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飢餓--Hunger

饥饿/大绝食(港)/绝食

7.5 / 73,586人    96分鐘

導演: 史提夫․麥昆
編劇: 史提夫․麥昆 Enda Walsh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Laine Megaw Brian Milligan Liam McMah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鯨魚與蝴蝶

2009-04-15 09:05:25

誰沒有點歷史,讓人反思——不能缺失的信仰


4.14
《飢餓》一部關於反思、關於抉擇和關於歷史的電影
雖然英語不甚理想,對於《HUNGER》 這部影片的翻譯,還是覺得以《絕食》或《禁食者》為佳。

這起著名事件發生在北愛爾蘭臭名昭著的梅茲監獄,開場是獄警雷蒙德•洛韓日常的一天清晨。慢節奏的序幕在死氣沉沉的背景下展開,這個獄警有點潔癖,吃飯掉渣他會細心撣掉;有點謹慎,開車上路前他會先四處觀望;有點幽默,穿上制服還能跟同事說說笑話;也不難注意到,他的手上到處留著舊疤。
不一會兒,他開始在水池邊清洗血跡,接著一臉茫然地站在雪地,靠著牆,點燃一枝煙,雪落在他的新傷上,好像沒啥知覺,麻木地望著遠方。(這個場景在電影中反覆出現過三回)

回憶電影開場:北愛爾蘭,1981年。自從1969年以來,有2187人在糾紛中喪命,英國政府撤銷了入獄囚犯的政治地位,愛爾蘭共和軍的激進分子們,在監獄裡用極端方式進行抗議。

提醒欲看之人,最好勿選用餐時間。極長一段時間的對峙,就在革命分子用垢物發洩;獄警用暴力對抗中進行。激進分子赤身祼體,竭盡所能地破壞,生活在用自己糞便塗鴉的房間;警衛全副武裝,在毆打中將自己也弄得皮開肉綻,這種尷尬的境遇,對囚犯,對獄警而言,有何區別?

這場監獄之戰裡的領袖人物是鮑比•桑茲,年僅29歲,4年持久的抗爭,非但沒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歷煉得更加堅強。一次激烈的聚會抗議之後,特警也出動了。赤身的肉體遭遇全副武裝的群毆,這場面實在慘烈不堪:遍體鱗傷、滿臉鮮血的示威者仰面倒地,一臉釋然;殘暴鎮壓的警衛躲到牆角,全身顫抖,淚流抽泣。導演在這裡似乎沒有自己的立場,在整個過程中,像個第三者,讓人辨別不了他的主張。

新的對峙形式、電影進入主題的轉折是從雷蒙德•洛韓被槍殺、鮑比和神父長達22分鐘對話之後進行的,這22分鐘,包括17分鐘不斷焦的對話表演,5分鐘鮑比的個人演講,也是本片的一個絕對亮點。
這麼多對話中,我就記得兩句,神父:你把槍對準了錯誤的人。鮑比:這就是政治!
說實話,在這段長時態的對話中,我無法有所傾向,我既理解神父的立場,也並不否定鮑比的主張。而我的情緒也像碟里蹩腳失準的翻譯一樣時好時壞,難以言表的複雜糾結。

絕食開始了。

這種無聲的抗爭伴隨著日趨腐爛的軀體,跟之前的大動靜形成鮮明對比。房間乾淨了,謾罵聲沒有了,暴力消失了,護衛也變得和藹起來……這段幾近寫實般的絕食紀錄,讓整個「飢餓」過程像極了耶穌受難。眼見著,鮑比(他的飾演者)就這麼凹陷下去,只剩下皮和骨,躺在跟肉體一起腐爛的床榻上,骷髏般日漸風乾。他們妥協地給他換了乾淨的床褥,為了不讓被子的重量壓迫他,還在他的身體上支起了鐵架。這種無聲的抵抗,生命將盡的捍衛勇氣,讓人感到震撼,禁不住驚嘆:「信仰」的力量,那是跨越了生命和自由這二者,如此至高無上!

彌留時的鮑比,臆想到少年的自己,夕陽下在田野里奔跑,陷入了黑色的森林,前面沒有方向,後面滲著迴響。這樣的畫面,讓我理解,一方面象徵著精神世界的一種絕對孤獨;也透視著人物內心的一份原始渴望。「信仰」對於追隨者來說是一種執著的精神依靠;對於建立者來說,也許就源於一份簡單的成長夢想。

梅茲監獄裡的抗爭並沒有結束,這個頑強絕食66天後死去的北愛爾蘭共和軍英雄,最終名列國會;繼他之後有9人絕食而亡,16名獄警在毯子不乾淨抗議中被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英國政府答應了囚徒們的所有要求(儘管沒有正式的官方確認)。
正如,英國《衛報》所評論的:「《飢餓》是一部原始的充滿力量的電影作品,時刻警醒世人在英國和愛爾蘭歷史中還有一段如此醜陋不堪的悲慘往事。」我想說的是,讓人反思的歷史存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反思的能力和精神的缺失,一個信仰危機的溫吞時代,麻木、惰性、隨從、依附成了社會詬病,這個民族需要有信仰的人來拯救,無論何時都應該有這樣一些聲音,幫我們把另一個自己找出來解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