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嫌疑犯X的獻身--Suspect X

嫌疑人X的献身/容疑者X的献身/嫌疑犯X的献身

7.6 / 2,268人    128分鐘

導演: 西谷弘
演員: 堤真一 松雪泰子 金澤美穗 福山雅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違天擇

2009-04-24 23:14:52

從《嫌疑人X》談東野的小說電影


註:本評論對電影小說完全泄底,文長,慎入。

——————————————————————————————

○ 關於推理的題外話

    看東野圭吾的小說,我是從《名偵探的規條》開始,長篇則是從《湖邊兇殺案》(以下簡稱《湖邊》)開始,影視作品從《偵探伽利略》開始。我不喜歡日本推理和影視,與東野相關的作品是例外。

    日本推理從起步就現出不同與歐美的特色,我不想說與本格和變格等流派衍生出的特色。我想說的是,與動輒將遺產爭奪、犯罪內幕作為小說隱秘核心的歐美作品不同,日本作品整體上更重情而不是利。日本的作者們更傾向於為自己的作品給出情感上的解釋,情殺、仇殺或者心裡扭曲的主題在日本明顯更加重要。

    當推理小說發展到今天,常規構思已幾乎被消耗殆盡。在我看來,歐美推理小說消失了。僅從近些年愛倫坡獎等獎項的獲獎作者和作品來看,歐美推理其實已經完全融入了歐美主流通俗文學當中。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還被稱之為推理小說,僅僅是由於作品中有警探(偵探)和犯罪,甚至僅僅是有較大的懸念噱頭而已。懸念幾乎是一切小說的必備元素,而現代文學裡涉及犯罪問題也已經非常普遍,所以看不出是否真的還存在歐美推理小說這個門類。與這一現象相伴隨的是對推理小說界定的泛化和隨意。比如詹姆斯凱恩的《郵差總敲兩次門》這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說被認為是推理作品中的經典,某推理協會評選最佳推理作品書單時裡面出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這些都是重形而不重神的分類。

    與歐美作者不同,日本作者近乎偏執的發展推理而與文學越走越遠,甚至丟掉了自己善於描摹人物情感的傳統。他們仍然熱衷寫愛恨情仇。但這些情感已成為了詭異構思的輔助工具,本質上是為了使怪異的情節看上去更符合情理而做的虛飾,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與生活相去甚遠,不能用常理推敲。因此,一部作品相當於一群不現實的人做一些不現實的事的集合。大部份作品缺少深意,與文學無關。與之伴隨的現像是日本作者普遍文學能力一般,語言機械,語言的作用僅僅是為了把他們處心積慮想出的構思敘述清楚(或不敘述清楚)的工具。日本作者賣的只是謎詭,不賣文字,也很少買一贈一。

  

一 東野的例外

    東野圭吾是個聰明的例外。從推理小說視角看,東野小說與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懸念小說。他沒有走進片面要求詭計的死胡同,而是顯出一些重拾傳統的傾向,更為現實的考慮人物情感問題。他對人物情感的刻畫是基於生活的,無論這種情感最後把情節推向什麼匪夷所思的境地,這種感情是讀者認同的,在這點上東野更接近情感小說家。東野的書相當於一群現實的人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的集合,在文學意義上是一種進步。東野的成功可以給讀者和其他作者一些有益的啟發,即讓讀者在感情上參與作品可能比在智力上參與作品更能打動讀者,也許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讓讀者的閱讀興趣有一點回歸吧。

    但是不厚道一點的講,東野的成功或多或少有一些投機取巧的成份——他可能是日本推理小說家裡最善於把玩人物情感的,也可能是日本情感小說家裡最擅長運用推理元素的。在推理小說愛好者的閱讀視野日漸封閉的情況下,東野小說的新鮮感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成功在於其作品遊走於各通俗文學之間,將各種流行元素糅合的均衡自然。他寫出了不少傑作,但傑作不是神作,不是最高作,只是傑作。

