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光榮歲月--Days of Glory

光荣岁月/荣耀日/

7.1 / 13,030人    USA:120分鐘 | France:128分鐘 | Canada:123分鐘 (Ontario) | Canada:12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

導演: 雷契鮑查瑞
編劇: 雷契鮑查瑞 Olivier Lorelle
演員: 賈梅德布茲 沙米納西利 洛契迪森姆 山米布亞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09-04-19 07:22:00

原來這不是我的祖國


    得獎與否是我們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觀看的重要指標,我選擇觀看阿爾及利亞電影《光榮歲月》的原因正是它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員竟然共同分享了這一殊榮。在我的記憶中,這樣的情景十分罕見,似乎只有法國影片《八美圖》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獲得過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不過凱撒獎還無法同金棕櫚獎相提並論。看過電影我們發現,這獎盃,與其說是頒發給這些演員,毋寧說是頒發給影片中的那群士兵,這更像是法國人遲到了60餘年的道歉與認同。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與犧牲、危險與團結、英雄與無奈的史詩之作(《紐約時報》對此句有莫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群來自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青年投身到法國軍隊中,希望解放「祖國」——法國,贏得屬於他們的榮譽與尊嚴。然而事實告訴他們,除了他們自己,幾乎沒有法國人認同他們,他們同樣付出了生命,收穫的卻只有蒼白的精神鼓舞和空頭的許諾。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精神與他們無關,美麗的法國姑娘不屬於他們,看書識字的權利不屬於他們,探親假不屬於他們,甚至連新鮮的番茄也沒他們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能夠對他們一視同仁的事物的話,那恐怕只有德國人的子彈了。

  他們終於發現,這個「祖國」與他們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膚色不同、地位不同,他們無法從「祖國」身上獲得榮耀和歸屬感。他們終於明白,這不是他們的祖國,他們一生也無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講,他們就是亡國奴。也許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遠的緣故,他們竟然忘記了這一點。

  一個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卻不屬於自己,這個認知是極端痛苦的,失望與無力感油然而生。也許孫基楨能夠體會他們此時的痛苦。(孫基楨是朝鮮人,1936年作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參加柏林奧運會,並獲得馬拉松冠軍,在領獎台上,他低下了頭,用鮮花擋住了胸前的日本國旗……)

  終於,這些士兵決定為自己而戰,他們渴望世界記住他們的光榮歲月,他們希望讓世界知道,有一群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青年,成為第一批踏上阿爾薩斯這座歷史名城的「法國人」。然而最後的結果依然是,光榮屬於法蘭西,不屬於他們。那些戰死的人也許才是幸運的,而活下來的只會感到一片空虛和困惑,以及無盡的傷痛。歷史就這樣開了人類一個玩笑。但只要還有國家,只要還有人類,這樣的玩笑就會週而復始地開下去。

  在影片中,每當這些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戰士犧牲的時候,就會響起那悠遠蒼涼的北非民歌,這歌聲彷彿是在接引這些逝去的人們魂歸故里。與這歌聲相比,雄壯的馬賽曲在影片裡顯得黯淡無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