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6,236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anzp

2009-06-07 07:31:03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部電影


    週末看了《專案管理藝術》一書中推薦的電影——Twelve Angry Men,確實是一部經典並值得再三推薦的電影。
    電影的劇情非常簡單,講訴了一個由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的陪審團如何裁定一樁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涉嫌殺害父親的案件的過程。拋開電影相關的政治色彩(即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爭論)不談,拋開演員的演技不談(確實很出彩),拋開電影主題(即對權力、影響力、正直以及信念的質疑,即Reasonable doubt)不談,僅僅從人類心理、群體動力和管理溝通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也是值得學習的。
    以下是我第一遍觀摩後發現的一些有趣的地方。。。
權威原則:X號通過表明白己參加過N次陪審團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咔嚓,人類總是喜歡跟隨權威、專家。
從眾原則:第一次投票時,有不少陪審團成員是跟著大部份人的意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投票結果是11比1-有罪。同時揭示了情境中存在較大壓力時,單個異議者會起到較大的作用。
關聯原則:人們在判定一個人或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相關喜好的影響,例如:外表、相似性、稱讚、接觸合作和與好事或壞事關聯。非常不幸的是,電影中的少年由於出身問題,並受到以前的多件壞事影響,因此給陪審團的印像極差,造成大部份陪審團成員在初次判定此次案件時帶有強烈的偏見。
突破性談判:Henry Fonda在整部電影中,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突破性談判。
避開習慣性反應,進入「包廂」狀態。
杜絕無謂爭論,站在對方立場上。
不否絕對方,重新詮釋對方觀點。
不逼迫對方,為對方留有退路。
不激化矛盾,利用實力,引導、說服對方。
陪審團的團長在會議的進程節奏、問題走向以及方案選擇上,did a greatjob,讓陪審團把焦點都關注在案件本身,而不是無謂的爭吵。
人們總是喜歡客觀、冷靜、中庸的觀點,而對那些帶有極度個人情緒、偏見的言論行為不屑一顧。
可惜,還有一點沒看明白,就是為何整部電影要放在一個悶熱的環境中,電扇也開不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