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1 / 45,314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ღKemetღ

2009-03-19 04:06:00

關於死亡的一切


    之前在做葬禮文化對比的資料搜集,加上久石讓的強大誘惑力,我知道這套電影於我來說是必看的....而它最終所帶來的共鳴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邊觀看,一邊想起曾經送別重要親人的情景,眼淚終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禮因其步驟的繁復和講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著濃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殮師》能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也可說是理所當然。

    在東方文化中,由於死與生相對,葬禮等的話題其實還算是一個禁忌,死亡更多地帶有黑暗,消極的意味。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小林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後,對妻子肉體的摸索也是為了表現其對死亡所帶來的冰冷感覺的恐懼,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熱度,以幫助他逃離那些陰暗的情緒。

    入殮師主要負責的是葬禮流程中被稱為"小殮"的部份,簡單來說也就是為亡者進行儀容著裝的最後整理,兼有進行「大殮」的職責。一般來說,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基本上沒有機會看到入殮師如何幫助死者整理儀容,我們可以做的只是挑選死者生前喜愛的衣物,然後交由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處理。

    在影片中,導演多次將焦點放在入殮師把遺體的雙腳交叉,用佛珠將雙手縛上,從中國習俗上來說,如果不用線拴住手、腳,死者便會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如果不這樣安置死者,那麼死者的靈魂就會出來擾亂活著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會保佑家人平安。當然,這一舉動在日本文化中的意義是否一樣,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貴美子所飾演的那名女職員所言,無論棺材做的有多麼華麗,睡在裡面的感覺其實也一樣,何況死者根本一無所知。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地都是為生者而做,它給了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意願。正如片中開頭的第一位死者,最終選擇哪一種性別的化妝,也是由他父母所決定。

    或者,很多人會說,這樣的片子很膚淺,不過就是用一種職業來重複死亡的意義的話題,一切都是老生常談。但我佩服導演的是,能夠將這麼沉重的題材,拍得更富於人文關懷。拍攝手法是否高明,橋段是否創新,有時並不是衡量導演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如何用平淡的情節來反覆突顯相對深刻的主題,並能在當中扣入細膩的情感,有時更考功力。
    
    我個人認為,《入殮師》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打破東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絕口不提死亡對人帶來的影響的慣例。關於生死的題材與表現方法是很多,但《入殮師》在主題處理的手法上,切入點主要在生者面對親人離別時的情緒反映,通過此來引申出人們的生死觀。以它的中心來看,它強調的是一個對「死亡」的接受過程,因此如果依照部份影迷的意願,太強調深刻的生死意義,感覺上會有點偏離了原定的主題。最起碼,從題材上來講,這是一個突破,每個人都會想到卻沒有落實去拍的主題,滝田洋二郎選擇了將其用這種方式搬上螢幕,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對它嗤之以鼻呢?

    《入殮師》再一次印證了久石讓不愧為音樂大師,用大提琴的演奏來代替安魂曲的旋律,處理得當,讓人印象深刻。而主角在空曠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顯了他的內心對入殮師所面對的壓力的釋懷,與對死亡恐懼的克服,內心情緒的平靜表現。這是他靈魂深處的安魂曲,也讓觀者在經歷電影前半段的壓抑後找到一個釋放的平衡點。

     對於普羅大眾中一員的我來說,《入殮師》的感染力,與對主題的詮釋,是大放異彩的。
    正視死亡,尊重死亡,這就是我的觀感。


=================================================
3.25

    在這裡有部份豆友指出我對"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對中國文化絕口不提死亡觀點的錯誤,這點我承認,也謝謝他們的指正。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畢竟這是我的錯誤,沒必要掩飾。


以下這位豆友的觀點是比較正確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作參考:
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麼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迴,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並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佔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