗機師——阿米利亞·埃爾哈特
     Amelia Earhart(1897年7月24日—1937年7月2日失蹤,1939年1月5日被宣佈逝世)飛行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被人們稱為「林白女士」,意為女性中的林白。1928年,阿米利亞和另外2個人乘飛機飛越大西洋。4年後,她成為繼林白之後又一個孤身飛行的飛行員。1934年,阿米利亞駕機從夏威夷飛往加利福尼亞洲,此前已經有10位飛行員在這段旅程上喪命。1937年,阿米利亞駕機從佛羅里達州起飛,打算進行一次環球飛行最終抵達加利福尼亞洲。但不幸的是,阿米利亞和她的飛機一起失蹤,失蹤地點據信是在距豪蘭島海岸56.14公里至160.4公裡的區域內。另外,阿米利亞還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女權運動者

   2,Ivan the Terrible 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
    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
    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鞏固專制政權,強化國家中央集權。其軍事改革的基本內容,是完善軍事指揮體系,建立常備軍,整頓俄國地方部隊的勤務和調整俄國邊境守備與屯紮勤務。這次改革奠定了俄國正規軍的基礎。執政時期,制訂了第一部軍隊條令。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伊凡四世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3、Al Capone 30年代芝加哥黑幫頭領卡彭
    Al Capone(1899年-1947年)卡彭出生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是黑手黨「暴徒時代」當仁不讓的標誌。當卡彭在10個月內連續幹掉322個對手之後,他就升級為第一個非西西里裔的黑手黨教父。卡彭時代的黑手黨徒風衣下藏著衝鋒鎗,火併時用手榴彈開路,強硬殘忍的作風令其他黑幫膽寒。卡彭親手幹掉的不下百人,僥倖躲過的伏擊至少百次。

  4、Gen. George Armstrong Custer 卡斯特將軍
    George Armstrong Custer(1839-1876)美國曆史上的傳奇人物,美國陸軍西點軍校1861屆 學生。在南北戰爭中因驍勇善戰而倍受林肯青睬,南北戰爭後被派到美國西部去鎮壓印第安人。他的性格有兩個方面:一面亮堂、一面陰暗。其人虛榮性很強,一有機會就千方百計想在報紙上拋頭露面:他經常身穿的黃褐色鹿皮服裝、流暢的金棕色捲髮,都是為了這個目的。1876年6月25日,在蒙大那州小比格霍恩河附近的山谷里,無視部下忠告的卡斯特將軍率領266名騎兵輕敵冒進,很快他們就遭到了印第安人的伏擊。面對綽號「瘋馬」的印第安酋長所率領的3500名印第安戰士的攻擊,卡斯特率領部下進行了浴血抵抗,然而不到三個小時內,他本人就和手下的所有人馬一起被斬盡殺絕、慘死在印第安人手中。

  5、Napoleon 小侖
    Napoléon 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份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在位前期是法國人民的驕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與愛戴。特彆強調,此人身高只有159cm。

  6、法老——卡門拉Kahmunrah (據說此人物純屬虛構)

    7、林肯總統

    
   三,畫作:
  1、Crying Girl 哭泣的女孩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美國畫家、雕塑家和圖形藝術家。最初使用抽象的表現主義技法,但到20世紀60年代轉向波普藝術,因而享有盛名。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是色彩鮮艷的大幅連環漫畫,像《哇:》(1963)。20世紀60年代中,他把莫內、畢卡索和馬蒂斯等畫家的著名畫作轉成波普的版本。70年代他也製作雕塑,在這些雕塑中再現出裝飾派藝術形式。80年代他在一個紐約辦公大樓里畫了一幅五層樓高的壁畫。
    作為美國最著名的波普藝術家之一,利希滕斯坦對波普藝術所下的定義比任何美國波普藝術家都更貼切。他採用最平淡無奇的連環畫或廣告畫作他的基本題材,然後用油畫或丙烯顏料忠實地將它們放大,用色鮮艷,平塗加線描,有的還用儀器來放大。
    這裡的《哭泣的女孩》(Crying Girl)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創作出來的,其形象就來自美國日常常見的連環畫。雖然女孩的表情面帶憂鬱,但作品基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是美國日常生活中一個平常的人物形象。利希滕斯坦的意圖就在於「消除作品本身的意義」,這也是波普藝術的一個特點。類似的畫作還有《戴髮帶的女孩》、《溺水女孩》等。

