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橋戀人--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新桥恋人/ 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7.6 / 10,654人    125分鐘

導演: 李歐卡霍
編劇: 李歐卡霍
演員: 茱麗葉畢諾許 丹尼拉馮 Klaus-Michael Gruber 愛迪絲斯考博 Georges Aperghi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īn

2009-01-22 07:00:23

從悖反到服從,於毀滅得拯救,再到彼岸。


從悖反到服從,於毀滅得拯救,再到彼岸。
文/caesarphoenix

有些片子需要沉下頭潛進去才會發現大有可觀,《新橋戀人》就是這樣。
該片聲音和畫面剪輯都很特別,錯位剪輯運用很多,有的是「閃前」式,還有很多極短不穩定的快速剪輯,這些都營造了一種邊緣的秩序外的,後城市化時代裡的精神焦慮和生活困境。音樂聲效的運用及畫面色彩光線,乃至人物造型等等都體現了某種難以言喻的東西,也許是某種病症或者說是亞文化,也許是每個人內心隱處的情思。
說實話有些鏡頭組接甚至驚嚇到了我,大概是最近看的影片剪輯都比較傳統,不適應吧。不過該片如果在電影院看,應該更為驚人吧。

現有社會的生存法則(秩序規範)的存續(存在、維持、發展)是一種社會成本最優的需要,但它的存在無疑是對自由心靈的一種束縛,它指歸了一種生活方式、樹立了一個標竿,逾越它的尺寸將被視為異類。
亞歷是秩序外的人,米雪對秩序進行反叛的人。這兩個人在一個時期融入了彼此的生活,行為非常相似。但這兩人相似的行為的根源卻是不同的。
米雪主要是因為眼睛即將失明,兼有失戀打擊,對生活產生絕望,在藝術家(畫家)的神經質天性作用下,以流浪的方式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的行進,也許冀望於某種體驗和超脫,抑或只是在行走中麻木自己被絕望佔據的心靈。
米雪的這種對現有秩序的悖反是後天因素造成的。一般來說人們不願意特立獨行於公共秩序之外,因為和其他人一樣會給我帶來一種免於孤立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往往是幸福的基礎。
所以一旦米雪從廣播中得知她的眼疾有可能治好(這一消息使得她有了重回公共秩序的希望),她便不惜在酒裡下藥,離開亞歷,去進行治療。
亞歷的獨立於秩序之外則不同,他的絕望異常深刻,影片中並沒有交代,有兩種可能:一是在生命之初他就生活在秩序之外(沒有接觸,就沒有認同),二是遭遇過極大的變故打擊(比如漢斯的喪女喪妻之痛)。
所以他會想盡一切辦法撕毀燒燬尋找米雪的海報,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一旦米雪康復就必然會離開他這個和現實格格不入的跛子。
因為在秩序外,所以影片的前大半部份呈現出神經質的影像風格,我認為還帶點超現實主義。
比如米雪是否殺了前男友朱利安?
拉提琴的朱利安確實被米雪追到(亞歷看到米雪趕上了朱利安坐的地鐵氣憤得把枴杖都扔了)。我們也看到米雪尾隨到朱利安住處後對著貓眼開了槍。但在新橋煙火慶祝時,亞歷檢查手槍說15發都在,其後亞歷、米雪各開了七槍,在米雪走後,亞歷還開了一槍打傷了自己的手,於是15發子彈確實都在。那殺朱利安的那顆子彈是從哪裡來的呢?殺朱利安這個場景是幻想的還是真實的呢?
同樣尋找米雪的海報也是,一開始只有一幅,但轉過頭來其他的廣告牆面也都被貼滿了,每個電線桿、牆面都貼的滿滿的,一般來說就算再有錢,也不可能這樣貼尋人啟事,打開廣播也立刻聽到了相關資訊,這樣密集在現實生活中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大概是對亞歷預感即將要失去米雪的精神焦慮的放大表現。
米雪的眼疾康復了,判了三年刑的亞歷在獄中也治好了腿,並學會了焊接技能。生理上的缺陷消失後,米雪表現出了對秩序的服從。然而在那些悖反的日子裡,和亞歷在一起時那種精神身體上的自由卻是難以抹去的記憶。於是他們再相見了。
從秩序外到秩序內,兩個人的感情並沒有消失。但在新橋上亞歷發現米雪已經不是以前的米雪,將她撲下新橋,兩人一起落入水中。也許是在冰冷的水裡,更能夠接近靈魂還是別的什麼,總之於須臾死生之中得大智慧,頓悟跳脫,對生命有了更本質的認識,情感也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去大西洋或是別的什麼地方,將腐爛的城市遺留在身後,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反叛,而是一種證悟。
秩序內抑或秩序外不再重要,兩人在一起的喜悅幸福才是歷久彌新永恆不變的。

  舉報
評論