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岔口--Divergence

三岔口/Divergence

5.9 / 1,266人    Hong Kong:101分鐘 | Argentina:101分鐘

導演: 陳木勝
編劇: 岸西
演員: 郭富城 鄭伊健 吳彥祖 李心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van

2009-05-26 01:25:05

看《三岔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了《三岔口》覺得還不錯,沒想到在豆瓣得分這麼低。在這麼多的三星籠照下,終於忍不住想給它寫點什麼,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1,關於吳彥祖演的殺手。對這個人物我是很滿意的,包括其結局和插手郭查案的合理性。在影片末尾,交代了吳第一次殺人,也就是射殺郭妻的情節。大家有的覺得,這對解釋吳對郭的照應還是有點牽強,不符殺手涼麵無情的職業形象。

其實不牽強。
吳開槍射殺郭妻的時候,明確交代是「第一次」殺人,但光憑這個是不足以說服觀眾的——如果說吳那時候內心已經老辣,只是沒殺過人的話。重要細節:開頭金髮老外殺手殺人,吳幫忙處理屍體的時候,面部表情明顯表現了他的稚嫩和惶恐,造型是街頭青年模樣。大家要記得這是10年前,看來那時的吳彥租,還很青澀,完全沒到殺人見血不見怪的地步。而10年後人變了很多,這個小鬍子長髮造型有點日劇中的味道,背心褲子也很簡潔俐落。不僅僅是設計來耍酷的,它也表示了吳整個人的變化。多一點滄桑成熟,不恭不羈,殺人老練,血光見慣。他不再是10年前他了,吳難道自己不知道嗎?
他肯定知道。人都會懷舊,都會感慨自己截然不同的以往。那一夜其實是吳心裡的一個特別的記憶點。就像一個風塵女子回想她童時純真的初戀一樣,那一段回憶在她內心占的位置和引起的感觸,是局外人不可想像的。 更何況現在吳的身份帶給他的那種世事無常,人生不過如此的遊戲心態, 他完全為了自己的一個念頭就去做。他才不會理會觀眾嫌他不夠冷血不夠俐落的眼光,才不會理會經紀人的警告,「心裡有個結,想做就去做羅」。就像想做愛就跟寧靜做愛一樣,他是野性無謂的,他不管那麼多。

上面解釋人物的行為已經完全夠。而影片中,還有其他場景,可以讓看出吳感性之本性。
有些人是殺手,內心本是性情;有些人不是殺手,內心卻很無義。吳其實是個性情中人,他看到郭那麼失魂落魄那麼心急如焚地貼那些尋妻告示,他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味道。他一直在看著郭,愛人莫名失蹤的痛苦讓郭幾乎要發瘋,而對於吳,這是一個秘密。秘密甚至不在於殺了人,更在於吳自己內心的想法。就算知道那件事的人,也不知道那件事對他的意義。

而吳的這個結局,真的是較適合的了。作為一個殺手,在這樣個生存狀態中,殺人或被殺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可能。無需交代具體是什麼原因什麼人殺了他。總之是早晚的事,他的命運早就註定了。不然,你要影片怎麼講述呢?再細講他為什麼事被什麼人殺?或者把他的死跟這個案子的複雜的關係再搭上一點?那是畫蛇添足了。而就此不講他?又沒給觀眾一個交代。所以,既然是早晚的事,就在這個時候,讓他被人射殺了吧。這實在是這行當上最正常的死法,不是嗎?跟寧靜死在一起,也是一個歸宿。