  2、Little Dancer of Fourteen Years十四歲的小舞者
    這幅作品是德加( Edgar Degas)的代表作。德加似乎對芭蕾舞者情有獨鐘。
    面對這座蠟像,觀眾目瞪口呆,好像覺得難受,粉粉逃開。這尊小蠟像寫實的逼真程度給觀眾帶來明顯的不安;所有他們對於雕塑、對這沒有生氣的冷肅白色、對這數世紀以來不斷被模仿的陳腔濫調的意念都開始動搖起來。 就像某些聖母像化了妝,穿著袍子;就像布爾勾教堂的耶穌,使用真的頭髮、真的荊棘、真的布料。竇加先生的芭蕾舞者也是,穿著真的舞裙,結著真的絲帶,穿著真的舞衣,使用真的頭髮。著了色的頭,稍微向後仰,下巴向前傾,嘴巴微張,病弱的臉孔,灰褐色、疲倦、未老先衰。雙手撐在背後,手掌交疊。平板的胸口,禁錮在白色的舞衣里,衣料是由蠟揉塑而成。雙腿的姿態,像是在準備戰鬥,因過度練習而緊張扭曲的雙腿之上,是小亭子般的輕紗裙。 僵硬的頸子,圍繞著金蔥般的鍛帶,頭髮落到肩上又翹起,髮髻上,裝飾著與頸上相同的絲帶,就像是真實的馬鬃。目光注視下,這位舞者就這樣似乎活生生的,隨時準備離開基台。

  3、The thinker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

   4,Nighthawks
    夜遊者(Nighthawks,1942)是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描繪人們坐在城裡的餐廳吃晚餐。它除了是畫家的代表作以外,也是其中一張最為人所熟悉的美國藝術品。它現在被收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畫作的靈感來自一個在霍普居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餐廳。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開始晝夜遊者,因為在珍珠港之後,他深深地感受到籠罩著美國的一片愁雲慘霧,而他也把這種感覺融入這幅畫作里。在餐廳外,城市的街都是空空如也的,在餐廳裡的三個人也沒有對對方談話或看著其他人,但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左邊的兩人是情人,背對的男人孤獨地坐著。而餐廳內的唯一一個服務生生,雖然有抬起頭來,但似乎是望著顧客們後面的窗戶。各人看似身處同一幅畫面,但又其實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中,跟雷內•馬格利特的Golconda有異曲同工之妙。
    畫作描繪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孤獨;這是霍普一向慣用的主題。如果細心一點看,會發現餐廳沒有明顯的門口可以讓客人走出去,突顯了畫作的另一個主旨:囚禁與限制。霍普否認他是故意畫成這樣的,但他承認「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在畫作完成的那個年代,螢光燈技術才剛剛出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畫中的餐廳對比窗太空空如也而又漆黑的街道,會發出一陣怪異陰森的光。菲利士菸草的廣就是以它作藍本拍攝的。

  5、V-J Day at Times Square (很喜歡進入此畫的情節)
    時代廣場的勝利日
    這是一張極其經典的照片,作為二戰勝利的象徵被廣為流傳,又是人類最美好愛情的見證! 當二戰結束的消息傳到紐約的時代廣場,一位狂喜的海軍士兵摟過正在身旁的陌生護士熱烈地親吻著她.旁邊的人則報以會心的微笑:畢竟勝利來臨了,是值得高興的事!照片出現於《時代》雜誌,是反映戰爭結束後人們輕鬆歡樂心情的優秀作品.它不飾雕琢,清新自然.40年後,攝影者阿爾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報上刊登尋人啟事找到了當年的這兩位照片中的男女,他們已成了子孫滿堂的爺爺和奶奶
  
