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力挽狂瀾 --The Wrestler

摔角王/拼命战羊(港)/力挽狂澜(台)

7.9 / 320,096人    109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編劇: Robert D. Siegel
演員: 米基洛克 瑪莉莎湯美 伊雯瑞秋伍德 Mark Margolis Todd Bar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莫沂

2009-02-16 21:39:22

職業精神


    看過《摔跤王》已有好些日子,一直以來都尋思不出大幅文字來闡述我的喜歡,這電影和許多金獅獎片一樣,教人胸口一悶,那「好」一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直到今天瀏覽到任悅老師的一篇文章http://renyue.ofpix.com/1062.html,思維從「行規」跳躍到這部片子,才發現影片打動我的不是「人性化」、「最後的光榮」、「真男人的角逐」這些煽情的字眼,而是一如本片一樣樸實無華的「職業」二字。

    男主角「蘭迪」的飾演者米基•洛克本身就是一個職業拳擊手的典範,從80年代初期的影壇俊美小生「淪落」到面容盡毀、四肢粗壯的拳壇大叔,成為該片最大也是唯一的噱頭。
    
   「我相信曾經退出影壇去當拳擊手的米基•洛克,也曾有過片中主人公這樣對時間深切的感受,以及對職業忠誠的理解和遇到的一切挫折。要不然他絕不可能將這一切打扮得如此楚楚動人的真實。他不斷地尋找和社會的共鳴,想從對方那裡得到一些理解和反饋的溫暖,但格格不入反覆在打碎這樣的一點小小理想。一個年過五十的老男人並不是就不可以沒有理想,但這個世界有冷漠,有金錢,有階層的鴻溝,有太多不可逾越的圍欄。」——摘自螢火蟲的影評http://www.douban.com/review/1649812/
  
    的確,《摔跤王》描述更多的不是職場上的風光,而是一種與現實糾葛的困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相似體驗。蘭迪除了摔跤,對外部社會束手無策,把自己的個人生活攪得一塌糊塗,但他仍然值得欽佩,影片最後,蘭迪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昔日的戰場,面對他20年前的對手,縱身跳下,音樂響起……開放式的結局是導演希望給予觀眾一些被遲暮英雄鼓舞的力量。

    除此之外,正如螢火蟲的點評得好——影片「返璞歸真,已經不再執著於外在的花哨的技巧性的東西……導演阿羅諾夫斯基拋棄了《圓周率》《夢之安魂曲》的乖張怪誕放蕩不羈黑暗繁複,《摔跤王》的粗陋簡略令人有些意外」。

   這裡講到了「返璞歸真」,和任老師的觀點十分契合,同樣適用於攝影界現狀,在看了太多臉譜化、風格化的攝影作品後,評論家們更期待在藝術之路漸行漸遠的業內人員能回歸平實,正如前段時間聽資深圖片編輯陳小波老師談到經典攝影作品往往「樸素」。

    然而,「樸素」一如「繁複」,也是一種藝術風格,一味追求「樸素」也許會墮入另一個誤區,丟棄已經搭建好的職場地基。如同金獅獎和奧斯卡評判標準和喜好口味有所不同,評論家的話可能因為自身的影響力,成為一批職業人員努力前進的風向標:今天看到「粗陋簡略」的《摔跤王》得了金獅獎,紛紛捨棄電腦特技、大腕明星,開始小成本製作,明天聽說紀實攝影摒棄彩色照片,通通玩起了黑白膠捲。

    看《摔跤王》更應看到一種職業精神,這讓我想起了劉德華,這個唱歌不如張學友、長相不如黎明、肢體靈活度不如郭富城說實話沒什麼天賦的藝人,屹立香港娛樂圈三十多年,兢兢業業、不思婚娶、克己謙虛,實為可敬;又如汪明荃,前兩天看TVB台慶,她一把年紀和一幫年輕人蹦蹦跳跳、扮鬼扮馬,只為博得觀眾一笑,毫不介意自己唱《萬水千山總是情》時的風華正茂、萬千寵愛,比起那些一旦功成名就忙著急流勇退的聰明的「藝術家」們,他們更像影片的主人公蘭迪,值得欽佩。當然,除了娛樂圈,你還是在別的行當找到更多的職業偶像,比如李素麗、董存瑞、巴喬、劉慈欣……
    
    芸芸大眾,多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多的是對自己從事行業的不熱誠,多的是在眾說紛紜中看不到十分光明的前景,少的只是職業精神。也許我們都應該學習劉德華,縱然看不出有什麼天賦,但可以修煉本分和熱誠。
 
    記得自己很喜歡一幅照片,拍的是一個攝影師自己種的菜地,一畝二分地,耕耘著自己喜歡吃的菜苗,十分可喜,我想這感覺大概就是以上老師們所希望見到的最本質的「樸素」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