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

怎样都行/纽约遇到爱/总之得就得

7.1 / 76,870人    93分鐘 | USA:92分鐘 (Tribeca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9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賴瑞大衛 亞當布魯克 亨利卡維爾 派翠西亞克拉克森 伊雯瑞秋伍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09-07-03 14:11:05

如何識別一個潛在的國際化憤渣


首先,為什麼要強調「國際化」呢,因為「憤」也跟諸如某權,某主一樣,在中國就有了和諧高雅的特色,跟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以美帝國主義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已開發國家——都不一樣,是以有中國特色的「憤青」不在此列。

其次何謂「憤」,就是「憤世嫉俗」的簡稱,對於「憤」一般英語裡必須會用到兩個形容詞:cynical和sarcastic,簡單的說就是看啥都不順眼,外加嘴還特別的賤,比如文學史上最受歡迎的「憤」Mr.Darcy(順便說C.Firth本人也是個憤)

最後「憤」也有一個成長髮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一般分為「憤青」(再次特別註明:有中國特色的不在此列),「憤中」和最高級別的「憤渣」。本片中Larry David飾演的Boris就是一個典型的憤渣。

「 憤」註定了是跟美好的中產階級生活格格不入的,他們往往BS且不擅長社交(這裡用「且」是因為BS與「不擅長」之間有因果、果因、並列等等幾種關係,很難用一個簡單的連詞表示,以下同),不在乎且沒有積蓄,對以婚姻為聯繫的家庭體制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社會體制嗤之以鼻且往往會孤獨終老,自以為比別人都聰明都透徹且對其他人類帶有從憐憫到鄙夷到仇視等等的「俯視」感。

所以很明顯,「憤」不是一天變成的。「憤青」和「憤中」還有可能脫「憤」,「憤渣」則是「赤(果果的)憤」,世界上八成心智健康的女/男性都不會想要這樣一個伴侶,可是「憤渣」也不全是由「憤青」的老年進級版組成的,那要如何來識別一個潛在的「憤渣」呢?

第一、潛在憤渣必然聲稱伊喜歡貝多芬和舒伯特。這裡要注意兩點:是「聲稱」還有是「和」。伊是不是真的喜歡不重要,伊只要作過此種堅定的表示就足夠了。是否討厭蕭邦和莫扎特是因人而異的,但喜歡貝多芬和舒伯特必須缺一不可。貝多芬中又以喜歡五號和九號的居多(喜歡七號的一般是小資或者文青),舒伯特則必然是「鱒魚」和「死亡與少女」(個人強烈推薦)

第二、潛在的憤渣一般不看電視節目,甚至家裡沒有電視機,並且強烈bs喜愛看電視節目的人。即使他們有電視機也不會是很好的設置,往往只用來看古早的文藝片——注意必須是「文藝片」,或者discovery和「國家地理」,而且後兩者通常會一邊看一邊做筆記一邊號稱他們在欺騙觀眾。

第三、潛在的憤渣通常愛看哲學類書籍,但對經院哲學不怎麼感興趣,甚至強烈bs之。伊拉一定都讀過以下這幾本書:《資本論》《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純粹理性批判》和《存在與虛無》(近期的可能還會喜歡《結構與符號》之類的)。伊拉對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但必然是堅定的無神論者,bs所有虔誠的信徒,覺得這是智商低的體現,並且希望「幫助」他們擺脫迷信。

第四、潛在的憤渣喜歡發表「陰謀論」和「性本惡論」。厭惡一切的社交活動,尤其是有著裝code的舞會。不喜歡參加戶外運動,尤其是有對抗性的團體運動。而且伊拉往往討厭古典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畫作。同理也討厭流行音樂,尤其是電子舞曲。伊拉會喜歡蒙克的《吶喊》,重搖滾,還有某些經典的電影配樂。

如果滿足以上所有條件,而那個人又正巧是你在考慮的結婚對象的話,那麼請三思,伊很有可能在結婚二十年後突然有一條從窗戶跳出去自殺——當然是未遂,然後不計一切代價地跟你離婚,那麼你「找個老伴好過冬」的計劃就必然會落空。

其實吧,據某個專業機構的統計說現在法國的離婚率維持在1/2,美國雖然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成以上,中國大陸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和曾經是八九點鐘的太陽的80後升到正午婚姻的破碎率步步高陞有希望在五年內實現翻一番在十年內趕英超美。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會喜歡問「現代人是怎麼了」,不過作為一個曾經的有中國特色的「憤青」,我的習慣則是問「是不是現行的婚姻制度已經不適合這個社會了?共產共妻也許正是人類發展的方向也說不定呢」。