    6、The shipwreck of the Minotaur
    米諾陶戰艦的傾覆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Joseph Mallord 威廉 Turner)的一幅作品。J.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對後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他的作品並不受重視,但現代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
 
  7,Balloon dog
   《氣球狗》(Balloon Dog)是一隻充滿空氣、有如臘腸組成的淘氣版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雖然它看似天真無邪,但它卻同時承載了藝術的審美與情色的乖僻。而最大的問題是比例的大小。若在室內藝廊觀看《氣球狗》(Balloon Dog)這件巨大、閃耀著金屬光芒的作品,它立起來的最高處高達10英呎,將會產生一種怪異的巨大感,眼前也有些微的脅迫感;但是放在屋頂上,廣闊的天空以及博物館由南至西的敞開空間,相較之下,便讓這件作品顯得矮小許多。 也因此,Jeff Koons雕塑的親昵性被削弱了。著重於細節表現的完美主義,正是他作品最令人懾服的一面:注意那形狀十分嚴謹的蝴蝶結、氣球狗的鼻子,或者有交迭與摺痕之處,以及心型包裝上那繃張的商標。縱使再小心翼翼地、深思熟慮地觀看,戶外的環境仍然是會使人分心。

  8、American Gothic (與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稱為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
 1930年8月,伍德在愛荷華(美國愛荷華州)南部的一個小鎮看到一所頗具哥德式風格的房子,它建於1880年代,有五個房間。此建築物的緊湊和堅實的設計,尤其是閣樓上的哥德式窗戶,給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像著一個農夫和他的女兒站在房子前面,然後拍下這個房子的照片帶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請他62歲的牙醫和他30歲的妹妹作為畫中人物的模特,並讓他們穿上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衣服。雖然在畫中兩人是站在一塊的,但實際上這兩個人物是在不同的場合下完成的。
  伍德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作品,及時趕上了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展覽。雖然一開始裁判們對是否要接受他這幅畫上有分歧,但這幅畫最後得以參展並獲得了銅獎和300美元的獎勵。當時這幅畫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個藝術批評家指責該畫是「侮辱普通鄉村人民的漫畫」。有人認為伍德用這幅畫來諷刺中西部文化的狹隘和壓抑,但伍德本人否定了這種說法;也有人把這幅畫理解為對美國鄉村道德品質的頌揚;還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主題非常曖昧,既有讚揚的肯定,又不乏諷刺的意味。後來伍德自己透露他的畫中含有諷刺的因素,但至於是哪些因素他緘口不言。
  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視,雙唇緊閉,黃瘦的臉上表情十分嚴肅,鼻樑上一絲不苟地架著圓圓的眼鏡。他沾滿泥巴的手裡拿著一個叉,它既代表了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年代,農民們勤勞耕作的精神,也像徵著在19世紀男權社會中,不容置疑的男性權威和力量。從構圖上來看,這個叉與人物橢圓形的臉和人物身後哥德式窗戶的線條相呼應。站在他身邊的女人一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裝扮,從髮型到服飾,甚至到表情,都讓人聯想起簡·愛。同男人一樣,女人的表情也不苟言笑,只因那個年代的女性以嚴謹、矜持、勤勞、克己為美德。她略微站在男人身後,眼睛看向男人,有點「唯他是聽」的意味。    
    
    附加:劇終散場的惡搞——摩托羅拉
手機的誕生被杜撰成一個叫摩托羅拉的年輕人無意間撿到被男主角帶入歷史的手機(需要提醒的是,影片結束時別急著閃人,這段故事要到出字幕時才會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