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202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左明情

2009-06-28 08:20:59

意識流,寫於2009年夏


1.四百下

原來「四百下」的意思是,成長的過程是千錘百鍊的。

想起《奇諾之旅》的某一集,講主角如何踏上流浪的人生。主角生在一個名叫「大人之國」的封閉的小鎮,有一天來了一個遠方的旅人,他們成了好朋友。那年主角將滿12歲,再過三天就要接受他們城市的成人禮。比較特別的是成人的方式,是在腦部植入一種「成人思維」之類的東西。從此你就會自然而然忘記年輕時候的想法,變成大人的思維方式。由於旅人帶來的某些微妙的刺激,主角在12歲當天拒絕進行手術。為此大人們決定把她殺了,動手的就是她自己的父親。旅人拼死救下了主角,於是主角背負上了旅人的名字,開始她的旅途。

這是《四百下》的卡通化表達。

四百下或者開顱手術,就是青春最好的縮寫。

 

2.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一個重要的暗示。文學和旅人是接近的概念,通往自由的途徑。

至於自由麼,就是流浪,還有海。

 

3.海

海如果只是海,它並不意味著自由,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海是他和朋友一起嚮往的東西。

也就是說,自由裡面還是有人的存在。即使是一個亡者的名字。一個上個世紀的作家。或者一部50年前的電影。

 

4.奔跑

看完電影,我試著穿著人字拖在主幹道跑了一下。太熱,只得作罷。

 

5.小資電影和村上春樹

說到跑步,想起了村上的新書。

其實小資對世界的嗅覺還是很敏銳的,我對他們的唯一意見是他們不思進取。

然後《四百下》很好,但是我的確說不出好在哪裡。

長鏡頭也不懂,技術革新也不太明白。

這種感覺類似於羅鋼同志說他一直覺得《十八春》很好看,但是幾十年了也沒有找到解釋的系統。這是一個謎團。文藝理論進步的動力。

 

6.《他的國》

有點想看《他的國》了。只為這個名字本身。

80後急於和一切標籤劃清界限。包括上面說的小資,然後比如說文青憤青之類,當然還有80後這個詞本身。

只有天地蒼茫。

「他的國」,

假設他還有一個「國」。

假設還有很多的「他」。

一種戲謔的深情。

 

7.永遠都有一些人拒絕成長。拒絕承擔責任。但同時也拒絕說謊。

這些人往往成為藝術創作者。

或者文藝青年。

 

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