    當初讀《湖邊》的時候,當讀到小說70%左右時,我忽然意識到,除去開篇第一句「雲塊如污濁骯髒的棉團飄浮在前面的天空」之後,我可能很久沒在書里見到東野使用修辭了。是否使用比喻當然和文字的文學性無必然聯繫,說這個僅是要引出評論東野的比較直觀的角度。除了吝於修辭,很多細節能暗示東野的寫作習慣,至少在寫作《湖邊》時,他把絕大部份注意力放在如何構思情節上。《湖邊》的語言缺少張力,人物刻畫基本採用潦草的群像式處理,其成功主要來自於東野強大的情節構思。但是到了《嫌疑人X的獻身》(以下簡稱《X》)時,東野的手法嫻熟了很多,增加了更多折射人物心理的細節,把湯川和石神的智力較量和深刻的科學思想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些都是明證。從這裡能看出來,東野是個有野心的作家,他還有衝力。

  

二 《X》定位

    也許這樣定位會被人不屑,我認為,《X》應屬二流作品中的中上之作,或許還可以再高一點。這裡二流並非貶義詞,我對《X》也沒有想貶損的想法。海明威的《死在午後》裡的冰山理論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份,文字和形像是所謂的「八分之一」的水上部份,而情感和思想則是所謂的「八分之七」暗藏與水下。事實上真的有這樣一批作品,其八分之一的部份帶給我們愉快的閱讀體驗的同時蘊藏著更大的探索空間,那些深邃的水下部份讓我們每重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其意蘊可能超出了自己的語言概括能力,就是常說的難以溢於言表。

    另有一部份很不錯的作品,它們的力氣幾乎都在紙面,到達高潮時精彩紛呈,當你讀完你也會回味,但你回味的仍然是你已經從字面得到的東西,很少有餘味。推理、懸疑或者情感小說之所以是通俗小說,在於本質上是寫給懶人看的小說,或者說是供人在發懶時讀的小說,讀者不需要花費太多腦力探索,一本通俗小說的最大價值會伴隨著閱讀自動呈現出來。現代讀者沒有幾個人是有耐心肯把一本薄冊子揣摩個把月去追尋其中深層次的價值的,所以即便新作中有一流作品出現,也極可能湮沒在鋪天蓋地的出版物之中;相反,二流讀物因為強大的初讀快感更可能被流傳和複製成為暢銷作品。事實上我們每天讀的大部份都是二三流作品甚至更低,在這種定位下,《X》事實上幾乎可以代表暢銷書中的頂尖水平。

    《X》由於特殊的情節設定,使得它的人物塑造出現了一些不好處理的地方,事實上東野也確實沒處理好這些地方。最根本的問題是,這段似乎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僅僅是男方對女方單方向的愛和奉獻,雙方缺少摩擦的火花,與之對應的是在石神的形像在作品中極大展現的同時他的「另一半」靖子卻自始至終是個影子。關於《X》中人物的特色和疑問我放在後面兩節。

 

三 美里 靖子 工藤

    美里是小說里處理的最好的角色之一。雖然整部小說可以說是石神和湯川的對決加上石神對靖子的奉獻,但事實上很多關鍵性事件是由美里推動的。最先起殺意襲擊富堅慎二的不是靖子,而是美里,倘若一切依著靖子的性格,大體上苦苦哀求前夫離開,多給些錢敷衍過去,然後找機會再搬一次家,一切故事就都不存在了。當靖子和工藤先生來往時,美里顯然不高興,她說,這樣是不是對不起石神先生?美里這樣說其實還多少給母親留了情面,她的語氣很冷,這話其實不是疑問而近乎責備。在電影裡這個小衝突更激烈了一點,但意思是一樣。美里話不多,卻非常有想法。到最後,美里自殺(未遂),很有贖罪的意思。美裡的自殺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促發母親自首的原因,作女兒的都這麼敢於承擔自己的罪過,作母親的還有什麼臉面讓石神頂罪自己苟且偷生?這和電影不一樣,在電影裡靖子自首的主要「責任」在湯川,沒有美里自殺這件事情。兩相比較,小說里靖子自首的理由給的充分的多。東野對美里著墨不多,但對於一個配角已經足夠,一個堅強、有主見、敢愛敢恨、由於家庭不幸而早熟的小女孩形象非常到位。

