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1 / 45,314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9-03-21 19:43:28

日本之心,世界共鳴


    現今電影裡的死往往充滿悲痛,本片將入殮工作藝術化,推崇一種安然赴死的觀點,藉此也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生死觀的變化。———佐藤忠男(日本電影學者)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31224855/

  ■文藝補白

  最新文藝片推薦

  《入殮師》

  導演:瀧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廣末涼子

  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入殮師》在日本產生了驚人的效應:殯儀業受到重視,《納棺夫日記》脫銷加印,松竹公司的股票順勢大漲。影片上映近半年後重回票房榜首,至今還位居排行榜前列。

跟預想的高超水準相比,《入殮師》可說沒有驚喜,但也沒什麼缺憾。全片渾圓工整,起落有致,忠實講述了一個冷清行業和一名不斷成長的入殮師。死亡給有些人帶來深刻觸動,影片可能會降低他們的情感閥值,令人笑中帶淚。

入殮師,可以理解為殯儀工作者。日本的入殮師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用酒精替遺體清潔、更衣、化妝、納棺等。普通人對入殮師有著莫名的厭惡和穢忌,從籠統的「不乾淨」到內心的排斥與恐懼,其真實原因還是害怕死亡本身。《入殮師》裡的大悟就有這些無奈遭遇,一開始自覺低賤遮遮掩掩,第一次工作當場嘔吐,後面更有朋友歧視、妻子離家。他在種種不可能的情況中堅持了下來,借入殮之事消除了多年心結。

在入殮師的精心處理下,遺體變得祥和自然,目睹最後容顏時親人更能憶及美好,思念之情倍加。正如日常的化妝技巧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入殮師》的巧妙之處在於將入殮過程的一舉一動加以藝術化呈現。這樣入殮師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殮師與遺體之間建立了藝術處理的關係。《入殮師》設置大悟自幼練習大提琴,安排他在藍天雪山下獨奏,即是常見的主題昇華,同時還對應大悟的「入殮藝術」,煽情之餘進一步表現了入殮的正式與莊嚴。

日本人的生死觀裡,生與死沒有明顯的界限。影片常在情節轉折點安排與生死有關的動物:大悟失業,夫妻二人放生章魚決定回老家;初次受挫時,他見到水中漂走的魚屍。此外幾次出現天鵝,高貴純潔之外更是對生的渴望象徵。不應忽視的還有吃河豚魚白時的讚嘆,聖誕夜吃雞肉的鏡頭更是強調,只有擺脫死的陰影,人們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

《入殮師》是松竹出品的那類傳統家庭故事片,散發著親切的人情味。影片側重於表現不同家庭關係中的親情,能獲取本土中老年觀眾的好感很好解釋。那影片為何會受到奧斯卡青睞?若說《入殮師》有新奇成份,依然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殮過程。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內容更不會產生隔閡障礙。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殮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於無(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有日本評論進一步指出:自「9·11事件」、阿富汗戰爭到金融危機,美國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持續受到了衝擊。《入殮師》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至於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相信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感受得到。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21/content_736487.ht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