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洞頻率--Frequency

黑洞频率/隔世救未来/生死频率

7.4 / 115,698人    118分鐘

導演: 奎葛利霍里
編劇: 陶比艾瑪李奇
演員: 丹尼斯奎德 吉姆卡維佐 安德魯布瑞格 Elizabeth Mitchell (Ⅰ) 諾亞艾莫瑞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加勒比小鱷魚

2009-07-06 18:53:07

黑洞頻率:跨界達人的成敗得失


    有人說中國電影最大的毛病是對「類型」的界定不清晰,這不是最大的毛病也是很大的毛病。但就算在好萊塢,對類型無法駕輕就熟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這些沒有掌握商業時代電影真諦的「物種」,很快就被好萊塢星球淘汰了。然而,就在類型片大行其道的年代,卻常常有人劍走偏鋒且收穫頗豐,我願意指名道姓點出來的,首先就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當年頗為搶眼的《一級恐懼》、《哈特之戰》、《黑洞頻率》都是其作品,從這些影片中我們能發掘出甚為豐富的元素:科幻、犯罪、戰爭、家庭、驚悚、災難……如果一個元素成為一部電影的關鍵詞也就無甚稱奇,但是如果數個元素同時搶佔一部影片的情節走向,未免讓人有些情緒失調。很多時候,霍布里特更像是一個不同類型的跨界者,在失調與協調之間,成就了其獨特的敘事美學。
先來看《黑洞頻率》。
      它是科幻片嗎?也許是。是災難片嗎?算是。是犯罪片麼,是啊。是家庭片嗎?當然是。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
      奪人眼球的首先是它科幻片的外衣:當慣了科幻影片製片人的托比·艾默里奇親自操刀編劇,講述了一個電波在不同時空互動的故事。但是,如果深入看片,時空穿梭也好平行宇宙也罷,科幻在這裡與其說是噱頭,不如說是幌子,撩撥到一大幫科幻迷們的神經,卻猶如隔靴搔癢。助推情節前進的,不是「改變了的過去如何改變未來」,而是憂鬱的詹姆斯·卡維澤飾演的警察約翰,如何遊走在對父親深深的愛和偵破南丁格爾兇殺案之間的曖昧不明。由於沒有在電波時空傳遞的前因後果上過多著力,很多喜歡扯相對論淡的硬科幻迷們不屑下嘴去咬破綻。相較而言,艾默里奇領銜製作人的另一部影片《蝴蝶效應》似乎更得人心,它祭出「混沌理論」的大旗,立刻迎來硬科幻迷們的熱烈討論。晚於《黑洞頻率》四年之後成片的這部《蝴蝶效應》中,關於「不同的決策帶來不同的結局」的命運大分割,對故事的走向的劃分更為清晰,雖然生硬但卻絕不失協調,它似乎以《黑洞頻率》為起點,在命運大挪移的光轉流離之路上,走得更遠。
      再來看《黑洞頻率》的災難片元素。「災難」本不該成為《黑洞頻率》的關鍵詞,但為拍攝火災而燒掉的25000加侖丙烷、主演丹尼斯·奎德在倉庫大火中收穫的縫了16針的頭部創傷,顯然不是鬧著玩的,這一切只因為丹尼·斯奎德飾演的是一名消防員。當我看到影片開頭火場一幕,幾乎認定這將是一部災難片:丹尼斯·奎德臨危受命,穿越火海,在千鈞一髮之際,救人於陰陽邊界。但這場開篇大戲不過走一個過場,劇情很快歸於平淡,我們的目光隨著主人公年輕時對棒球的迷戀,又過渡到極光照耀下高聳的天線,最後——幾乎令人疑惑地——轉而投向年少主人公與消防員父親的父子情誼。直到主人公發現電波穿越時空的驚天秘密,穀倉火災大戲才重裝上陣。雖然大火激動人心,但明顯是在主線劇情外的一次用力過猛,因為接下來的線索,突然轉向「南丁 格爾」連鎖殺人案。
     這就引出了影片的第三個屬性:犯罪片。對於導演霍布里特,犯罪片可謂信手拈來。他曾因指導《紐約重案組》(NYPD Blue)的部份劇集而榮膺艾美獎,而其大螢幕出山之作《一級恐懼》,也是一部犯罪心理片。《黑洞頻率》顯然是他放手一搏的另一次機會。影片中,30年後的兒子與30年前的父親聯手斷案:兒子靠父親收集的證據找到嫌兇,父親靠兒子指點的線索親手擒賊,並且,二人與罪犯數次巷戰肉搏,最後一場客廳遭遇戰可謂經典橋段:在不同時空的同一時刻,父子兩人居然共同遇敵,隨著鏡頭的來回切換,觀眾的視聽也遭受了雙重壓迫,為了兩個場景中的人物共同揪心。父子兩人靠電波攜手出擊的段落,幾乎是整部影片的亮點所在。
      另一些無法忘卻的片段就是卡維澤憂鬱的目光和深情的淚水。目光所向,寫滿了痛失父親或母親的悲傷,淚水無聲,彷彿說盡對無法挽回過去的遺憾。影片真正感人之處,是渲染至深直抵人心的父子親情和家庭溫暖。30年後的小強尼已經成為一名警察,但父親卻死於火災,當他發現電波的秘密如獲至寶,不斷地喚回父親的重生,經歷過幾次失敗:穀倉大火、吸菸導致的肺癌……父親終於出現,而母親也由於約翰的不斷地改變時空,遭受了生死幾重天。我們看到約翰永不放棄地挽回再挽回,而幾起幾落的劇情跌宕,也使得催淚觀眾成為必然。很多看過影片的觀眾說:哪個經歷過痛失親友的人,不想通過一切機會挽回他們呢?《黑洞頻率》成為最方便的彌補過失的救命草和後悔藥,結結實實地發揮效力,讓觀眾一訴衷腸。
      跨界者面臨的問題,往往是造出或是顧此失彼或是厚此薄彼的「四不像」,但《黑洞頻率》雖然有旁逸斜出,但卻絕不蕪雜。比如,各種元素在馬上就要失調的時候點到為止,像兩場大火的戲還有關於棒球的幾場戲等。另外,各種元素始終保持著前後呼應和隨時互動,比如消防員父親的職業設置,為改變命運提供了方便,也為警察約翰挽回父親生命提供了感情支撐;護士母親的職業設置,與父子攜手偵破的「南丁格爾」連鎖殺人案息息相關,甚至母親成為某個時空中的被害人;棒球不僅是維繫父子感情的道具,也成為後來證明父親清白的證據。這些元素環環相扣,不露痕跡。
      在經歷了「科幻片」的時空感和未來風、經受了「災難片」的千鈞一髮和扣人心弦、經過了「犯罪片」的層層懸疑和深深恐懼,影片終於通過宣洩家庭情感尤其是父子親情,到達了數個類型元素錦瑟和鳴的巔峰。
      可見,導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很樂意在一部片裡同時玩轉各種類型元素,真可謂跨界達人啊,但稍有不慎,便有馬失前蹄的危險。之前有《一級恐懼》就有節奏拖沓和「到底在探討心理疾病還是法理公正」疑惑的弊病,之後有《哈特之戰》的戰爭和法律元素孰重孰輕的失衡問題。看來,唯一的辦法,可能就是戒掉「貪心」二字,把一兩個關鍵詞討論清楚,其他的,再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