    而美裡的母親靖子是什麼樣的人就相當模糊,只能說感覺上是個有點懦弱,沒主意的一個人。我們也可以從人物的隻言片語裡了解她一個側面。故事開始時,她的前夫闖進她家,看見女兒美里,富堅非常沒心肝的說:「再過兩三年就能賺錢了,到時候每一家都會很樂意雇用她。」從這裡可以推想,靖子作為一名陪酒女,應該也是年紀輕輕出道沒怎麼上過學的。故事結尾時靖子跪在石神面前說:「真的很對不起,讓您為了我們……為了我這種女人……」顯然靖子自認為自己不是個很理想的女人,比不上女兒。說她剛搬來時去拜訪石神呢也不是什麼能說明性格的事,日本的建築牆壁很薄,隔音效果也不好,所以新搬到一處的日本人拜訪左鄰右舍為自己將帶來的打擾道歉是慣例社交。故事從頭到尾,靖子的行為和心態都是被動的,當不得不選擇時,她選擇最符合人之常情的。當然最後她自首了,這倒是很有魄力,但其實這和美里自殺關係也很大,前面已經說過了。

    文學作品裡最經典的那些愛情故事裡,男女雙方,尤其是女方的形象都是非常豐滿的,這也許是作家大多是男人的緣故。無論是單純可愛的(如《永別了,武器》)還是狡黠邪惡的(如《卡門》),這些故事裡的女人的鮮明形象都讓她們的愛情充滿魔力。相比之下,東野為靖子考慮的實在是太少了,他有能力處理的更好。

    工藤邦明在電影裡沒什麼戲份,但在小說里還是佔了一點筆墨,確實是一個很體貼很可靠的男人。正因為工藤是個不錯的男人,從某種程度看和靖子更相配,所以石神就更有悲情色彩了。假如工藤只是個酒色之徒或者一個不太可靠的男人呢?這樣就很微妙了,石神的目的是希望靖子最終獲得幸福,如果他知道自己獻身之後靖子可能會嫁一個不太好的男人,他絕對不會這樣獻身,他會先想辦法擺平工藤,至少讓靖子和工藤斷絕來往。這樣的話他那些威脅靖子和工藤的話就含有了更多真實的意願。這樣下去的話人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可能會被打破而不可收拾,故事就不好講了。所以無論如何東野要把工藤寫成一個好人。

    但我忍不住要從世俗的眼光看一下靖子和工藤,一個曾是酒店陪酒女,另一個是厭倦了家庭跑到酒店找陪酒女尋求慰藉的男人,背景都有點不爽利。要說其中一個是事出有因可以理解的還有情可原,把兩個人都寫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個純潔善良,一個誠實可靠,這條件給的太強,不很接近真實了。



四 湯川 石神

    關於湯川也有一點不好理解的地方。在小說里湯川是個平和低調的學者,感情變化不易捕捉。在電影裡出於戲劇化的需要湯川已經情緒化的多了。當內海詢問湯川真相時,他很傷心,想了想說,查到了真相的話誰都不會幸福(重複石神的話)。他大徹大悟了那麼久,最後的決定是把真相告訴了靖子,在電影裡湯川對靖子的自首要負相當大的「責任」。熟悉湯川學的人都知道他是個理性壓制情感壓制的很過份的一個人,他想來想去,選擇了一個全輸的局面。這個選擇導致了石神、靖子、美里、工藤所有人的不幸,湯川自己也很受打擊,他也是輸家。湯川這麼做並不是很有理由,我覺得這是為了追求最終的悲劇效果而讓湯川做出了犧牲。