2,再說郭富城演的警察。郭演的角色和《父子》《C+偵探》中的都有類似幾處。都是衰,不太得志,性格比較重感情卻易躁,處在痛失感情或者尋找至親的狀態。這部影片有人說幾乎是為郭量身訂做的,可能誇張,但郭的戲份確實完全被照顧到,就連跟吳打架都不忍心讓他落下風,讓吳親口幫他找好「累著了」的臺階。
至於感情戲,我是一個容易動情的人,瘋貼啟事,回憶河邊,車輛後滑,守侯鄭家那幾場戲都讓我很動容。不覺得有大家說的那樣演得不夠或者過頭,或者不如梁朝偉不如某某某的地方。特別是郭得知妻子死訊後,坐在車裡痛苦幹嚎的那一刻。那不僅僅是一種希望的破滅,因為10年無音訊,妻子很可能死了,他也應該想過,並非是不能承受的。那更是一種多年積壓的欲哭無淚的出口。別人勸他就當妻子死了當分手了,他何嘗不想?可偏偏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麼也放不下,他又想罷了,又想打打精神抱點希望尋找,很矛盾很折磨。真的是不如素芳就死在他眼前,還倒哭天喊地乾脆一些。所以吳是不忍看他這樣才告訴他的。而郭聽後,終於可以崩潰,他止不住長號。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10年孤傷,這刻為素芳來一場「失」心裂肺的痛哭。看到評論說,郭放開那個剎車是不管了,是無所謂了。我覺得不是。就像經常有影片表現人吃了一驚會摔了手中的杯子一樣,郭那時候鬆開那個剎車,也是無意識的。不是要鬆開,而是不記得要踏住,他已經完全癱掉了。對於後面的後滑撞車也一樣,不是他邊感覺到車禍而無所謂,不是那種自殺型的心態。而是,完全墜入自己的哀莫大於心死的情緒里,對周圍環境沒知覺了。 還記得《兄弟連》裡,一隊俘虜被群體槍殺,最後的那個兵看著旁邊的人一個個被射死,他完全嚇得呆住了,他手指夾著的香菸都燒到他的手了,也毫無知覺。那時候絕不是因為要被殺了所以對燙傷無所謂了,而是那時候他的下意識,他的神經系統,已經徹底失語失覺了,他的全部知覺,都墜入到恐懼里了。

到最後,鄭妻為了緩兵而權宜附和,怕是郭和觀眾都被騙了。而馬上鄭妻毫不留情將他一把推開!她終究不會是他的她,

幻想終究是徹底破滅了。而到最後,我們才知道,素芳,確實是遭遇意外,就那樣不為人知地死了。何其傷感。
只是兩個人物一個人演,實在讓人感覺就是一個人。如果做為一個故事,其實鄭妻和素芳是不該那麼相像的。連郭自己都說了,9份像。憑郭的那個神經質狀態,肯說9份象,怕是只有8份像,而且心底里該是知道是兩個人了,所以雖然驚訝雖然觀望但沒忍不住衝上去。而電影的侷限,就是用一個人演兩個很像的人時候,始終讓人感覺是一個人,至少是個孿生,演不出8分像的無關係的兩個人的感覺。也正是這點,混淆了觀眾,帶來了一點糊塗的懸疑。有利,更有弊。



3,最後是鄭伊健演的律師。這個是戲份使然,人物相對較單薄。如果沒有他和妻子談在床上那一幕的對白,他最後的出現就會非常突兀。也就是靠那很少的戲份和郭最後的解說,我們平淡地理解到影片想表達的這樣一個意思:鄭的內心,是嫉惡如仇的。可是他的職業使然,只能以為當事人辯護為唯一目的。而為了維持家庭體面的生活,他不能放棄這個職業。他在現實面前只能壓住自己的善惡觀。而壓抑的另一邊就是以殺人這種形式極端表現出來。殺的都是他辯護過的惡人,這是他內心糾結的平衡辦法。
人物確實單薄,本來只這個人物,就可以拍一部片了。但在本片中,明顯為郭讓道了。 我們只能從鄭開始的那種幾乎有點陰的冷靜中,從他和妻子床頭的談話中(包括他穿背心露出的具有作案本錢的身材上),從他妻子向心理醫生的傾訴中,勉強地理解他的陰鬱或者可以說「變態」的性格,理解到他這樣做的理由,得到一個動機和解釋。最後,不用我們說他,他自己承認精神失常,可想而知判得不重,這是他的所長。
不過說實話,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有時候卻讓自己有恥惡感,恐怕並不是他一個人才有。



總之,就像一位豆友說的:「這是本文藝片,講的是人生意義上的尋找」。
看這部影片,不要太在意那個案子本身,不要太在於懸疑本身。與其說影片在講這個故事,不如說是借這個故事,表現這3個人以及更多角色的生存狀態和心態。由此延伸開的,是讓我思考到我們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它的現實意義,混雜了對待生活該有何種態度和自我價值尋找與現實牴觸的迷茫,和一些積極與否的人生觀的不置可否......

一如我最後的文字那樣紊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