聖經里有亞當和夏娃,所以西方人始終堅持一夫一妻制,包括太陽王同學這樣可以拉去實驗室研究一下生殖能力的種馬級品種也只能養情婦,別說皇帝了,就是連中國當時富貴一點的鄉紳都趕不上。其實如果真的去研究一下中西方婚姻體制的不同的話,我相信是跟優生學有關的,還是那句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國使用這樣的婚姻體制,西方使用那樣的婚姻體制,同樣把耶和華當成神的穆斯林和摩門教至今保持著一夫多妻的體制,都是跟自己的社會情況相聯繫,保持物種在當時當地的條件下繁衍所形成的社會習俗——或者叫做社會公約。可是時代如果一日千裡的發展,是不是這個沿用了千年的習俗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了?既然那麼多人無法維持傳統的婚姻關係,那需要改變的也許並不是人,而是這種體制,人沒有理由自己織個套子鑽進去然後就不肯出來了。「可行的」才是「合理的」,「適應的」才是 「道德的」

Whatever works準確的譯法是「怎麼合適怎麼來」,這是Boris的口頭禪,意思就是不需要太過約束自己的需要而去適應社會的規則,因為那沒有道理,社會的規則本來就是人類制定的,而且人類本身就是「墮落的物種」,自然制定出來的也是「狗屁規則」。一妻多夫也好,變心離婚也罷,活了一輩子才發現自己是gay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適」的,跟「合適」的人用「合適」的方式生活做「合適」的事情有著「合適」的期許,這樣起碼自己的人生會快樂,自己過得會舒服,不會半夜裡做夢叫著「可怕可怕」然後又跳窗去自殺。至於人家怎麼看,人家怎麼想,人家怎麼說——嘛,用Boris的話說,那些人都是些頭腦簡單的蠢貨,他們根本沒有看到本質,所以不用搭理他們。

Woody Allen大概是美國最「話癆」的編劇了,是不是最「憤」的咱還不好說,但他對「性」啊「死」啊的話題顯然有一種超常的興趣,而且更明顯的是:他顯然覺得自己智商很高,看得很透徹。換則言之他一直是在「俯視」觀眾的。這其實沒什麼問題——如果是在三十年前的話,可是現在觀眾已經長大了,已經由「憤青」開始往「憤中」乃至「憤渣」發展了,他作為「憤渣」卻沒有更早的階段可「憤」,再想要「俯視」未免就需要在底下墊個上標「看不見我」的箱子才可以。

笑點其實有,故事也不錯,老實說作為一部電影來說我看得蠻開心的。可是作為WA的電影來說,不能講他退步了,應該是說如果想要一直「俯視」這個時代的話,你就要一直比時代走得遠。現在已經不是七十年代了,雖然我知道美國還有不少虔誠的基督徒,但跟一個南部上來的女生討論黑奴的問題那顯然就跟我老爹想告訴我抗戰當中真正重要的戰役是一樣的意思——該知道的我早知道了,他們的資訊和思維方式已經過時了,而他們以那種過時的方式來打量和定位年輕一輩的人這種做法就更過時。
Melody顯然就是這種過時眼光下製造出來的角色,因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所以想嫁給一個看起來很聰明的人——這顯然是性解放之前才會有的想法,美國是否有這麼封閉我不知道,但畢竟坐在電影院裡啃爆米花的主要觀眾群還是像我這樣小學時候就看到過麥姐的MV的人啊,如果要用Melody作為當成某種人群的「代表」的話,在這個時代恐怕是很難有觀眾會有共鳴了——我老媽都未必有這麼委曲求全的想法。雖然像我這樣上限是到安東尼 Hopkins(就是大我四十多歲)的是比較極品,但對於婚姻中的年齡差距這種話題這幾年實在觀眾已經沒什麼感覺了,如果要搞另類的話女大男小可能還比較有效果。
至於伊老媽Marietta就當是和我媽一樣大好了,那伊青春期的時候應該是七十年代,美國的七十年代在鬧什麼事mina都很了,所以我只能說WA的這個劇本,至少這幾個人物設定肯定不是在本世紀完成的,不然就是他得了記憶功能性障礙。
Melody的爸爸反而要代表性強一點(除了那個宗教狂的癥狀之外),大概是男人幾十年來都沒什麼改變的緣故吧,不過當他坐在酒吧里,突然跟一個男人搭上訕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下文了,所以這一段毫無驚喜可言,在後《斷背山》時代,這個梗太舊了。
至於說到「三人行」(搞笑的是Mariette非要使用法語說這個詞,搞到電影院裡笑翻)甚至「一妻多夫制」是我不久前才跟人討論過的問題,社會學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一妻多夫制既可以解決人口負擔,又能夠保證家庭的經濟穩定,還可以防止家庭暴力(除非幾個老公聯手起來打老婆,不過考慮到雄性的競爭本性,這種可能性蠻低的),還可以協調男女比例(尤其是考慮到顯性的gay比顯性的les多四倍)從而減少光棍的數量降低犯罪率(暴力罪犯八成是男性,連環殺手基本上全是男的,而其犯罪原因有八成是因為「性」),是很值得考慮一下的。而「正視自己的性傾向」是十年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吧,多少中年男一夜come out啊,這都已經不新鮮了。

所以這部是還蠻好笑的,但你就是說它是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拍的我也會相信的——可是它偏偏討論的是「時代問題」,就有些不搭調的感覺。Larry David演得很好,Henry Cavill很帥,裡面出現過的電影插曲我都認得,以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