    石神自然是作品裡最出色的人物。他的很多特質太明顯了不需要討論,這裡只討論一個石神非常微妙的心理矛盾——石神究竟盼望著什麼樣的結局?在小說里其即時不時會寫到石神很明顯的在和湯川較力的心態,很久沒有在智力上遇到對手的他自然有一種將對手湯川戰而勝之的慾望。僅舉一個例子,小說最後一章石神自首之後有一段心理刻畫:……就算天才物理學家的推理再怎麼神準,終究抵不過兇手的自白。是我贏了——石神想。但是也許是出於自己殺人的罪惡感,石神並不完全的希望自己獲勝。他不但在計劃的最開始就設想了自己自首的可能,並且在和警察的較量中給了一點點破案的提示。也就是草薙和內海詢問他時他關於自己出考試題的話——表明看上去是幾何題,實際上卻是代數題。事實上這句話也就真的成了激發湯川的那一道閃光。石神的特點非常明顯,心思細密而冷靜,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指示靖子母女,就是有用的一定說,沒用的多一句也不說。他這樣一語雙關的說這樣的話,也知道很可能這些話傳到湯川耳朵里,最好的解釋就是他在潛意識裡對湯川有一點期待。這在東野的作品裡也有其他例子,在某一個案件里,兇手非常積極的像湯川他們炫耀自己發明的一件物品,其實就是在暗示湯川和警察這是他作案的工具,具體是那個案件就不透露了。石神的心態的確是非常的微妙。

    但石神也有自己的問題,他的問題就是靖子那個問題,他愛上靖子的理由是什麼。東野的設計是:石神想自殺的時候恰巧被前來拜訪的靖子母女「所救」,因為他想尋死,所以母女倆對石神的打動就上升到了「拯救」的高度。東野給出了一個相當曖昧的理由,他說「石神忽然覺得,這母女的美和解開數學題的美感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這種感覺真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我們想像一下,一個不求名利、耐得住寂寞、執迷與數學之美的超級天才忽然被他的寂寞所困而要自殺,被偶然相遇的母女的美麗打動,從此石神不但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而且覺得這母女倆的聲音簡直是「至高仙樂」(原文語)。這樣的說法你不能說不成立,但是如果用傑作的標準去審視,這個理由很單薄,很牽強。而且這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僅僅在這部書里佔有一個小段落。從這個角度看,《X》尚不如《湖邊》,《湖邊》的故事雖然有點平,沒《X》這樣出彩,但是它每一步都很紮實,而《X》的故事這樣絢爛,如此悲傷美麗的花卻只有一段扎的很淺的根,讓你不能碰。

    東野的幾乎每個人物都存了一點疑問,就是前面說過的故事比較難處理的東西,最終,東野選擇模糊這些地方。有時候,情節的巧妙設置和人物的豐滿度形成了相互掣肘的關係,由於你的情節太巧妙,要達到那樣的結局太難,為了讓各人物配合默契把故事推動到這樣一個局面,就不得不把每個人物的真實性打磨掉一塊。在情節構思上東野佔了先機,在人物塑造上他就失去了更多的自由度。



五 東野小說改編的影視

    就我所看到的而言,日本電影電視劇的表演都較做作,注重外形等表面文章,對細節不很注重,而東野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在水準上算是相當好的。在《偵探伽利略》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很投入,演技也發揮的不錯,比較差的福山雅治和北村一輝這兩位帥哥。別人都放下身段投入劇情了,他倆都還有點放不下偶像劇模式的樣子。福山雅治演出來的湯川學就是為喜愛偶像的小朋友們設計的,加上比較無語的畫一攤莫名其妙的公式這一招牌動作設計,實在不像個天才學者的樣子,倒是很像一位比較有才的貴公子。但是也必須承認福山雅治在《X》裡的表演有了進步。

