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屋顶上的提琴手/锦绣良缘

8 / 48,277人    181分鐘

導演: 諾曼傑維遜
編劇: Joseph Stein
演員: Topol Norma Crane Leonard Frey Molly Picon 保羅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朱兔寶

2009-05-29 18:38:33

傳統,平衡感的支撐


為什麼是「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如同賣牛奶的窮人泰維總是與上帝對話,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也是他的幻覺。一開始就講了:
屋頂上拉小提琴要努力掌握平衡,而傳統才令人腳下有根。
這話說的多好!

主演是以色列入,他的魅力讓這部片子生輝,幽默、狡黠、幻想、最重要的是愛,他愛上帝,妻子和兒女。如果不是他,看不完這麼長的片子。還有音樂和舞蹈的活力,長而不顯得冗長,堪稱經典。

故事發生在烏克蘭,沙皇驅逐一個區幾個村子的猶太人,他們被迫賣掉房子和牲畜,遠走他鄉。從前看來是與俄羅斯族雜居的,當兵的還有哥薩克人。往後去美國的,也有去耶路撒冷的,有去別村的,非常悲慘的故事,卻把猶太人的「平衡感」抒發的淋漓盡致。

住了起碼半個世紀以上的他們,無奈遭逐,卻自我安慰:我們的祖先比我們遭遇到這種情況更多。泰維說:怪不得我們整天戴著帽子!(一說總戴著帽子的人沒有安全感;又可引申為帽子就是房簷,拍拍屁股就出發;再有可能是禿頂啦。)

這種平衡感跟中國人挺像的,不過有宗教的儀式和核心支撐,更家固執,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所以,泰維開上帝玩笑說:您是不是偶爾也選選別人?

正是這種平衡感讓泰維不得不「與時俱進」in the other hand,讓大女兒嫁給青梅竹馬的窮裁縫而不是富裕的老屠戶,讓二女兒追尋革命者遠走西伯利亞,但到了三女兒,他到了極限。猶太人不能跟俄羅斯族通婚。他最後還是妥協了,上帝與你同在,一個父親的祝福意味很多。

這種隨時調整平衡感的支撐點:傳統,正在瓦解。小提琴手的狀態是個視覺化的象徵。這種平衡感在泰維身上淋漓盡致。
但還有一個聲音,更為強大:時代在變化。窮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力。一個洶湧澎湃的時代變化即將到來。泰維的傳統還能繼續嘛?傳統在瓦解,小提琴手的腳下無根,無非是他心境。

五@四由文化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歷史本不可虛擬,但是否也可以說為昌的某勢力篡奪了這種文化成果呢?
自此,周圍多是這種喪失了平衡感的人——時至今日。無法安寧的人的內心也是因為沒有支撐點,沒有平衡,因為沒有「傳統」,沒有土地,也沒有支撐——大多數人還不如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只是有口飯吃罷了。這口飯和頭上的片瓦不是神賜予的,是大地上的更迭的英雄——大家還在歌頌著這神主。哈哈。去日本、去美國、去歐洲,那些去重新選擇支撐點,以獲得平衡的新人、老人。他們找到自己的支撐點了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