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3,954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愛哲

2009-03-06 00:42:14

原則—精神


阮一峰有一篇博文提到郎咸平所講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區別:

郎咸平教授先問:

第一部大陸法系的法典,是由一個法國人創造的。大家知道他是誰嗎?

答案是拿破崙。他創造《法國民法典》的目的,不是為了民主和自由,而是為了整飭法國的紀律,使得法國可以被迅速地嚴格管理起來,達到他的軍事和政治目的。所以,《法國民法典》不可能是靈活的判例法,只能是刻板的成文法。

第二部大陸法系的法典,是由一個德國人創造的。大家知道他是誰嗎?

答案是俾斯麥。他創造《德國民法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民主和自由,而是為了統一德國,完成軍事擴張。所以,拿破崙就是他最好的榜樣。

日本也是大陸法系國家。大家知道,日本的法律是在什麼時候制訂的嗎?

答案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上層已經下定決心,必須強迫國民向西方學習。後果就是,大和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有規矩和紀律的民族。

反過來,「普通法系」的國家主要是英國和美國,都是強調分權、制衡和個人自由的國家。英美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政府的作用和力量,一直存有懷疑和否定。所以,它們的法律制度一定必須是非常靈活,能夠針對各種情況進行變化,各方力量都能夠參與到法律的制訂和調整之中,防止獨裁政府的出現,因此不可能是成文法。

所以結論是,威權統治的國家,一定會選擇「大陸法系」,而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一定會選擇「普通法系」。

《十二怒漢》是我近幾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昨晚剛看了個開頭我就迫不及待的爬起來到豆瓣上給了個五星。

我似乎尤其鍾情於這種三一律的劇情安排:整部電影發生在一個房間裡,一天(其實只有幾個小時)之內。更重要的是,通篇都是對話,只有對話。好萊塢電影工業已經成熟到對一部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有著精確的測算,幾分鐘一個小高潮幾分鐘一個大高潮是編劇和導演首先考慮的原則。該片沒有上述九淺一深式的頻率安排,卻能得到持久的充實感。

三一律後來被指責「在政治上迎合君主專制政體的要求,人物性格單一化、類型化,戲劇結構上絕對化、程式化等弱點,最終束縛了戲劇藝術的發展,為後人所摒棄」,可現在恰恰多的是天馬行空的玄幻,卻少有人願意在狹小的廚房裡庖丁解牛了。

又扯遠了…

美國人民是幸運的,在18世紀那個封建和偏見還籠罩著整個世界的時代,他們的建國先輩們秉著最自由民主的原則,制定出最卓有遠見的法律和制度。這部電影到處體現著這樣的原則和精神:

開始十一個人認為guilty,而只有一個人認為not guilty,他並不是肯定被告無罪,而只是考慮到一個平衡的原則,為了避免草率提醒其他陪審員有一個更謹慎的考慮。

不要忘記,任何一個案例的結果都是要決定是否要懲罰被告,所以法律的精神應該是保護被告, 無論有多麼詳盡的證據,如果存在疑點就不該輕易定罪,更不必說死刑。

陪審團成員被隨機選取,他們之間互不相識,無論怎樣的結果,他們都不會得到什麼,也不會失去什麼,保證結果的公正。其實這裡隱含著一個更有意義的效果,讓普通公民有機會參與法律,並且被賦予一次生殺大權,讓他們去理解法律的精神,思考自己的責任。

我想英美法系是基於這樣的精神:前人不認為在當時的條件和背景下建立的法律能夠保證經久適用,判例法原則、當事人主義和陪審團制度則能夠不斷的完善法律,並保證謹慎的態度和制衡的公正。這樣的法律限制人的偏執,挖掘人的理性,不光用來判案,更對個人和社會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該片於1957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因為它在「文花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典藏。我想這也算美國最「偉光正」的教育片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