    這點缺陷在《X》里倒有了一點妙用,湯川的貴族氣息反襯了一個更接近真實天才的石神的形象,讓觀眾在心裡傾向上更難取捨了。還有那位繡花枕頭草薙,確實沒有太多真才實學,一到天才面前就露怯,可是當我們的天才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時他還是一副偶像模樣,真真是要為石神抱不平了。

    海明威說,一流電影都是二三流小說拍出來的,確實如此。一流小說的意蘊無論用語言還是影像都不好表達,相比之下,精確的再現甚至完善二流小說就現實的多了。拍東野的小說真的不難,只要用嫻熟的電影語言按照東野的思路呈現一下,電影就不會太壞。但是《X》的導演顯然花了更多的心思去拍這部電影,功夫做的很細。

    舉幾個非常細小的例子。石神發現靖子和工藤來往後,他沒說什麼,進屋後收好雨傘放在門邊,脫鞋子進屋時雨傘卻倒了。這個不經意間的細節敏銳的抓住了石神此刻心理的波瀾,如果是小說里用語言寫這個細節,就冗長的多,斧鑿的痕跡也更明顯。還有一個更細小的,在故事結尾處石神寫給靖子的信里,小說裡的話是「工藤邦明先生似乎是個誠實可靠的人」,在電影裡變成了「工藤邦明先生是個誠實可靠的人」,為什麼去了「似乎」二字呢?因為小說里石神對工藤還是不完全放心的,而且他也有嫉妒心理,總覺得工藤多少有一點不可靠。但是由於書里對工藤還是有一些描寫,讀者能感受到工藤是很不錯的。到了電影裡,沒有工藤的戲份了,工藤是個什麼樣的人觀眾沒把握了,就必須借一向謹慎的石神之口來肯定工藤的人品。這差異非常細微,但導演似乎有察覺。此外,導演對小說里可能的閃光點把握的很好,比如石神和湯川爬山一節,電影的力度比書裡面要大。這個情節其實就是兩個天才男人的巔峰對決的象徵,湯川在他的系列故事裡是個運動健將,什麼運動都贏,這次爬山爬的這麼狼狽說明他真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對手。石神入獄之後面對牢房的天花板思考四色問題的場景,電影也遠比小說出彩,堪稱神來之筆……細節很多,不說了,總之,這個導演從技術到態度都值得稱讚。

    不過說導演用心還有一點,就是導演似乎也覺察到《X》這個故事的弱點所在,所以在電影裡做了相應的彌補。一是針對花岡靖子形象不鮮明的弱點增了一點細節,比如和女兒的衝突等等,給靖子多一點的表現機會;二是針對石神愛上靖子的理由有點單薄的弱點在結尾加了一些母女如何打動石神的細節。無論這些彌補是否達到了目的,這種努力值得稱道。

    但不得不說,電影結尾是畫蛇添足。這個電影本來是該在石神哭喊的地方戛然而止,這也是小說《X》的最終結局,但電影又加了湯川和內海坐在長凳上慨嘆這樣一場戲。這無非有兩個用意,一是導演對石神為靖子獻身的理由的說服力真的真的很不自信,以致電影都結束了還要借二人之口強調石神是被靖子拯救了。二是作為系列電影中的一部,雖說小說里男一號是石神,但到了電影裡男一號還必須是我們的湯川帥哥。無論石神大叔多麼感人,他的戲畢竟結束了,湯川的戲卻還要繼續,請大家繼續關注下一部哦,就是這個意思。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這個結尾真是沒什麼用,而且還存在和劇情矛盾的危險。石神意外被靖子母女所「拯救」這件事永遠的藏在了石神自己的心裡,連靖子母女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湯川和內海是怎麼得到天啟最後扣上了「拯救」的題呢?

    所以我更欣賞小說的結尾,這結尾讓我久久難忘,也讓它作為我評論的結尾:

    石神繼續嘶嚎,草薙覺得他彷彿正嘔出靈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