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奇特(Grinch)

2009-05-25 03:41:50

【原】只有想像和記憶才能擺脫潛水鐘 《潛水鐘與蝴蝶》(2007)




寫於2008-04-07




除了我的眼睛之外,還有兩樣東西沒有癱瘓: 我的想像和我的記憶。只有想像和記憶,才能令我擺脫潛水鐘的束縛。


    《潛水鐘與蝴蝶》是根據電影原型人物的回憶錄改編而成:1995年,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編輯讓.多米尼克.鮑比在一次意外中風後導致成患有「血管鎖閉症候群」的植物人,從此除了一隻眼睛可以眨之外,身體各個部位都不能活動,不能進食不能說話,但它是有思想的。通過語言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及神經科醫生的工作讓他重新樹立信心,樹立重新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並且他設法通過「眨眼」來完成他的回憶錄《潛水鐘與蝴蝶》。潛水鐘與蝴蝶——他的身體像潛水鐘(Google搜索:潛水鐘是歐洲曾經的一種酷刑:將犯人裝在類似潛水衣的東西中後拋入深海,讓犯人溺死。)一樣被束縛著不能動彈,但靈魂(思想)卻可以像蝴蝶一樣可以自由飛舞。

    這種以植物人的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電影看來並不新鮮,希區柯克50年代拍攝的電視短片《崩潰》(約瑟夫.科頓主演)及後來相類似的經典戰爭反思片《強尼上戰場》應該都是影片借鑑的前身,但畫家出身的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茱莉亞n Schnabel)還是非常勇於創新的,他在正確的時間通過不同的鏡頭角度拍攝電影,而並非只以病人的視角去看周圍;深一面,影片也沒有過份渲染主人公的痛苦不堪,而是透過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和浪漫主義色彩的包裝讓影片變得非常迷人。雖然是根據回憶錄改編而成,但影片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傳統傳記片,編劇通過鮑比的家人、朋友和他的回憶,內心獨白來展現一個真實生活中的鮑比。

    艾曼紐.辛格納爾扮演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始終都深愛著鮑比,但鮑比之前有了外遇——那個更多是在記憶里出現的女人始終沒有在鮑比患病期間探望過他,她給鮑比打過電話說她沒有勇氣面對他。/鮑比的兒子可以給父親擦拭嘴角溢出的口水,但鮑比卻不能撫摸孩子的頭。/馬克斯.馮.西多扮演的父親和兒子情深意切,在回憶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到老父親92歲也不能照顧自己的起居,連刮鬍子都要兒子來完成,而兒子也一直不善於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感情。在兒子患病期間,父親打電話問候,語言治療師幫助雙方交流。父親年事已高,被困於公寓之中,(可以看到老父親的鬍子又參差不齊了),兒子則困在自己的身體之中,父親泣不成聲,兒子的眼睛也濕潤了。/片中還有許許多多支撐的角色,Marie-Josée Croze扮演的語言治療師,不厭其煩的念字母,直到鮑比通過眨眼來選擇正確的字母以拼寫出他要表達的言語。(個人說一句:Marie這個女演員和我最喜歡的女演員納奧米.沃茨很像,尤其是嘴,很喜歡~~~~~)

    鮑比最後患上了肺病,在垂死之際,他的夢不再是被固定於潛水鐘里。夢境中他在破舊的醫院裡看到拆開的潛水服橫在地上,一群醫生在病床周圍望著他,等他也走過去望時卻發現那病床根本就是一個墳墓,這正好應徵了現實-他擺脫了潛水鐘的束縛但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現實中的鮑比最後以肺病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那是1997年。

    片尾冰山融化融入海中又重新恢複意在暗示鮑比希望時光能夠重新來過,把握住你身邊美好的一切,不要等到你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它的珍貴——生命如此,生活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